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2022-02-14赵海燕
赵海燕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中医儿科学》课程是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及康复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广大儿童健康需求为首要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秉承“夯实基础,精修临床”的人才培养方针,培养毕业后成为能够从事中医儿科疾病的临床医疗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近两年,在特殊社会环境下,全面线上教学模式的铺开打破了教师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及学生被动式学习习惯,为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改革与实施提供了新的契机及有利条件[1]。本文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在意涵、高校“线上线下”教育的实施情况中总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经验,探讨中医儿科专业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尝试“依托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建立中医儿科教学网站的线上资源”与“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团队师资力量的线下资源”同行并重,实现“知识传授、中医思维、医德培养、社会价值”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结合中医儿科学的特点开展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医儿科专业人才。
一、线上课程内容的系统建设
1.明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
中医儿科学基于(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支持等)的基本要素设计的网络课程,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分配,对课程要素进行有效组织[2]。例如,在教学目标上,秉承中医儿科学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为培养学生进程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思政元素融入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教师品德修养,中医儿科学特殊性等角度开展合理、科学、有效的课程设计。
例如,选取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简史”“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两节内容作为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医儿科教学中教授相应的知识,如以国医大师列传 “大医精诚”的典范;古代医家精神 “人文精神”的引导;教师以身作则 “科学态度”的养成;儿科医疗特殊性 “人文关怀”重要内容。以精妙、轻松、科学育人方法,将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将为医者的工匠精神,为医者的仁爱以及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思考本学科学习内容和本学科学习本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之间相互协调,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共同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
2.建立完备的课程管理体系
相对完善的线上和线下系统相结合的课堂结构建设,从老师、学生,以及有关的教材信息内容等着手。有关教材信息内容主要包含教材介绍、授课大纲要求、课堂日历、教材信息内容、择班学生管理、教材信息内容和教材基础资料等。在学生方面,合理完善的线上和线下课程建设可以确保学生线上上课时能借助线上系统掌握该课堂的教学重点、任务、知识,以及学分、课时设置和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了解该课堂近一个星期的讲授时间,每个章节的难度,以及每个实验课题的主要目的和特点,以及针对每个老师的课程教学和研究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与教师答疑和讨论科研情况。另外,在师资方面,老师也能够通过线上的选课系统,对选课知识进行分类,建立信息公开功能等,发出课堂通告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教学信息,了解课堂进展状况。以此构建完备的课程管理体系,保证教师、学生的课程管理信息全方位无缝衔接[3]。同时,符合学生自主选课需求,间接保证了疫情防控常态下中医儿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疫情防控常态下中医儿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和落地的核心。其包含了教案、课程、教学录像、实验环节指南、导学(思考导图方法)、参考、网络资源连接等各种资源,供学生练习。教育资源建设主要采用了学生与教师合作共建的方法,由老师按照教学文章内容上传教案、课程,并选择性地自制了部分重要和难点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学习者可以使用学校计算机端口或手机,按照自己需求观看和下载,以完成预习或复习。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课堂中所搜集到的较好的资料整理后上传到学校网站或课程平台,老师在后台就可择优选择作品进行教学。这既可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也可调动其积极性。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前(线上)
课前、课下线上课程及相关内容的利用是疫情防控常态下中医儿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主要部分。学生层面:在上课前,老师通过课堂通知公布单元的复习目标,并开设相关栏目;学员用教务管理系统账号在PC客户端或手机App注册超星学通课,并浏览导学部分(思维导图方式),了解本单元的教学计划,并利用课前教学活动进行课前预备,如预习、练习、测试任务、查找有关资源、欣赏教学视频等。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及相关信息制定完成课前初步学习等内容。与此同时,线上提交预习报告,如有疑问可以发起线上讨论[4]。教师层面,课前除需要教师及时上传阶段学习计划,制定导学内容,上传重点知识教学视频外,教师同样可以在后台及时追踪学生学习情况数据。学生上传的预习报告、视频观看数据以及线上资料查询均可以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以便于教师展开具体学情分析,从而为课中环节提供参考。常规线下与线上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是线下教学的有效补充,是线下教学可以更好开展,且能够高效育人的助推力。相应的,中医儿科学线下教学合理和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闭环,进而达到高效教学、保证学生可以持续针对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2.课上(线下)
线上和线下相互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最初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意在利用线上课程补充线下课堂缺失,提升线下课堂效果,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其强调线下教学更应抓重点,多种形势开展。因此,在课上或(线下)课程时,教学人员应采用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方法讲解。在培训课程中采用了自我评价教学法,并允许学生上传训练过程中的照片或录像,以显示完成结果,以便相互学习。
3.课后(线上)
课后线上教学内容与课前线上教学作用大同小异,课前线上教学相关课程内容可帮助学生完成预习,并通过视频满足不同程度学生预习需要。同时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预习学情,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课上教学计划。而课后线上课程则主要协助学员认真复习,并完成在线测验;对学有余力的学习者,还可使用“课后提升”项目延伸课程。在教育层面,由教师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在线测试成果,掌握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个人以及所有学习者做出引导。其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活动形式
包括答疑交流、课堂作业、考题库、在线测试和课堂教学调查等环节。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在问答交流板块中提出话题指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予以正面回答;教材根据知识点建立了试题库,将试验分成客观题与主体题,均与普通学校中的现有考查题型设置相同,老师可以有计划地选择考查,并制定组卷策略,组织在线测试,客观试验教师平台也能自主批阅,并可对客观测验结果从成绩、试验、考卷等各个层面进行教学数据分析,便于老师进行教学数据分析,对课堂教学结果做出评估和改善;客观教学问卷调查则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复习意图,完善课堂教学流程。
通过网站教学的构建,学校可以进行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的迭代应用,以“课程教学”为基础,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根据课程模块的内容滚动化构建教学,以实现教育资源的管理、积累和共享,并实现教学进程与统计,以及教学流程管理和评价展示的相结合。经过上一学期的使用后,在下一学期开始再进行相关使用功能的完善,以使之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需求。同时通过网络教学技术,将线上、线下教学功能相结合,并通过各种新教学方式的结合使用,重新构造了教学流程与学习方式[5]。
结语
《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文中指出的目标是:到2022年,在覆盖各类学校教育、全体教职工以及所有适龄中小学生,全部普及绿色安全、可管控制、功能全面、特点突出的实名制空间,并加速推动个个都学、处处可学、时时都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6]。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变革趋势,需要所有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开展网上课程教学。随着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中国高校课程的一个独特的主力军。通过学院的前几轮训练,从云教室、腾讯会议、腾讯学堂、慕课等,老师在培训学习后都能够从中自己挑选一个最合适自己的网上教学平台[7]。但全国中医儿科门诊专业并没有广泛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且面临着许多不足:如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和外延的不清晰,对整体方案设计、途径与载体、效益评估、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机制保障意识较为淡薄,致使教学体制改革推动不够,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良莠不齐,缺少成熟的、可以复制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缺乏针对性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以及缺乏激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和评估制度,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自律性和主动性都相对较弱;同时由于学校专业课时间的压缩,在学生未能在上课前进行有效预习的情形下,受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教师也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和翻转式教育;由于教学讲台在无形之中会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站在讲台上也会有相应的压迫感,从而无法营造良性的师生和生生间交流氛围。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行要求老师必须转变观点,积极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建立并健全慕课与微教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他们也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突破老师"教"、孩子"学"的传统教学方法。
中医儿科学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及技能[8]。随着互联网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形成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推广,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模式也将出现新的变化。现阶段线上线下混合式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既要满足新时代临床专业性学生素质培养需要,也是教学为临床及患者提供更好治疗的教育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