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初探*
2023-01-18柴艳芳
马 瑞 卢 静 柴艳芳
(中北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一、课程思政融入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性、灵魂性内容。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保证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政课程中,而且更体现在各类专业课程中,因此,专业课程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使命。
此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教育认证标准(CEEAA认证)中第7条有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了达成对生态文明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及专业的认证要求,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笔者以本校本科生通识教育必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展开了课程思政融入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探讨,并讨论了改革成效及今后改进的方向。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与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相关,课程思政元素比比皆是。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课程知识、相关案例及众多环境问题等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因此,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是每个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2.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较弱
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全校多个专业的学生,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背景不同,如果继续选用固定的教材授课,课程内容偏于理论,不能针对性地将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展示出来,重点不够突出,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3.授课模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将整个课程以PPT配合板书来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会出现困倦,在思想、行动上产生疲惫,甚至少数学生会“放飞自我”。因此,改善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4.考核方式较单一
该课程过去一直采用单一的论文考核制,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上课不听,下课不看,对待课程论文不用心,不爱思考,不重视能力的培养。有些同学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考核论文内容,出现了大篇幅的抄袭现象,不仅没能很好地达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是帮助学生能力提升、思想道德意识增强的重要决策。
三、课程思政的融入
每位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在大学时期,此时,教师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大学专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1.对教师的要求
专业课程推进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课程思政意识,才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收到理想的思政效果。教师在课堂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并形成独特的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倾注感情,热爱教学工作;必须与学生建立感情,多与学生交流互动,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是课程的学习主体,自然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受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循序渐进,将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学习中[1]。
2.课程思政融入点分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包括环境问题及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实施途径和社会影响、水资源与水环境、大气污染及大气环境问题、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八个专题,每个专题两学时。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防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支撑工程教育认证标准(CEEAA认证)中第7条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设计,梳理出该课程承载的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点,见表1所列。
四、教学环节的改革
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知识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1.教学知识体系的改革
(1)知识体系的改革
笔者所在学科借鉴其他学校[2]的经验,为强化生态学思想,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按照专题展开,于2019年成立课程组,施行无教材化教学,一课一专题,从身边的环境问题说起,由知识背景不同的四位老师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讲解。各位老师的专业涉及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物理性污染等领域,在授课时,能很好地将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代入课程教学中,不仅减轻了单一教师的授课压力,而且学生也可以接触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在授课内容的深度上,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在授课过程中减少了专业概念的内容,并尽可能地使用浅显易懂的例子加以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又由于环境问题的突发性、环境教育的时效性,笔者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重点讲述相关案例。例如,2022年出现极端炎热天气的原因,雾霾天气的产生及危害,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垃圾分类回收的实施方法和效果等,引起学生的共鸣。
(2)课外资源的优质引入
除了课堂内容,笔者向同学们推荐相关精品好书,由于大家的专业不同,因此推荐的书籍大多是科普性质的,如《中国国家地理》《地球》《地理视野》《寂静的土壤》等,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去读,对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很重要的。
2.教学方法的改革
(1)线上线下相融合
目前,大学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平板已经是普遍现象,这使大部分的教师课堂出现了“低头族”现象,新冠疫情爆发对各类教学产生了影响,也进一步催生了我国线上教育的发展,而且线上教育必将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知识传播途径。为了满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三观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笔者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优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与线上教学的优点相结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实时性。笔者通过对知识点的凝练,选择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三观”,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笔者深入剖析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认真学习、体会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建设,示范案例的构建、形成和发展,并归纳总结,及时地更新课件和相关实例。
(3)教学科研相结合
授课过程注重“教学相长”“研教相促”。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围绕“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将笔者的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相长,研教相促的最佳境界。因为学生接受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将学科研究的最新动向、最新的文献研究结果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将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剖析分解,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4)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在授课前布置少量可供学生思考或亲自实践的环保调查作业,如校园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校园生活污水产生调查、食堂一次性餐具使用情况调查等。将10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选题、查阅资料、做课件(要求控制在3min内)、上台讲授、开展相关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切身体会,对学生环保意识及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好的效果。此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增强了学生对交叉学科文献的查阅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对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观点。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评判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收获什么,收获多少的重要标准,要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该课程建立了全过程考核体系,采用了多种形式并存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大类过程性评价和课程论文考核评价,各占50%。
(1)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考核
①线上资源的学习
结合线上教学工作的安排,将相关的资料、视频上传至课程学习群中,供学生提前阅读和课后消化,将线上资源的学习作为一项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②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例如笔者会在课程结束前十分钟,随机请3-5名学生用1~2分钟谈谈自己专业与所讲环境问题的相关性,或者谈谈对“家乡环境问题”或“校园环境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③随堂测试
通识课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同学们专业课程和学校活动较多,往往会出现“下课抛脑后,上课想不起”的学习状态。因此,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笔者所在课程组的每位教师都在各个专题后布置了10道相关的选择题,要求同学们限时完成(15分钟)。这种考核方式能促使学生上课专心,并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2)课程论文的考核
课程论文题目要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如将题目设置为“请结合自己的专业及相关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谈一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这样的题目设置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但是对书写内容和格式有详细的要求,如撰写内容必须有自己专业与环境问题的相关性论述;必须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大篇幅抄袭网络或者相关资料的内容;书写格式要求包括封面、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论文正文和参考文献,字数控制在3000字左右,以强调写作的规范性。上述要求不仅可以防止学生东拼西凑、四处抄袭,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结合当前存在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小”问题,展开讨论,谈出观点,也极大地提高了课程论文的质量。
五、教学改革实施的成效
1.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笔者通过线上学习群发布了相关“课程思政”改革问卷调查,95%的同学认为在课程教学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96%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能及时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95%的同学增强了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度,提高了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和学习;98%的同学认为拓宽了知识面,坚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如图1所示。各个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有所增强,开始思考怎样做才能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1 “课程思政”改革问卷调查结果
2.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翻转课堂引起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切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真正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发掘出无限的学习潜能,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实施翻转课堂后,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更提高了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熟悉掌握程度增加了4%,掌握度增加了10%,对主要知识点没掌握的学生降为0,如图2所示。
图2 翻转课堂实施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实施效果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95%以上的同学能接受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并且认为这种方式能促进大家主动学习、思考,同时加深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此外,还使手机成为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通信和娱乐工具。教学方式的改革,既提供了便利的线上学习,还提供了有效的线下知识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结语
教育不是一味进行“填鸭式”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将其内化到心灵深处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深深地认识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需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不在他人,而全在今日之少年”,唤起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教师要真正成长为“大先生”,就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探索符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磨炼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