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以山西省吕梁市为例

2022-02-14□王

山西农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吕梁市乡风农村居民

□王 智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41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有利于新时代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而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

1.1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目标,具体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 个方面的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不能空谈理论,随意借鉴经验,也不能毫无基础地去实践。乡村振兴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五大振兴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要做到完全实现不能一蹴而就,实现过程也复杂曲折。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然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其助力,这就是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的成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最佳选择。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了生态文明,而且引进了人才队伍,利用地域优势打造创新项目,解决了就业难题。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功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才能确保完成高效率乡村振兴目标,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1.2 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指引方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脱贫攻坚改变了农民贫穷落后的状况,解决了绝对脱贫,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依旧存在,存在返贫风险,迫切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指引。除此之外,脱贫攻坚具有阶段性和限时性的特点,脱贫攻坚取得成果在阶段上处于完成时,但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必须要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处于进行时,这意味着脱贫攻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有所延伸,而延伸的方向就是乡村振兴。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仅靠脱贫攻坚成果是不足以支撑的,需要脱贫攻坚的成果沿着乡村振兴的方向继续持续与创新,使二者进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出了更加精准、高效、全面的振兴目标和新要求,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即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3]。

2 吕梁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

2.1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吕梁市曾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民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在脱贫攻坚实施过程中,吕梁市抓住光伏机遇,把光伏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项目,开发了69 万个公益岗位,同时配套发展畜牧产业,增加了贫困户收入。除此之外,护工培训产业是吕梁市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吕梁市打造护工品牌,以护工培训就业的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吕梁市通过光伏扶贫、护工扶贫等产业扶贫举措,拓宽了贫困农户收入途径,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由图1 可知,2015—2020 年吕梁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15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193 元,2020 年增至10 656 元。根据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3.18,以此类推逐年计算,到2020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85,从2015 年的3.18降至2020 年的2.85,可见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图1 吕梁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强化

吕梁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脱贫攻坚的新要求。一方面,吕梁市将保护农村居住环境作为重点工作,在厕所改造、卫生管理、美化环境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打赢“保护环境全民战”,并打造了一批具有吕梁精神的文明示范村。另一方面,针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实际问题,吕梁市认真践行“两山”理论,探索出具有吕梁特色的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社员,依靠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群众收入。吕梁市以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将生态保护与农民生计放在同等地位,在一个战场能取得两场胜利。利用生态扶贫方式为吕梁市脱贫攻坚助力,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探索出一条具有吕梁特色的生态文明路径[4]。

2.3 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吕梁市义务教育、医疗、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因地制宜提出了具有吕梁特色的方案和策略。基本医疗保障有力,吕梁市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吕梁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20 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82.02 万人增至214.48 万人,参保人数增加17.8%;2020 年末,吕梁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除此之外,住房安全保障力度提升,吕梁市创新危房改造模式,并高标准、严要求实现住房目标,多渠道、多角度为解决乡村住房问题提出方案,并为保障乡村危房改造的可持续性不断作出调整。吕梁智慧和经验不仅使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而且使脱贫攻坚“三保障”一直处于动态化的过程中。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面临的困境

3.1 乡村“空心化”严重

吕梁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 年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95.3 万人,年龄35 岁及以下的有20.4 万人,仅占21.4%;36~54 岁的有42.9 万人,占比45.0%;55 岁及以上有32.0 万人,占比33.6%。可见,能够承担高质量劳动力的人数占比不高,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除此之外,在吕梁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的占比7.4%,大专及以上的占比仅为1.3%,总体占比不到10%,可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乡村振兴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和劳动力瓶颈,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必然阻力重重,衔接工作难以有效展开。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回流来填补缺口,同时需要专业、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全面指导,提升整体农村技术水平,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技术支撑。

3.2 乡村产业升级发展困难

吕梁市依靠自身优势,打造三大特色品牌,为脱贫过渡到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吕梁市在脱贫攻坚中的创新型扶贫产业项目有利于向乡村振兴过渡,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虽然乡村产业得到发展,但是产业基础依然薄弱。一方面,扶贫产业可持续性不强。在脱贫攻坚实施时,为了尽快达到预期效果,也由于部分目标压力,侧重于脱贫产业的发展速度,将产业扶贫理想化。扶贫产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饱和性,比如护工培训产业、光伏扶贫产业等市场趋于饱和。一个产业的发展全过程整体处于动态、波浪式发展趋势,产业一直保持前期的高速发展不切实际,到后期由于动力不足或保障不充分等客观因素,导致与产业兴旺的目标偏差程度过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外加在脱贫过程中采用政府帮扶、红利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形式,使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为产业扶贫提供新方案与创新点,产业升级没有确切的创新方案,升级没有创新优势可以依托,较难与乡村振兴形成交汇点,与乡村振兴衔接受阻。

3.3 乡风文明亟待培育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精神基础。但如今部分农村活动存在迷信成分,重男轻女、高价彩礼等固有的传统思想盛行,不仅对农村居民全面发展不利,影响精神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较难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点。

首先,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足,部分农村居民在意识上没有形成具体认知,对乡风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形成清晰了解。少数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动力不足。

其次,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带有福利性的扶贫在某种程度上滋养了少数农村居民的惰性,长期“输血式”帮扶容易抑制部分农村居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再次,思想政治课程与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形成有效交接,思想政治教育未发挥实效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便于形成风清气正的乡风文明氛围,有利于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但当前此方面存在缺失[7]。

4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路径

4.1 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尽管乡风文明的社会认知已经建构起来,但是少数固有的封建传统思想仍然在乡村留有痕迹,不仅停滞了广大农民的先进思想意识,而且会阻碍文化脱贫和振兴有效衔接的进度。要想探索出脱贫与振兴的文化融合点,就要对乡村居民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充分利用脱贫智慧和脱贫方案。

首先,积极引入思想政治课程,鼓励全民参与乡风思政教育,从而使乡风文明思想教育达到全民共识。同时,建立乡风文明思想教育基地,让思政课堂真正进入乡村,充实乡风文明资料,搜集当地乡风文明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以鲜活的案例引导,将新文明与旧风气、新思想与旧陋习、新美德与旧习俗两相对比,使农村居民的文明思想趋向现代化。

其次,树立乡风标语、村训村规,或出版当地乡风文明建设书籍,让农村居民积极阅读,使乡风文明精神深入人心。可以举办乡风文明新风尚评选活动,竞选新风尚代言人,激发居民积极性,唤醒内生动力,使农村构建起文明思维,从而完全清除迷信思想。

再次,充分运用脱贫智慧与方案,与扶智扶志的“双扶”结合,不仅要激起村民对于打赢“乡风文明战”的斗志,也要提升自身对于乡风文明内涵的认同感,培育乡风精神和特质。乡风文明不仅要内化为个人认同,而且要外化为村民的行为习惯,积极向周围其他村民传播乡风文明建设的正能量,形成传播的二次效应。这样不仅有利于乡风文明新风尚的形成,而且增加了脱贫与振兴的黏合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脱贫与振兴的重要“黏合剂”,如果人才振兴环节间断,那么乡村振兴就失去了重心,如同纸上谈兵,脱贫与振兴无法高效衔接。基于吕梁市统计局数据分析可知,吕梁市目前面临人才瓶颈和教育缺口。乡村振兴基础在教育、在人才。因此,人才保障措施的实施迫在眉睫,组建人才队伍极为重要。

首先,深化教育认同,留住人才。大众对乡村教育的本质认识并不清晰,将城乡教育作比较,下意识地把城市教育作为最终目标,鼓励乡村人才“走出去”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的,目标定位失误,这样无法达到人才振兴的预期效果。因此,提高乡村教育认同,对于人才储备至关重要。可以用吕梁精神和智慧进行思想教育感化,激起群众乡情,增加对乡村的好感度,在思想上形成地域认同,激发建设农村的动力。

其次,加强人才培训,留住人才。对乡村人才进行专题培训,与高校思政教育、农业课程结合,让知识课堂进入乡村,打造新农人培训计划,创新学习工具、方法、渠道,消除对乡村教育的误解。

4.3 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想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饱和问题,必然要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要适应乡村需求变化,扩大产业容纳范围,提高产业饱和度,最大范围解决就业问题;或者淘汰无效落后产能,最大限度地使产业趋于未饱和状态,留有空间培育新发展动力,开发产业新领域。

其次,新兴技术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不可缺少的催化剂。科技与产业结合并非是浅表性的,而应是深度融合,使产业结构更趋向5G 智能化,乡村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再次,产业结构优化需构建紧密多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与生态链、农业链、技术链、教育链等之间的关联度,确保各产业链条之间的对接,健全各产业链合作机制,使乡村产业的优化升级具有可持续性。

5 结束语

通过探究山西省吕梁市脱贫与振兴的有效衔接,分析当地人力资源、乡风文明、乡村产业升级等方面存在的衔接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3 个方面提出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提升文明程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乡村脱贫与振兴的有效衔接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关键之举,也是提高“三农”水平的着力点,脱贫与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吕梁市乡风农村居民
吕梁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吕梁市: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王拥军深入吕梁市调研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