结合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具备鲜明“质量导向”的督导系统*
2022-02-14李宁
李 宁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一、结合“诊改”工作,构建具有鲜明“质量导向”督导系统的必要性
1.现有督导系统不能满足引领现代化高职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教学督导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非行政的独立系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其相关的理论体系、制度机制、实施路径、队伍建设等都已经非常成熟,其在服务高校质量保障,提升教学质量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更加关注针对课堂教学的监督、管理与评价,其构建的督导评价体系包含的内容更多涉及的是课前教师备课情况,课中教师教学组织实施情况、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情况、师生对教学秩序和纪律遵守执行情况、课后作业布置和师生交流情况等,这些常规的围绕课堂教学的巡查和听课,能够发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时的反馈和介入处理的确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引导教师和学生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短板,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越发明显,特别是“职教二十条”和“三教改革”的提出,国家对提升高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督导系统只停留在课堂教学的管控、评价层面,已经不能满足引领现代化高职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在这种现状下,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系统寻找新的导向依据,设计相应的督导评价体系,重构其工作机制和运行策略,才能重新激活督导系统的功能与活力,引导高职院校工作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2.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诊改工作推进缓慢,收效甚微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各大高职院校依托“55821”体系,构建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完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建设,藉由智慧校园和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质量文化和机制建设为引擎驱动,推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实现螺旋提升,高质量发展。
“诊改”工作要求各层面实现“自定目标、标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诊断”“自我提升”,这就对质量生成主体的内生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诊改工作具体实施推进过程中发现,各质量生成主体往往是“宽于律己”的,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自定目标、标准”偏低,“自我约束”宽松,“自我评价”偏高,“自我诊断”敷衍,“自我提升”停滞……很难真正通过持续规范的8字形螺旋运转,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促进学生、教师、专业、课程乃至整个学校全面发展。
想要提升高职院校各质量生成主体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是要培育高职院校全员——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再到学生——的质量意识,营造人人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创造质量、享受质量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则是要形成外部推动力,藉由体系监管规范师生员工的质量生成过程,以奖优惩殆引导质量观念深入人心,质量行为固化为习惯,最终达到以外在动力促进内生动力形成的目的。
但由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改工作全面推广铺开至今不过五个年头,各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层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和理解深浅不一,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完备度不足,质量宣传和文化建设跟进情况千差万别,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质量意识,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因此,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引导体系成为解决质量主体的内生动力不足的最优选择。
3.构建具备 “质量导向”的督导系统,可以为“督导工作”提供导向依据,解决“诊改工作”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综合上述两方面论述,现有的高职院校督导工作系统缺乏更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导向”依据,无力承担引导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工作;另一方面,内部质量管理和“诊改”的“55821”工作体系为高职院校勾画了完备的契合的逻辑自洽的质量发展蓝图,且提供了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但由于高职院校领导和各质量生成主体对“诊改”工作认识欠缺,质量意识淡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缓慢停滞,“诊改”工作收效甚微。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将“高职院校督导工作”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诊改工作”进行结合,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诊改工作”中各层面质量生成主体制定的目标、标准、诊断点等作为“高职院校督导系统”的导向依据和引导方向;同时,将高职院校督导覆盖面拓展至“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诊改工作”的五个层面,对五层面质量生成主体的具体诊改实施进行过程监控、督管与有效引导,以解决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二、结合“诊改”工作,构建具有鲜明“质量导向”督导系统的实施路径
1.解析五层面“双链”,形成针对性的可动态调整的评价体系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工作推进实施的理论基础是“55821”工作体系,而该体系“8”字形螺旋的起点就是各层面“双链”——“目标链”和“标准链”——的打造。因此,想要构建具有鲜明“质量导向”的督导系统,首先要将各层面目标链和标准链分析研究透彻,基于各层面具体设定目标析取其中关键标准指标和诊断点,形成针对各层面具体工作任务的督导评价体系。
该督导评价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分层督导——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改工作具有典型的层次结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各质量生成主体不同,设定的目标不同,目标达成的标准不同,因此结合五层面“双链”构建的具有“质量导向”的督导评价体系一定是针对五个层面分层设计、实施。
关键评价——“诊改”的实施角色是“自我”,是各质量生成主体由内生动力驱动,自发自觉地针对自身质量生成行为,采取的“制定、约束、评价、诊断和提升”质量管理措施,它会覆盖工作任务达成的全部过程和全部环节。而督导是“外力”的监督与管理,督导的实施角色一定是质量生成主体之外的“第三方”,督导的评价不可能也不能细致细化到工作任务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因此,一定要抓住“诊改”各层面目标标准体系内的关键诊断点来构建督导的评价体系,针对工作任务中关键诊断点的达成度和达成情况进行督导评价。
过程纠偏——构建“质量导向”的督导评价体系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是通过督导发现各质量生成主体在达成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通过督导评价反馈及时传导压力,督促各质量生成主体及时进行纠偏改正。第二就是以独立于各层面的督导“外力”激发其质量生成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其不断适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改工作,将各层面工作任务与质量管理相结合,令“8”型提升螺旋形成常态化的工作习惯。
动态调整——在一个诊改周期内,“目标链”和“标准链”是相对固定的;而跨周期的“双链”肯定是变化的。因此,依据“质量双链”而构建的督导评价体系也要随着周期变动而不断动态调整。在一个周期内,督导评价体系也要根据实际督导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微调,以适应具体工作的变化。
2.成立专项诊改督导组,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督导队伍
结合“诊改”工作构建具有“质量导向”的督导系统,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督导队伍来支撑整个督导系统的运转与实施。原有的督导系统关注课堂教学,采取的方式大多为督导推门听课、教师学生座谈、阶段性打分评价等。督导的针对范围较窄、评价内容相对固定。与诊改结合后,督导的工作范围拓展至全院五个层面各项目标任务,评价指标也随着任务、目标、标准的不同区别明显。可以说,每一个层面上的督导评价指标都是专门“定制”的。因此,没有一支人员充足,财物俱备的高水平、专业化的督导队伍,是无法将“质量导向”的督导工作落实在执行层面的。
打造这样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督导队伍的第一步就是成立专项诊改督导组。由高职院校质量管理部门统筹,依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诊改工作的五个层次划分,筹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专项诊改督导组。五个专项诊改督导组肩负督导工作运行实施和管理职责,由其负责选聘合适人员建设相应督导队伍,进而开展具体的督导工作。
专项督导组在打造督导队伍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权威性——选聘的督导人员要具备权威性,以利于督导工作的开展和诊改纠偏的实施。理想状态下,一个层面的督导队伍中既要包含行政权威人员,也要包含学术权威人员。
高水平——选聘的督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或具备相关层面丰富的管理经验。督导队伍的基本职能是“督”和“导”,督导人员的高水平既能增强队伍的“权威性”,强化外力监督作用,又能以自身的水平能力和丰富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引领发展,推进各项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实现“导向”作用。
专业化——选聘的督导人员要包含各类不同的专业化人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现代化社会大分工必然的结果,这样的专业化分工在任何领域都将越发精细,督导领域亦然。因此,建设督导队伍时,既要把对教育教学理论和督导工作颇有研究的专业督导人员加入队伍,也要把相关工作领域的专家邀请进来,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专精特长,指导工作向更优的方向发展。
公平性——督导工作的本质是一项透过第三方的评价实现监督管理、扶正纠偏,引导提升的系统工程。因此在选聘人员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公平性原则。与督导评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员要进行回避,尽量选聘校外专家或者返聘已退休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队伍成员。同时,可以考虑让学院专职纪检工作人员加入督导队伍,强化对督导工作本身的监督。
3.制定督导实施工作方案,推动具备“质量导向”的督导工作落实开展
具备“质量导向”的督导系统的落实开展,学校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工作方案。在方案中详细阐明开展“质量导向”的督导工作的意义和必须性、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具体工作内容和权责判定、工作开展流程和方式、详细的督导评价体系、群众监督反馈途径、其他未尽事宜和解释权归属等。方案作为督导工作开展实施的依据,要经学校党委会审定,教代会审核通过,以赋予其法律和行政效力。
结语
结合“诊改”工作,构建具有鲜明“质量导向”督导系统,既可以拓展督导工作覆盖面,提升督导系统的工作效能,实现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又能够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改工作提供系统的监督,对各层面质量生成主体传导压力,以外部压力促发内生动力,引导“8”字形质量螺旋向上提升,形成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