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的修正与渗透
2022-02-14孙思齐
孙思齐
(赣南师范大学黄金校区 赣州章贡 341000)
一、提出背景
美育在培养学生文化水平和身心道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发挥美育的道德功能,可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审美意趣,美育的感悟功能可以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人文功能则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2]。席勒曾在《审美教育书简》提到,“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3]。”他眼里的完整的人是形式与内容丰富、感性与理性融合、温柔与刚毅并举的人,而这种完整的人的培育则主要仰仗于贯通感性与理性的审美游戏[4]。但现今美育的初衷和具体实施恰恰相反,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重点工作[5]。正因为如此国家、学校和中小学教师要形成合力,让美育回归正轨、遵行正道,逐渐融合进学科教学中或设立独立课程,即美育的修正和渗透。
关于美育渗透路径,西方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主张通过音乐和诗歌教育来培养审美意趣。席勒的《美育书简》强调用审美游戏来进行教育。在中国,孔子最早提出了美育思想,“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乐”对美育的重要作用;宋明理学蕴含着了“本体—工夫—境界”这一圆成于王阳明、极具中国理论智慧和话语特色的思想范式及其美育价值[6];王国维主张用情感陶冶唤醒救国意识,蔡元培则利用美育代替宗教;朱光潜先生在《怎样学美学》中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美育理论探究的重要价值,“美学脱离不了历史,脱离不了哲学,也脱离不了某些自然科学”[7]。现今的期刊论文多从具体的学科或领域进行分析,美育对象多为初高中、大学生,对于基础教育整体的美育规划较为稀少。因此,本文从基础教育美育渗透路径整体进行分析,为中小学美育发展提供有价值、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修正美育的原因
1.奴性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
在应试教育文化中,其排斥其他教育价值和以考试为中心的特点,让应试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阻碍了其他教育活动进行,老师、学生、家长等等,整个社会几乎都不自觉地沦为了考试和应试的奴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中产生了应试教育,科举制度对这种教育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它僵化了考试的目的,生硬地以学生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在这种功利心态的影响下,学校片面追求学生成绩,造成体育教育、美育、道德教育逐渐被忽视,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对于美育的不重视,也是这些"问题教材"得以使用多年的重要原因。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正是修正审美、心智和道德教育的有利条件。
2.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要求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坚持“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8]。五育并举中包括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将德、智、体充分展现和运用的主要途径。他们是平衡且全面发展的关系。为了提高学生认识、理解、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当对美育的缺陷及时纠正,促进学生感受正确的美感教育,同时构建良好美育体系。国家没有对美育有明确的目标,这让美育只能依附于德育和智育进行。除此之外,美育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实际体验。美育功能的抽象化让其变成可有可无的角色。缺失美育素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对学生未来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既然提出五育并举,就要提升对于美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共同富裕:城乡发展的需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教育对提升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教学媒体、硬件设施不健全,乡村学校又较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美育的建设。要么就是对美育采取放任态度,对于学生错误的审美观念不能够及其纠正,甚至传播和迎合错误的审美观,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实现乡村人文环境自然美与心灵美的巩固和提升,并不能只立足于外部环境的打造,作为乡村建设者学生的发展意识和审美意识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来成长为乡村社会民众的学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也是振兴乡村的主体力量,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创造是乡村美育的动力源泉。如果不对错误的美育观念进行修正,乡镇学生的审美教育可能会误入歧途,从而加大城乡发展差距,不利于城乡协同发展。
三、新时代下美育的渗透路径
1.分层分段分区制定美育实施目标
不同年龄的学生要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美育目标,每个美育目标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对于目标的完成,要规定相关的学习过程、方式,并且要有最终的综合性评价。具体实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依照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在美育体系和目标呈现螺旋式上升。城乡则要加强对乡村美育的考察力度,制定合适的宏观规划方案。制定方案要把握好城乡发展的协同性,在提升乡村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与城市标准相应和。例如,对于城区学生可以制定相应标准,与乡村相区别,把握好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在美育中的应用;对于小学生可以加强美术、色彩等方面的培养;对于中学生可以加强鉴赏能力的培养等等。
2.建立潜移默化的美育课程内容,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1)挖掘美:鼓励一线老师和专家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育科学化,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师专业水平,也能推动学校整体能力的提升,扩大学校影响力。鼓励相关老师和专家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推动课程体系完善的同时,把美育也渗透其中,促进美育更加科学、多样。课题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手之一,教师和专家进行美育课题的研究,无形中会将美育思想渗透进平时的课程中来,学生受教师的影响也相应提升道德和审美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并举的理想目标。一线教师要做好课题研究,要保持课题研究的初衷,不能为了研究课题而脱离生产实际去研究,反而应该真实融入学生中去,提升影响力和师生关系的同时得到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支持,从而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促进成果向实际教学的转化。学校也可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同的学校有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学生可以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培育学生心灵和审美的意趣。
(2)渗透美:将美育渗透进学科课程中
学校最基本的课程就是学科课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知识本就是相互联系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割,在实际上却不能隔开。世间绝没有一科绝缘的学问[9]。”总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一是各个学科的教师应当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渗透美育,例如在科学课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培养意趣;在数学课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二是教师语言行为对学生美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影响。教师授课要运用优美的语言,用最简练生动的话语对内容进行传授,在展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心情,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教师要保持行为得体,这对学生有如沐春风的作用,大方得体的穿着也是形成讲好班风班貌的重要因素。四是教师应当作用实例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例子,只要做 到不偏离主题,时效性代表性强,能控制好课堂场面,能够收放自如,不仅可以较好地阐述课本内容,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科教师的相互配合,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也促进美育的普及。
(3)认识美:编写美育教材
要在深入研究美育内在规律、本质、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归纳,结合国内外成功实例进行借鉴,总结出美育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最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实现美育实践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双向传授,同时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各地政府应当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带动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编写拥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老师引导性的发挥,充分采纳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各阶段实施目标,使得教材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层次编写适合自己的教材,或者和其他学校合作借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和规划,满足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新时代对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王杰认为,已有的国内美育教材主要是以席勒的美育思想为基础,但这样的教材已不符合新时代要求。所以,我们应编写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材,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的美育观,对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作品进行当代阐释和美学阐释,解决大量的当代文化乱象问题,更贴近当代本科教育和师范生培养,并延伸到艺术教育,打造具有当代特色和时代美育效果的好教材。
(4)理解美:美育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美育要综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美"的存在,除学习学科课程之外,穿插诗、词、乐、舞蹈的培训。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美的内涵,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应该发挥对学生美育的主导作用,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育价值理念和道德审美标准。现今学校实行小班制教学便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发掘不同学生的审美潜力,从而推动美育在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转化。家庭应当与学校、教师合作,对学生进行环境熏陶。除此之外,乡村中小学则可以将种田、插秧等农业活动联系学生的审美教育,从生活的小事中发现美,在美育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5)创造美:鼓励创造和想象
应试教育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虽然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现今素质教育的提出更要我们重视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想象然后创造,可以改变未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只是用到数学或实验上的一个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0]。因此,要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发展,开阔眼界,创造自己的人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一是教师本身要有创造素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以身作则进行创造力的提升。二是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由的时间,学生只有在思考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思维的提升,教师也只是引路人,而不能全权控制学生。三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采用讨论、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授课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僵化思维应付考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要建设农村中学,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资金倾斜力度,带领学生下农田、走树林、秋游、春游等,发现身边的"美"并进行艺术创作。
(6)改进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的碰撞
教师在备课中应对教材内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解读,提高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中华传统美育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发扬经典著作的育人精神。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美育素养的培育时,用多样化的方式融入经典古籍、文化传统习俗,让学生练习鉴赏优秀的绘画作品、刺绣作品和雕塑艺术,以此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国情感。第二,运用感化的教育方法。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智育,用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培育人。第三,引导学生进行人格和品德的修养。学校美育蕴含着心灵、审美和人格的教育,这也是培养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要求之一,培养人格品德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校和教师应当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进行长期工作,不可过于急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完成教材任务的基础上开设多样化课程,乡村学校可以因地制宜融入本地区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然后让学生发现本地乡村文化中的精华,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得到文化的传承,还可以提升艺术和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并举。
3.实行强师计划,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对学生起着教育和引导的作用,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是美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安排美育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工作,并提供培训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心灵美高素质的老师,能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体会到其中的美,从而将其中的美传递给学生,才会做到,让教育充满美。学校要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避免平均分配的弊端,按教师的工作量和岗位职称进行分配,使得教师的付出和所得相匹配,以此来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重视教师素质对于美育工作的作用。成立相关领导小组,校长带头向骨干教师学习,认真钻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学研究水平。设立师徒制,经验丰富的教师当师傅,年轻实习教师或者虚心求教的老师做徒弟,共同研讨。徒弟可以运用师傅的教学方法或教案,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学校要进行财政规划,预留对于美育教师的资金,规范培训,制定培训方案和提升目标。同时也要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推进美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运用大众传媒渗透美育
互联网现已经大众化,通信设备也基本普及,寓教于乐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国家应当多鼓励如《大鱼海棠》《白蛇传》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优秀动画的产出,媒体也应多加报道工艺品传承的新闻,提升学生学习鉴赏的兴趣,培养学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大力弘扬优秀的学生作品,加强宣传,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另外,短视频行业可以鼓励人们进行美育视频的创作,在丰富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审美学习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可以合理利用网络终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从而对网络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学生提供新型学习方法,同时也满足了中小学学生对手机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5.开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其学习效果的考察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上,也是素质教育的拓展延伸。第二课堂的种类和形式繁多,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技能特长、思想成长等的经历和成果。学校可以举办主题性美育讲座,邀请各学科背景的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相关主题,加强讲座活动的主题性和系统性,以提升育人的实效,将美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可以多进行相应活动的组织。设立第二课堂奖学金来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活动效果,学校应当联合教师进行第二课堂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增强表现性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第二课堂的活动范围不固定,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师应跳出相关概念的包围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场地例如学校、课堂、社区、街道等进行审美教育。城镇中学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例如借助 路演、竞赛、展演、工作坊等多种实践形式,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繁荣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乡村中学也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写生,认识花草,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艺术创作和创新能力,真正消化美育的真正含义。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大众审美来修正美育,改正错误的美育观念,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深入挖掘美育思想内涵,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学生日常行为,提升学生思想境界。此外,美育教育还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进步、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宝贵遗产的继承,最后达到五育并举,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宏伟目标。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识,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人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和德育智育一样,是学校贯穿到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一项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和任务。它能改善环境,净化人、的心灵,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结合、融合进教学中,合而为一,一以贯之。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即‘整合’。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在这里,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样统一、和谐等,也都是与美、审美和美育紧密相关的词汇,它们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联系,是学校各门课程教学的综合,也是综合美育的实施。要推动个体美育的社会化,我们要在修正美育的基础上,在各个方面各个学科渗透美育,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推动美育水平的提升,杜绝类似"人教版问题插图"类似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