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数字化应用
2022-02-14白雪
白 雪
(大庆市第六十五中学 黑龙江大庆 163412)
所谓数字化教学,就是线上线下教学与网络资源的有机融合,这对于传统课堂无疑又是一次挑战和重塑,值得每一位为师者认真思考研究。
2021年教育部出台“双减”政策,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及课外学科培训负担。此项政策出台后,对于原本有了一定发展的数字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能功利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性的影响,教育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能对社会发展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课堂
“双减”即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作业的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这就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当事当日毕。那如何在课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呢?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提升,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文中考中分值占比40%左右。于教学而言,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文化内涵的感知和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阅读直接关乎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直接影响当代青年人文化自信地树立。因此,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内的精选文本以及课外的经典著作[1]。
随着数字网络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学习方式也随之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大地震”。传统课堂的很多教学内容和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才能真正贴近生活,走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的初中生较早地接触网络,生活和学习早已与网络息息相关。面对着信息量无穷、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学生面对的诱惑和挑战也是十分惊人的,这就导致学生难以静下心来,专注文本阅读。正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浮躁的内心无法潜心阅读,更别提深入理解和探究赏析。那么,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采用何种方式传承和发扬中国的经典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2]。
1.聚沙成塔式阅读
任何学习,如果从兴趣出发,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阅读学习亦如此,既然学生喜欢电子设备,喜欢网络平台,那为师者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引导,向学生推荐一些平台。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针对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快速理解,虽然可能只知道梗概或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但已足够迎接中考的文学常识要求,当然,语文阅读并不是狭隘的应试教育,是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方式,因此,此方法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经典一定有很深的内涵和韵味,历久弥新。当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趣味阅读时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主动阅读的发生,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3]。
2.深度阅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然后可进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读书会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如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朝花夕拾》专题,我引导学生阅读纸质书籍,感受静心读书的快乐。《朝花夕拾》中共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十篇散文作品,学生自行选择阅读,反复阅读思考,从文本中找出收获提出疑惑。如《狗猫鼠》中作者为什么如此讨厌猫,仅仅讨厌的是猫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对先生究竟是敬是怕,是爱是惧?很难想象,学生能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和讽刺仿佛跃然纸上。
3.数字化阅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经过岁月的打磨,因此,学生对于大部分经典著作不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因为缺少阅历和社会环境的共鸣。封建社会是怎样的图景,有着怎样的剥削和压迫,学生无法共情,因为没有相同的生活体验。当学到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时,难以想象未中举时别人的挖苦和嘲笑,更难体会喜极而疯的悲苦;当读到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时,祥子因何从自立自强走向自甘堕落的深渊。当学生一遍遍地应和着社会黑暗时,他们很难理解这晦涩的黑暗到底是什么。
因此,如何将文字幻化为直观的影像,让学生直观感知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就要依托于阅读课堂与影视作品的有机融合。
有的学生虽然没有读过名著,但可通过影视作品,以另外一种方式开展阅读。当学生看到范进穷酸的装扮,别人的冷嘲热讽,那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近在眼前,同时就会对于他们的经历和处境多了一分理解和同情,这是文字无法比拟的。当学生看到虎妞的泼辣粗俗,就不难理解祥子的不情不愿,痛苦难耐。优秀的文学经典作品被搬上荧幕,无疑是对经典文化最大的尊重和传承。
真正的阅读品味的不仅是字里行间的文化韵味,更是品味一个时代或另一种人生,所以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展阅读,只有阅读到真正内涵,才能体现阅读的意义。
二、“双减”政策下的线上教学的数字化应用
我们通常通过钉钉会议、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线上课堂教学,这些平台基本能够保证还原传统课堂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
师生可以通过视频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教师可随时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状态如何。而且这些平台都包含智能化数据统计功能,如:老师在群里发消息通知,可以看到已读人数,以便及时提醒未读人员,防止工作疏漏;老师发布的作业,也会显示是否提交的人数,这些都是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接下来我按照课程开展进程分别阐述初中语文线上课堂的数字化应用[4]。
1.课前
课程开展之前,教师的任务是设问提示,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时,教师可以设问: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两个人物,他们身上都有值得咱们学习和称赞的闪光点,大家想认识他们吗?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一探究竟,这不就是所谓的预习吗?
同时,为了找到这两个人及闪光点,学生们一定会去读文本找答案,读不懂的地方,一定会结合书下注释或查找课外资料,这样两篇文章读下来,读课文、纠字音、探文意的预习任务就已基本完成。
那么,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融合数字化资源的呢?不难发现,教师是通过平台设置问题,学生也是通过平台读取信息,并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对文本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的。
2.课上
线上课堂比线下课堂的开展更有难度,教师虽能通过视频看到学生的动向,但学生思想上的松懈是很难控制的。这就要求线上课堂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提前给某些同学布置任务,由学生为主讲,开展线上教学的模式,学生乐于参与并积极准备,效果显著。每个学生都勇于展示自己,通过查阅资料,阐明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不仅能克服学生的惰性心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进行适时的补充和引导,丰富了课堂容量,真正实现现代化课堂教学相长的目标。在学生或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点赞、连线等方式表达自我,实现教育均等,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面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直接共享网络页面,查找取证,结合网络资源共同探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准确性。尤其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术争论较多,众说纷纭,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这种问题放在课后探究,那么,对于线上课而言,网络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权威性的解释分析就可解决这种困惑和争论,使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更仿佛置身于理论的海洋中,主动探索的热情和理解讨论的印象都是任何课堂和方式无法取代的[5]。
3.课后
对于家庭作业的设置,数字化平台也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和智能化设置。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作业设置,对于作业的完成时间和提交时间都有合理的设置和要求,这就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即使不开学,也要按时提交作业,保质保量完成。对于不按时提交作业的学生,教师也可以一键督促,省时省力。
同时,平台还根据学科和年级配备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使用,这就无形当中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大量的资源共享,对于渴求练习巩固和提升能力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受益匪浅的。
三、“双减”政策下的线下教学的数字化应用
1.课前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设置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法。教师通过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为开展本课教学营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意境。如: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佳作《春》时,教师在课前播放舒缓的钢琴伴奏,同时播放春天特有的生机勃勃的图片,或播放描绘春景的视频,学生就自然而然被带到春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那么,带着这种情感去读文本就不难理解文本的内涵,春花、春草、春雨……仿佛就在眼前,这时,如果再能有感情地读,就可以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教师也可在课前通过钉钉、腾讯或微信等交流平台发布网址链接,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和查找方向[6]。
从学生层面来讲,只有更充分地完成预习,才能更有兴趣和准许备走入课堂,从而为新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2.课上
数字化资源包括很多,如国家教育平台等都共享了很多数字教育资源,图片、课件、音频、视频等,而且分类细致准确,教师可通过这类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丰富课堂教学。
其中,PPT资源是课堂上最常用的。无论是预习检测、文本探究、知识拓展,还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都可以以PPT为媒介开展。那么,如何将数字化资源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首先,要明确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原则,了解学情,抓住课程重点,才能找到信息整合点,从而使它服务于课堂,而并非由它主宰课堂。
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远离文本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年代,无法深切体会五位壮士的爱国壮举,因此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赏析文本,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进行了情感铺垫,但要真正理解视死如归的壮烈还需借助数字化资源来解决。
教师可从平台搜索五壮士跳崖的片段,让学生从二维转为三维,直观感受五位壮士决战顶峰、纵身跳崖的壮举。当第一位壮士跳下去时,学生发出惊叹,或不理解,或担心,或害怕,当情感思维与文字发生碰撞时,留下的只有思考。随后,教师再结合原视频设计一个配音环节,当学生们慷慨激昂地随着五位壮士喊出那些豪言壮语时,学生仿佛与五位壮士融合为一个整体,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保卫人民而甘愿牺牲的爱国品质,随着那高亢的口号声早已飘进学生的心里[7]。
3.课后
课后作业是一个结合线上线下资源的最好平台。作业的布置要讲究艺术,要达到巩固提升的作用,就要进行分层作业设置。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分别设置任务,如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完成字音、字形和反复阅读文本的任务;基础不错但阅读赏析欠缺的学生,可完反复阅读并批注文本的任务;对于需要提升拓展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网络阅读老师推荐的优秀文本,以此来拓展知识面和阅读量。
在本环节,数字化资源主要负责拓展延伸,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举一反三,增加积累,提升素养。教师从“双减”政策出发,会相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探索,会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探展。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来布置作业,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课堂,只有有机融合数字化资源,才能真正体现“双减”政策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