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民俗文化与江西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应用策略*
2022-02-14黄莉华
黄莉华
(江西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8)
民俗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态,也是具有教育价值的艺术资源。在以往的艺术教学中,对于民俗文化的展示,更多的是依靠图片和文字等载体,向学生介绍民俗文化的起源。这种民俗文化展示方式较为刻板,学生难以从中获取创作灵感。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使民俗文化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立体化展示,学生可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从中获得创作素材,实现艺术的创新和创造。
一、民俗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关联性
1.民俗文化和现代艺术文化相互依存
依托民俗艺术发展的民俗文化有着民族文化的本土根源,其诞生于民间,是民间艺术爱好者利用艺术手法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是最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不但可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还凝集着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民俗艺术中质朴的造型、传统礼仪、传统节日,手工制品等艺术要素,都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将民俗艺术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可丰富现代艺术品的内涵,推动着现代艺术的快速发展。而对于艺术人才培养工作而言,教育改革过于强调设计个性化,忽视艺术要素和资源上的不足。造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忽视艺术内涵,对各类艺术要素进行混合搭配,对流行设计元素进行盲目的尝试,认为这样就是艺术创新,也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但是,民俗文化在现代艺术领域的应用,是建立在创新创造之上的,只有创作者了解民俗文化,选取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元素,进行艺术重新构思设计,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充实着艺术作品的人文内涵,才能使艺术不局限于视觉效果的呈现上,而是有着更层次的精神寓意。因此,只有借助民俗文化发展现代艺术,使更多年轻一代了解本土文化,唤起继承民俗文化的意识,才能使民俗文化在新时代下实现稳步发展,也进一步优化现代艺术设计[1]。
2.现代艺术教育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民俗文化传承和传播
现代艺术教育中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可实现对各类艺术要素多媒体化的展示,实现对各类设计要素、信息、图像的高效处理,可推动艺术教育智慧化发展,使艺术创作更为具个性,更能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而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的参与,为艺术教育信息化提供新的平台,智慧化的艺术教育成为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在课堂上随处可见的视听工具、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可使学生随时随地下载艺术要素,完成模拟化的艺术创作。全新的艺术教育形态为学生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利用智能化工具选取民俗艺术中装饰性视觉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了解其创作背景下,将其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语言上的参考,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审美趣味的新风格,不但是传统与现代艺术设计紧密结合,还可推动民俗文化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的变化。例如,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的制作就是继承传统陶瓷淡泊质朴的美学追求,在整体造型和色彩选择上,参考现代简约风格,使作品致敬经典的同时,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2]。
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年俗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的现实价值
1.民俗艺术和文化蕴含中华智慧,利于培养学丰富审美情感
民俗文化积淀着深厚的艺术审美情感,它出现于大众现实生活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原始的艺术形态被逐渐改变,在全新的审美环境中逐步展示出其深厚的精神内涵。将这种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俗文化应用于现代艺术教育中,可使艺术感染力更加浓厚,学生在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得到愉悦的审美感受,实现自身审美情感和文化精神的充实。具体而言,民俗文化中的人民智慧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俗文化产生于劳动生活中,结合现实生活习惯和需求,设计出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例如,手中织造的江西夏布,选取生活中常见的苎麻,通过手工的处理和编制,制作出不易变形、清凉透气的织布品,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的便利。将这些体现人民智慧的民俗传统手工艺品作为教学案例展示到学生面前,可增加学生对民俗艺术的主观感受,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此外,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礼仪文化可陶冶学生情操,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俗文化进行主动的研究和探索。在节令礼俗中,很多艺术品的摆放和展示,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例如,祥物图案以艺术化的图形纹样为媒介,不但展示着民族伦理道德修养,还可展示着民族审美情感,使学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为更好地完成艺术创作奠定基础[3]。
2.智慧艺术课堂中民俗文化立体展示,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灵感
在传统艺术教学空间中,教师作为艺术理念的传递者,以及学生艺术创作的引导者,面对学生艺术技能发展的目标,教师可将更多的将教学重点落实到艺术鉴赏、艺术作品展示、艺术创造上,忽视对学生审美品味、文化观念、艺术素养的培育,使艺术课堂失去审美趣味,学生难以实现艺术设计综合技能的提升。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可通过多媒体设备、网络化教学手段、虚拟课堂的应用实现交互式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形态,利用立体化展示艺术素材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艺术文化,从民俗艺术中获取灵感,实现艺术创新创造,从而有效弥补艺术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首先,网络化教学主要借助新的技术打造智慧化学习空间,使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中,而是扩展到网络中,将艺术教学内容编制成微课,学生在线上通过微课的观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还可通过搜索下载网络民俗艺术要素,进行自主化的创作,使艺术创造随时随地的进行,艺术灵感的产生更为真实。其次,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展示有着多重感官刺激的优势,将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到学生面前,可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民俗文化,并从中获得设计灵感,选取对应的设计要素,完成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最后,虚拟化实践。网络上各类艺术设计软件的出现,可使学生随意地进行艺术元素的组合,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更多艺术设计技巧,实现对民俗文化要素的合理应用[4]。
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民俗文化与江西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策略
1.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灵活选取民俗文化元素,丰富艺术教育教学内容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民族文化艺术的个性积淀,体现当时民族人类智慧与性情最灵动的表达形式,是中国文化消费的传统“内需”。而激活民俗文化的“内需”,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则承担着历史责任。民俗文化承载着绘画、雕刻、服饰、戏曲、神话、传说、民俗民风等多种形式的中国民俗艺术元素,体现着各族民族民风的区别和差异。近年来,以传统文艺、古城、邻居、中国结、唐装等中国民俗遗产、民间文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设计作品与文化,越来越受国人甚至世界人民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民俗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保持民族性的同时,体现时代性”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更是体现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江西高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并掌握民俗文化的主阵地,必须要注重开发和利用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同时深挖江西省当地所独具的民俗文化教育元素,应用于艺术教育当中,丰富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来进一步创新民俗文化类型,推动其传承、创新发展的同时,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充实艺术课程,开拓学生文化知识视野[5]。
首先,灵活选取与艺术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民俗艺术形式。需要适当结合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互联网深入分析、挖掘、整合、分类,提取出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元素,整合制作成信息化教学资源,搭建教学资源库。为后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更加充实,且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次,推进民俗艺术内容与非民俗艺术内容相结合。比如,在美术鉴赏中引入民间年画与剪纸欣赏,选取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特有的构图方式与透视方法,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纹样特点;在舞蹈欣赏中,引入地域性较强的舞蹈形式,感受民族民间舞蹈豪放热烈的审美风格等等。通过对比互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民俗文化独特魅力,了解民俗艺术审美情趣。此外,重点选择江西省地域内的民俗文化元素。如“赣南客家文化、方言文化、革命传统、戏曲文化、陶瓷文化”等,都可作为艺术教育素材,引入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民俗教育内容中,更好地体验民俗艺术中的审美文化背景与历史讯息,捕捉其中独特的形式意蕴与审美元素,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传承当地文化[6]。
2.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革创新艺术教育手段,提升艺术教育教学水平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革创新高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融入民俗文化奠定良好基础,还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了解民族文化,增加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因此,相关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观,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根据当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认知特点,针对性引进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并体验民俗艺术独特魅力,唤起对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首先,利用翻转课堂展开教学。教师应紧密结合艺术教育内容,科学选择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元素,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前预习阶段,通过微信班级群、QQ群将教学课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内容存在的关联,提前掌握教学知识点。并利用网络搜索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料,用于辅助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将课前预习环节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中向教师寻求正确解答,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其次,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通过提前为学生解答课前预习环节遇到的难题,并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整合汇总,选择相应教学视频、图片、文字、纪录片等,在课堂中播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俗艺术具体表现形式。然后,布置线下学习任务,比如,“民俗学者将春节的窗花、年画、剪纸等称之为祥物,那么这些祥物具体有哪些纹样图案?这些祥物来源于哪个时期?”等等。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开民俗文化内容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中受到伦理与哲理的熏陶,感受民俗艺术独特之美[7]。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锻炼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记忆、了解和掌握,还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增强自身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相关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一些融合民俗文化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汇总后上传至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以投票选举的方式,按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主动性,落实“以生为本”教学要求。
第一,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课堂教学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师帮助下预设田野调查方案,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教学知识点与主题,深入民间,收集文字与影像资料,接近民俗艺术,感受古老民俗艺术之美。第二,开展课外参观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期间到当地博物馆参观、学习,调查江西省博物馆存在的民俗文化元素,如风筝、蜡染、年画、刺绣等,参观馆内民俗文化介绍区、民俗艺术展示区,增加学生对民俗艺术的了解和直观感受。第三,组织学生围绕民俗主题进行手工制作。比如,在江西石城灯会节日期间手工制作龙灯、狮灯、马灯等民俗工艺品,收集资料了解具体艺术形式;或是在节假日期间开展灯火表演活动,体会江西修水全丰镇的民俗艺术色彩。将制作成品与表演录制的视频发布至网络中,供全校师生评价打分,点评最佳艺术作品,给予宣扬和奖励,激发学生自信心,锻炼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第四,还可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搭建民俗艺术工作室,导入民俗艺术机构各种独特艺术元素和设计项目,引导工作室内的学生自主展开艺术设计和创新制作,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提高专业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民俗文化水平,增强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的重要实施者与组织者,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综合素养、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保证在江西高校艺术教育中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民俗文化,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必须要注重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丰富其民俗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了解,从而为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应定期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信息素养培育、艺术教育创新等多样化的培训、座谈会、研讨会,组织艺术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交流、探讨,获取先进教学办法和手段,增强自身信息素养,使之能够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元素,定期参加民俗艺术民间调查实践活动,感受民俗文化独特魅力,了解民俗文化对于提升艺术教育质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教师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为实现教育功能拓展提供师资力量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下,面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变化,现代艺术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要想创新变革,不但需要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道路,还应在现代化变革中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应用,使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民俗艺术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充实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面对这种新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灵活选取民俗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民俗文化内涵,强化自身的文化修养。在课堂之外,利用智能化的教学工具打造课外教学课堂,使教学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