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用机理研究*
——以终身生涯发展视角为例
2022-02-14袁丽丽程汇茗
袁丽丽 程汇茗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4)
一、关键词释义
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强化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实效,有利于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有利于学生从多个方位提高就业实力,有利于学生生成终身生涯发展观。构建“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育新格局,通过“体验式教育”,使学生体验不同职业,更好地认识自我,达成事业与职业的统一。依据我国教育现状,应当将终身生涯发展观植入教育过程的始终,也应作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
1.终身生涯发展观
1973年,吉斯伯斯和摩尔提出终身生涯发展的观点终身生涯发展观是指个体在一生中通过各种角色、环境以及事件间的相互作用和整合而达到的自我发展。“终身”表明焦点在整个人身上,即人的一生生涯。“生涯”一词则确定并阐述了个体所涉及的各种角色(工作者、休闲参与者、学习者、家庭成员以及公民)、所处的各种环境(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以及在人一生中所发生的各种有计划或非计划的事件(开始工作、结婚、升职、离婚、退休)。1992年,麦克丹尼尔和吉斯伯斯对终身生涯发展的观点进行了丰富,增加了性别、民族出身、种族、精神、社会阶层、性取向等因素,以强调这些因素对塑造个体生活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的重要作用[1]。
20世纪末21世纪初,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就业压力空前巨大,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始起步。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以及督导机制的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性课程教育体系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愈加完善。这一教育体系以自我探索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清自身能力为核心,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兴趣和价值观为辅,从而更好地明确职业目标。因此,如果摆脱职业发展的桎梏,将终身生涯发展观纳入就业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则显得至关重要。
2.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我国的劳动教育思想始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对于劳动教育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类似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在长时间内大都只存在于中小学里,诸如“劳动课”“劳动技能课”等。到了大学之后,劳动课程不再出现在学生课表里,大学生涯中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则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就导致了国内劳动教育发展上的短板[2]。
二、职业生涯和就业教育所遇到的瓶颈
徐辛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认为,职业生涯和就业教育所遇到的瓶颈主要囊括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认知不明确[3]。大学生身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体和就业教育的客体,需要以自己为中心开展全部的分析、设计、实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教育时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思路指导,其余的工作由大学生自己完成。但在实际情况中,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存在一种误区,他们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是开展职业规划的主体,全程将希望寄予就业指导部门,自身则不参与职业规划,这一误区导致了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不够明显。
第二,就业指导方法创新所遇到的瓶颈。目前,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或相关教育单位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现在的就业指导方法在短时间内可以满足学生求职时的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够满足帮助学生树立长期就业目标和规划完整职业生涯的需求。在指导学生时,我们所使用的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测评等方法,限制了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候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从而影响了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
第三,因缺乏专业人才所导致的瓶颈。伴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就业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致使高校的相关工作任务愈加繁重。与此同时,我国各大高校还面临专业职业规划师匮乏的窘境,大部分的学校需要由辅导员来开展就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从而导致了专业性和科学性程度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受教育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低认同感。
三、当今劳动教育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在劳动中的能动意义在于创造,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劳动点燃文明之火,让文明之光照亮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之路,这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讲,人类劳动就是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劳动实践活动所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是人的劳动,人作为劳动主体,其内在本质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到真实反映和集中表现。
劳动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锤炼劳动意志,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它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量,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育劳动价值观方面,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意识,拒绝“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在学生中营造热爱劳动实践、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风尚[4]。
在强化劳动素养方面,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劳动的潜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人;有利于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格,成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有尊严、有担当的时代新人[5]。
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相结合,用劳动教育引领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将劳动观念渗入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提升劳动能力、夯实职业技能基础、开拓职业创新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职业责任意识,强化职业责任感。而终身生涯发展观则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长期的“职业潜力”,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再局限于短期内的“职业选择”,帮助学生从单一的实现“就业目标”向着实现“就业价值”转变。
四、在终身生涯发展观指导下,劳动教育对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教育的作用机理
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是职业发展的基础,高校推动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更能够凸显劳动教育价值、强化劳动教育效果,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不仅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新时代的职业更加注重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因此提升劳动者的素养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劳动观点决定了职业发展取向,劳动观点本身就是对劳动、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对于人职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会让学生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更长久。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从事职业劳动的基础,新时代的工作要求劳动者具备协作沟通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这些都是劳动习惯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时代的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职业劳动的要求不断提升,劳动能力成了新时期劳动者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2021年11月3日,学校印发《南京理工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推动构建南理工特色的“8+8+16+X”四层次劳动教育体系,着力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维融合,实现“三全育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7]。
笔者所在的钱学森学院是劳动教育的先行者,自2014年起,不断探索实践,先后开展了兵器博物馆志愿讲解、明孝陵风景区引导讲解、南京景点环境保护及校内环境维护、易家爱老行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活动,使南理工劳动教育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
钱学森学院坚持推动劳动教育守正创新,2020年,学院认真总结劳动教育模式实践经验,积极开拓劳动教育平台和劳育资源,与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和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开辟农业生产劳动教育项目,打造“劳动教育实践课堂”;以学校科研训练平台为支撑,积极推进双创实践,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建立协同育人基地。实现了由“体验式劳动”向“沉浸式劳动”教育方式的转变,构建了“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相结合的劳育新格局。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钱学森学院为学校实现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有南理工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前,南京理工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之英才,应当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发展,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弘扬劳动传统、全方位开展劳动实践。通过劳动教育养成懂劳动、善劳动和爱劳动的劳动观念,强化劳动能力,锤炼劳动精神,充分体验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锻炼创新创造能力,努力成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杰出人才,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可控贡献力量[8]。
第二、学校及学院不断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和《南京理工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发挥优势,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教育效果,总结过往经验和做法,在学校持续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争做表率、树立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相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形成各司其职、密切合作、齐抓共管的劳动教育长效工作机制,五育并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推进,共同谱写“十四五”发展的宏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