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扎染课程的实施与反思
2022-02-14张靓怡
张靓怡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
扎染艺术是通过缝、绑线扎的方式扎紧织物放进染缸里,有扎结的地方颜色染不进去,最终形成图案。我国扎染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自然鲜活。扎染课程是小学美术工艺课程的一部分,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在我国美育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开展了扎染课程优化的实践探索,但如何切实传承扎染艺术,把传统艺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扎染艺术的兴趣,仍然是当前小学扎染课程研究的重点。
一、温州大学茶山某小学扎染课程计划
1.温州大学茶山某小学学情分析
课程计划设计离不开学情分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笔者所教授班级是属于儿童和青少年转型期的六年级学生,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时期,独立意识较强,对生活有更多的体验,学生多喜欢结伴团体活动,因个性、话题形成的非正式班级群体活跃度较高,但会有不稳定性。总结其年龄特征为:对新事物比较好奇,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工具;思维具有独立性,自尊心较强。美术教学中,女生在表达能力上优于男生,但男生的临场创作能力会有突出表现[1]。
2.温州大学茶山某小学课程计划
首先,扎染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为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性内容。总体课时为10课时,将课程设计为两个大课题单元,五个小课题单元。课程总体目标为学生通过对扎染文化的了解掌握扎染技法、染色技法,并在教师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技法下感受到扎染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学生习的第一单元为:布里生花——单色植物扎染教学。课程内容分为初识扎染1个课时、讲解扎染技法2个课时、综合设计4个课时,三个小课题;第二单元:妙手偶得——彩色扎染教学,课程分为色彩搭配知识与综合扎染玩偶1个课时、扎染T恤1个课时,两个小课题。主题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教师创造情景引发学生联想,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作品[2]。
二、温州大学茶山某小学扎染课程实施
1.课前准备
(1)扎染课程材料择纯天然纤维面料
在扎染教学中,学生染色效果的差异性与扎染的织物材质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正式进行扎染课程之前,通过实验,选择出适宜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染料与布样。
扎染课程材料选择实验选择使用羊毛、丝绸、棉布(坯布)、棉布(白漂布)4种布样作为实验布样。在实验开始前将4种布样分别裁成大小相同的32块,分成8组,每组4块。羊毛材质布样设置为第一组和第二组;丝绸布样设置为第三组和第四组;棉布(白坯布)布样设置为第五组和第六组;棉布(白漂布)设置为第七组和第八组。设计染色条件、晾晒条件、浸湿条件3种实验条件。其中染色条件相同,即在每种布样上都涂上黄色、草绿翠兰、玫红、藏青、紫色、黑色6种染料。晾晒条件和浸湿条件不同,晾晒条件为清水浸泡10分钟和碱水浸泡10分钟;浸湿条件为:塑料布遮盖24小时、上锅蒸15分钟、密封24小、放在阴凉处静置6小时。
实验过程是第一组选择清水浸泡10分钟,塑料布遮盖24小时为实验条件;第二组选择碱水浸泡10分钟,塑料布遮盖24小时为实验条件;第三组选择清水浸泡10分钟,放在阴凉处静置6小时为实验条件;第四组选择碱水浸泡10分钟,放在阴凉处静置6小时为实验条件;第五组选择清水浸泡10分钟,上锅蒸15分钟为实验条件;第六组选择碱水浸泡10分钟,上锅蒸15分钟为实验条件;第七组选择清水浸泡10分钟,密封24小时为实验条件;第八组选择碱水浸泡10分钟,密封24小时为实验条件;八组依次涂上以上六种染料并按照实验条件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为第六组和第七组效果最佳,考虑减少实验的复杂性,最终优化方案为第七组的实验方案,即清水浸泡10分钟、密封24小时,染料选择黄色、草绿、兰、玫红、藏青、紫色和黑色。
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中的可操作性与染色效果。选择较为适合的布样,既会减少染色时间,使课程较为紧凑,也会增加学生对扎染艺术的兴趣。
(2)根据课程需要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内容
从课程论的角度看,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美术教材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创新和个性品质有直接影响。开发丰富的教材资源,需要超文本形式的美术教材,学生自己可以使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教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学习。例如,在湘美版3年级上册《花手帕》这一节课当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创新,其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就地取材”以“春天的花朵”为题材,教材内容设计思路为引导学生观察花朵——找出花朵的特征——找出花朵生长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教给学生扎染的方法——帮助学生扎出作品。
2.上课过程:扎染课程中小学课程进度把控的核心问题
(1)扎染课程以主题性教学推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扎染课程从不同角度开展,问题在于连续的扎染课程如何一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机,让学生对扎染课程充满高度热情。课程教学理论上有过几种争论,结合我国的《全日制美术课程标准》,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性课程,主张从学生需要、兴趣、生活为出发点,使课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扎染课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扎染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被我们需要,学生就会努力去学习。学生在学习内容时,能力和信心会影响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学生如果对自己学习扎染有把握,就会更努力地进行学习[3]。
(2)扎染课程学习过程中调整学生学习步骤
在温州市茶山某小学扎染课程教学中,教师使用引导性语言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在课程时间里做好课程内容。同时,教师教给学生扎染的技法,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技法,从而达到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获得快乐。
(3)根据上一节课程问题况调整下一节课程重难点
课程进度把控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受制于多种因素,包括教师课程设计内容、学生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温州大学茶山某小学实习过程中,第一节染料调配过程中因学校设施限制,教师在调配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课堂把控受阻。调配植物染料所需要的温度以及染料发酵时间是染色这一课时最需要把控的。这也意味着课堂进度的把控是一个系统和多方位的推进过程。为帮助学生们染好一块布,所需要的温度是50℃—60℃,发酵时间是10分钟。调配染料时,学生兴趣最为高涨,教师演示一遍染料调配,其余的由学生自己动手调配。学生在调配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植物染料的味道为什么是这样?染色过程的顺序应该是什么样?教师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染料特性、染法,让学生在直观性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4]。
(4)发觉工具多样性实行启发性教学,保证课堂正常进行
教学过程千变万化,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情景使用教育机制进行启发性教学。教育机制具有偶发性、针对性、情绪感染、情景适应等特征,使用教育机制应该把握因势利导、发扬学生优点和长处等原则。例如:笔者在温州大学茶山某小学上课期间,教师为制作丝巾和彩色扎染作品供他们装饰抱枕和玩偶。按照笔者的设想是用丝巾装饰玩偶,彩色作品装饰抱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拿玩偶的孩子想用彩色扎染作品装饰,笔者趁机启发学生,进行提问:你想怎么装饰?孩子描述了自己看到书中有熊的超人形象,认为比较酷,就把扎染作品打结成披风的样子装点玩偶。教师使用教育机制与学生对话,有的放矢既能够启发学生又能够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3.课后布置作业、巡视辅导与结课
新课教授、演示完毕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看到学生有强烈创作的热情时,教师布置作业和启发学生创意,并对作业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课程中使用的染料、扎染工具,以及扎染课程过程中出现的滴洒等处理方式也需要说明。巡视辅导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入动手制作的环节中,这个环节重要的是组织全班学生熟练操作流程,进行有序的操作练习,发现共性。学生状态有所转换,开始沉浸在活动中时,教师开始进行个别辅导,并随时注意全班课程情况。结课是这堂课程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留时间为学生做必要的总结。例如:在单色扎染染色过程结束后,学生的作品做好了,教师先让学生自评,再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做总结[5]。
三、扎染课程反思后的可行性实践策略
扎染课程实践涉及教师、学生、学校等多个主体。扎染课程鼓励多主体对课程的改进建议,就实践而言,明晰教师和学校的任务是当前小学扎染课程反思和改进的重点。
1.使用微格教学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目前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师资培训存在教学内容远离美术教学,且大多数师范院校中往往采取作坊式的传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教学效率与教学的艺术感染力。为解决这种问题,较好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微格教学,实践性较强,集中研究导入、讲解、提问等技能,目标明确可控。学员从学习者到执行者、评议者不断转化角色全方位查找问题,磨炼教学技能。笔者在温州大学茶山某小学实习期间进行技能训练,找出导入环节语速过快、讲解不够清晰明确、提问无法深入、没有感染力等问题,自身美术素养得到提升,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校完善教学设施,加强社团课教室布置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对实施新课程重要环节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被写入“实施建议”,提出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等要求。温州大学某小学的美术课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改革过程中。传统的美术课程模式,美术课程安排的较少,社团课的开设也会因学校的各种事宜占据。另一方面,没有布置好扎染制作所需要的场地,以及专用染料、为扎染晾晒所准备的室外特殊吸水材质地板、架子等设施,造成扎染课程开展的诸多阻碍因素。
3.教学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评价真实有效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要求,不再是单一性的教师评价、分数评价。其特征应体现教学评价的主体应是由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共同构建的群体。笔者在温州大学茶山某小学社团课上课过程中,采用教师课堂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将扎染作品发送在班级群中家长评价等方式,进行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实现动态性的发展[6]。
4.提倡亲子活动,让孩子做“小先生”
扎染教学结束后,为巩固学生所学,让家长了解扎染学习的情况,教师适时在微信群中发布教学视频,作业内容以掌握技法并进行抽象创作为主。例如,学生在掌握《布里生花》这节扎染技法后,会对自己的作品赋予意义。学生在与家长沟通后,教会了家长做扎染。做出一幅抽象扎染作业:《我与家人》。
结语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小学扎染课程以社团课的方式走进校园,能够保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扎染艺术,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促进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实现义务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