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之以爱,永不言弃
——乡镇学校留守背景下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

2022-02-1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乡镇学困生群体

彭 怡

(广东省廉江市和寮镇第一初级中学 广东湛江 524461)

在乡镇学校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中,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普遍,基础好和基础弱的学生所呈现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大偏差,导致教育严重失衡。因此,身为班主任需要明确自身所具有的教育职能,规范开展转化工作,以推动初中教育向着均衡化方向有序发展。在教育事业提出均衡化的战略方针之后,班主任需要进一步确定具体的教育工作目标,重点关注班级留守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品质建设上所表现出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以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为初衷积极加强教育革新,强化学困生转化,从而营造良好的班风,改善学风面貌,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一、乡镇学校留守背景下初中学困生现状及形成原因

留守学困生群体具体指那些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薄弱,能力和素质表现与正常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学生。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学困生群体普遍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均衡化发展。在学困生群体中,关于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综合能力表现都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也会给升学进展造成不良的影响。造成学困生现象的原因,包括教学和学生自身等多个层面。首先,在当前教育领域,因为笼统式教学,未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导致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而逐渐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而从学生层面思考,一些学生因为自身的兴趣因素影响,导致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限制了学习能力的养成。在明确具体的诱因之后,班主任需要对具体的转化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从而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构建良好的班级环境。

在乡镇留守学困生现象十分普遍,此类学生在学习基础上相对比较薄弱。对待学习活动通常表现为提不起兴趣,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消极情绪,整体的学习能力比较低下,这将严重影响乡镇学校的综合办学与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也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学生自身因素占据重要部分。因为其学习意识不端正,未能够认识到学习对自身今后成长与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对待学习目标盲目、行为随意,导致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具有明显局限。其次,家庭因素影响比较显著。大部分学困生群体都属于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在与家中隔代长辈相处的过程中,因为代沟等条件限制导致此类学生在性格养成上不够规范,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他们的品格建设并不规范,这严重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在学困生的关注度和教学辅导方面的投入也具有一定局限,导致此类学生群体在学习活动中逐渐落后,日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所以,班主任需要在精准定位具体诱因之后,采取有效举措对学困生实施转化和处理。

二、乡镇学校留守背景下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举措分析

(一)与学生进行民主沟通,加强心理疏导

作为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并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思想,在平时与学生之间进行民主和谐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并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并自主规范自身在接下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例如,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长期留守在家,而家长则外出打工。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并表现出行为乖张、在课堂上经常捣乱等不良行为。针对此类学困生群体,作为班主任需要与其进行沟通,并加强情感上的关怀,促使其在情感需求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并有效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促使学生能够对班主任的活动组织和规划更加认可,并积极配合班主任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实现良好学风的构建。

(二)完善教育环境与方法,构建良好学风

针对学困生群体,作为班主任需要分析导致学困生群体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干预和调整,从而构建良好的学风环境,为学生自主规范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首先,作为班主任需要加强学法的有效贯彻和渗透。促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深入探索相关的课程内容。同时,在环境方面,作为班主任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小组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互助性的学习氛围。例如,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学困生群体与其他学生进行均衡性的分组。然后组织各个小组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任务,做好日常学习成果的反馈。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从卫生、纪律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查。全面提高学困生的班集体意识,并在今后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行为的有效规范。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基础薄弱,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其对学法的掌握不够规范,同时也缺乏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撑。对此,班主任需要本着对症下药的指导原则,深入了解具体的学情,掌握每个学困生所表现出的特点,分析他们之所以陷入学习困境的具体原因,比如说有些学生基础薄弱,有些学生所掌握的学法不正确。之后,班主任需要与其他任课教师之间深入沟通,然后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有效配合,给予学困生正确的指导。也可以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团结与协作的方式,共同就相关的课程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以启迪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在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之后,显著提高整体的学习效能。

(三)加强与任课教师沟通,优化辅导方案

在进行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需要与任课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任课教师之间的配合,构建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方案。保证所构建的课程环境,与学困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也能够全面提高其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动力,实现自主性学习效能意识的有效激发。

例如,2020 届九年级毕业的郑同学是一名比较聪明,但纪律散漫,对学习比较排斥的学生,对于很多知识他都能快速理解,脑子灵活,但是自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典型的学困生。针对该学生的不良学习表现,班主任积极与各个学科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其学习能力薄弱的原因。然后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具体的学习内容、课堂任务进行分层设置,促使该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和探索当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在各个方面的学习水平。除此之外,因为手机是影响郑同学学习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教师也积极与其家长沟通,除了与父母视频之外,减少其使用手机的时间,或者是作为学习好的奖励,从而把影响学习的因素,转变为鼓励学习的方法。这样执行一段时间后,他自信心提高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老师适时的鼓励,整体成绩稳步上升,最终郑同学中考被市重点中学廉江中学录取。

(四)与学生家长合作,加强习惯监督

作为班主任为了全面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需要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联系。本着家校合作的原则向家长渗透具体的育人目标。然后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配合,针对学困生制订合理的监督和辅导方案。让其能够拥有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并在家长和教师的双方指导和管理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2022 年八年级刘同学在学习方面因为态度不端正,导致整体学习能力比较低下,但是其体育成绩非常好。对于这一问题,班主任需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针对其在家庭作业方面的表现,进行合理的监督。并通过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有效疏导,让学生能够对课程学习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规范自身的学习表现,提升学困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从而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提高自身各科的学习成绩。

面对当前的学困生转化工作难题,班主任需要坚持以家校联合为思想导向,本着全面指引的原则给予学困生群体正确的指导。将正确的育人思想渗透给家长,让其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认知、行为规范的重要指导作用。之后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对学生做好引导和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家长要善于利用现代社交媒介与孩子保持情感沟通,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学困生一直以来都是乡镇教育事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整体的均衡化发展进程。在组织学困生转化工作期间,班主任需要有效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指导职能,采取有效的举措进行合理的转化。通过民主沟通、柔性管理、渗透学法以及家校联合等多种举措,为乡镇学困生群体创设优质而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其能够以端正的态度以及良好的习惯完成各项学业任务,促使其在学习中能够积累文化储备,并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素养与品质。

(五)关怀与爱心是转化前提

教师需明晰关怀与爱心对学困生转化所发挥的关键性影响。认识到学困生群体在情感上的缺失以及在心理上表现的自卑,遵循平等、民主的育人思想,与学困生群体之间保持良性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其情感上的关怀与呵护,让其能够逐渐转变对学习的态度。例如,小红同学是典型的学困生,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导致其性格自卑、自闭,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班主任选择先与其成为朋友,让其慢慢地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需求和困惑,然后合理地对其进行疏导,慢慢地引领其形成端正的学习观,并逐渐产生学习兴趣,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六)因材施教是转化基础保障

在乡镇的教育环境中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学困生群体数量日渐增加,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进程,逐渐成为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学困生问题,促进教育工作均衡化发展,成为乡镇班主任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任务之一。对此,班主任需要深入分析,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然后站在学生视角在了解其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探索更规范的转化举措。在班级环境中之所以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因为学生基础和学习潜能不同,无法适应笼统式的教育模式。因此,身为班主任需要转变育人思想观,将因材施教深入贯彻下去。例如,针对学困生群体深入分析其所呈现的学习潜能和基础,合理制定学情档案,做好等级分层。之后,优化设计教育方案,创新活动形态。通过情境法、互助法等深入贯彻引领学困生以端正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任务。同时,也需要关注学困生群体的综合表现,践行激励性的评价机制,例如设置小红花表扬模式,从而让此类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也能够促使其建立起良好的内在驱动力,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业当中,保证班级学生群体的学习素养更具有均衡性。

乡镇班主任要认识到学困生群体在思想、心理方面的问题表现,要关注此类学生的真实心理诉求,以民主思想为导向就具体的育人和指导思路做出转变与革新。要通过与之民主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心理上的困惑,以及存在的不正确的心理认知。然后在了解学生个性以及成长环境之后,遵循因材施教的思想指导对具体的育人举措进行优化设置。从而保证所开展的学困生转化与指导工作更规范,且彰显个性,突出针对性的特点。例如,有些学困生群体从小比较自卑,不善与人交际,未能意识到自己的闪光之处,对此,班主任需要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将其所具有的潜能和特长有效描述出来,并给予其一定鼓舞,让其在受到情感激励之后能够逐渐产生对学习活动的自信和动力。

(七)柔性管理,循序渐进

以人为本是重要的管理思想,在促进班级环境实现良性发展,彰显学生自主地位和发展自律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比较突出。在施教期间,教师需要遵循柔性思想对具体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模式进行合理优化与创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困生群体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其能够在学习的行为表现上进行有效规范,从而全面提高其在学习活动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品质。教师需遵循柔性指导原则构建以生为本的自主管理机制,善于发现学困生群体的优势,让其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更规范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实践当中。例如,2020 八年级学生阮同学出现了早恋的情况,班主任经过调查和分析之后发现,其选择早恋的原因是父母不在家,自己的情感无处寄托。后来经过班主任和父母的沟通,以及有效的调节,阮同学发奋努力,从班级垫底到跻身班级前20 名,并在形成责任感的前提下,逐渐端正自身对学习以及其他班级活动的态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镇学校初中阶段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新时期背景下针对班主任提出的全新工作要求。作为班主任需要做的是要根据学生具体学习的情况,加强学困生形成原因的深入剖析,然后树立全新的育人思想。在以生为本的思想支撑下,通过多种举措并行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实现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有效监督,从而实现学困生群体的进一步转化,全面提高班级整体的综合学习水平。

猜你喜欢

乡镇学困生群体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乡镇扶贫印象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