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关于高校研究生管理育人的再思考*
2022-02-14兰去非
于 洋 兰去非
(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5)
教育强则国家强,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高层次创新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提高。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彰显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1]承担着助力我国向人才强国、教育强国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面对我国规模庞大的研究生群体,如何有效地在立德树人根本理念下进行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对学生个人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一、当前国内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一)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
近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发展呈下行态势,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国内大学生就业。不论是为继续求学深造,还是延缓不容乐观的就业压力,抑或是获得更高学历以期寻觅更高就业平台,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及往届生选择考取研究生。加之,各地高校因自身发展需要,积极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可报考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也在无形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报考研究生。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研究生教育不仅包括硕士研究生,也包括博士研究生。随着国家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高校加强对于培养过程的把关及学位论文的质量把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无法按期毕业,延期毕业研究生也构成了研究生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由于入口量大、出国狭窄,导致我国研究生群体日益增多。
(二)研究生生源质量不一
国内研究生教育是开放性更强,兼具更多包容性的学历阶段。不同于本科阶段,初入大学的学生在此之前接受的是不尽相同的高中教育,且高考成绩普遍相当,而考研更多的是“英雄不问出处”。随着近年来求学深造的上升通道不断开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借助考研、考博弥补第一或第二学历的缺憾,因此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同一专业录取的研究生接受过的本科教育大不相同,而不同的四年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塑造及影响也大不一样。
(三)研究生管理工作分工需优化
研究生群体规模日益扩大,构成日益多元,与之相伴随的是逐渐细化的教育管理要求、日益严格的培养规范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关注度,这也就要求高校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应较以往更加细致。但目前国内专职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远未达到1∶200 的师生比,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及研究生秘书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分管诸如教学培养工作、招生工作、学位管理等多重任务,这也导致研究生管理人员往往分身乏术,缺乏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更加细致周到的研究生管理。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难点所在
(一)正视研究生群体与本科生群体的不同特征
研究生群体从年龄结构、学制年限、培养要求等方面均与本科生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不能简单沿用针对本科生的管理方法对待研究生。
首先,从年龄结构来看,本科生年龄大多在18—20 岁之间,本科阶段是大学生接触并开始融入成人社会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本科生可塑性更强。而研究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2—35 岁之间,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前已具备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并已组建家庭,他们较本科生具有更加独立、成熟的世界观、思考能力和处事方法。因此在对研究生群体进行培养管理时,研究生更多要求“以理服人”,而不是“以管为主”,简单要求其服从规定,对于研究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往往难度也更大。
其次,从学制年限来看,本科生学习年限通常为4—5 年,且通常毕业时间基本一致,因此在本科阶段对于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个人能力培养的时间更长,教育教学培养更为系统,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更强。硕士研究生因其有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之分,学习年限在2—3 年间不等,部分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对于就读高校的归属感不强,未等融入集体已着手毕业事宜。考虑到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压力更大、科研进度不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往往在3—6 年不等,甚至时间可能更长,学生求学的目的性也更强,自由度更高,对于规则的认同感与接受程度较硕士研究生更低。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如何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进行有效管理,是高校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不小的挑战。
三是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本科生阶段更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聚焦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创新型、研究型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文科专业研究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精力主要投入到科研中,对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让位于科研。因此,如何在以科研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研究生阶段,加入一定比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小的难题。
(二)研究生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2020 年9 月22 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改革举措,[2]对于研究生入学、培养、毕业等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将从过去的“漫灌式”培养逐步过渡为“滴灌式”培养,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全过程要求也更加规范。随着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生辅导员及研究生秘书在管理过程中更应做到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然而在国内很多高校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大部分高校关于研究生管理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或未随时代发展更新补充,职能部门尚不健全,在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常常因无制度可依循而沿用旧例,依照惯例处理事务。这种原则不清、界限模糊的情况不仅发生在高校各二级学院,在部分教务、行政、学位等部门也常有体现,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办事无门、无从求助。
(三)部分导师立德树人作用发挥不足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在科学研究、身正典范方面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部分导师目前仍未转变以往培养的固有思维模式。一是认为研究生较本科生更年长,自理能力应当更强,因此不需在科研以外的方面多加干涉;二是认为导师对研究生负有的职责更多体现在论文指导及科学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不属分内职责。除此之外,也可能存在由于导师个人性格原因,或担任导师时间不长,尚未摸索形成恰当成熟的师生交往方式等情况,导致与研究生沟通交流较少,对于学生基本情况不甚了解、管理方法不得当等问题。
三、管理育人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意义
作为助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人才支撑,其自身能力不仅需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同时更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新时代下社会与高校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将反哺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通过教育管理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多数研究生已具备较为成形的三观,但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陷入想当然的“凡事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中,更容易出现忽视高校规章制度,凡事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情况。
而管理育人以管为表,本质上是以理通人,高校管理并非以服从为目的,而是以明理为要义。研究生遵守高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是真正理解其背后深义,从个体角度出发消化理解高校制度的服务内涵。高校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秘书通过日常管理向研究生传递正向价值观,力求能够打破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使研究生清楚明白高校管理的合理意义,更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必要的规矩意识。
(二)集体归属感的凝聚意义
多数研究生入学后由于学习年限较短、科研压力较大等原因,很难融入学校的集体氛围中,导致部分研究生对于自身学生身份认同感偏低,对高校归属感不强,除去日常师门组会、实验室组会与校园及同学接触甚少,成为大学校园的“边缘群体”。尽管管理育人的背后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但高校之于学生的意义并不能简单地用服务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概括。一旦沦为简单粗暴的交易关系,那么高校之于学生的教化功能将被直接削弱,也很难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
(三)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意义
研究生教育管理作为衔接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环,也需意识到在管理中提升研究生的个人自主、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研究生管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专业培养教育、学风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管理主体不仅包括高校的管理人员,同时也应包括研究生本身。不同于本科大学生,作为年龄更长、自主意识更强的研究生,他们的个人能力经过四年本科教育及社会工作锻炼后,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如若针对研究生群体实行巨细靡遗的过度管理,既可能引起研究生群体的反感,同时很有可能限制研究生发展自我能力的可能性。“老师做得越多,学生会的就越少”,同时考虑到目前大多数研究生的目标就业单位更倾向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高校,如果能够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引入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那么对于研究生日后就业,也将大有裨益。
四、研究生管理育人的建设重点
(一)完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新时代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研究生的入学招生、教育培养、学位论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首先从高校决策层,应重新审视现有研究生的管理制度,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更新。其次,从高校下属各分院应广泛调研、畅通反馈渠道,俯下身、沉下心倾听更多学生的诉求和导师意见,健全学院关于日常管理、奖助学金管理、学生干部评选、科研成果评定及研究生导师管理等制度,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研究生。
(二)转变工作理念
新时代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不仅需管理人员转变以往“以管为主”的工作理念,同时还需导师转变唯科研、唯成果的思维理念。一方面,从高校管理人员来看,需认识到研究生管理并非将老师置于与学生相反的对立面,二者应是相互协作、共同维护学校规章制度与名誉的共赢关系。“以管为主”不是目的,“以理通人”“以情动人”才能直达育人核心。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不断服务学生的过程,也在不断增强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在逐步学会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正确解决自身诉求,而非通过过激或负面手段达到自身目的。另一方面,从研究生导师来看,在2020 年9 月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意见》中,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对于导师提出了加强发挥言传身教作用等要求。[2]这也意味着导师作为研究生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不仅需在学习科研中成为学生科研之路的引路人,同时在价值观塑造及日常教育管理中也需担任学生的指路人。针对高校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成效,则可以通过健全工作评价机制、师生互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成效,将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三)发挥党支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针对研究生身份认同感不强、集体归属感薄弱等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将优秀青年人才吸纳到党组织中,以党组织的凝聚力带动研究生增强对于集体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一是要严把入口关,对于青年人才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发展入党,选拔出品学兼优、群众基础良好的研究生党员。二是选树先锋典型,通过倡导党员自发进行志愿服务,发挥党员率先垂范的作用,使团员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三是丰富研究生党支部活动,充分利用主题党日等活动,将党组织活动融入进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中,鼓励研究生以所学知识为群众办实事,在参与组织生活的过程中增强价值感。
(四)突出学生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
要提高研究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需为研究生搭建施展所学抱负的更宽广的平台。通过鼓励研究生广泛参加学院及学校的社团组织,严明选拔程序,培养更多优质学生干部。同时,可在评奖评优方面依据学生不同特长设置不同奖项,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积极发展所长。最后,活用研究生助研、助理、助管岗位,鼓励研究生在学习生活闲暇之余更多参与学院及学校事务管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