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块菌生态种植园的建立及管理技术初探
2022-02-14刘琼波李向梅白宏芬周庆宏慕丽琴熊海宽
刘琼波 李向梅 白宏芬 周庆宏 慕丽琴 熊海宽
(1楚雄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云南楚雄 675005;2 永仁野森达菌业有限公司,云南永仁 651400)
楚雄州位于云南省中北部,东经100°43′~102°28′,北纬24°13′~26°30′,海拔556~3657 m,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楚雄州属亚热带亚湿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呈“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600~1000 mm,且主要集中在7—10 月;土壤类型以紫色土为主,占总面积65.16%,棕壤、红壤为辅。楚雄州行政区域内所辖的八县两市均有野生块菌分布,以永仁县、大姚县、姚安县、南华县、禄丰市、双柏县的块菌分布较为集中。块菌共生树种以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云南松Pinus unmenens为主,这是块菌自然生长的主要林分类型[1]。近几年发现楚雄州境内楚雄市、武定县海拔2200~2500 m,以华山松Pinus armandii、桤 木Alnus cremastogyune为 主 要 乔本树种的林分类型的一部分林地也有印度块菌分布,且个头大,质量好。楚雄州境内发现的块菌主要为印度块菌T.indicum,假凹陷块菌Tuber pseudoexcauatum、阔孢块菌Tuber latisporum、丽江块菌Tuber lijiangense、微球孢块菌Tuber microsphaerospornmi、假喜马拉雅块菌Tuber pseudohimalayense、会东块菌Tuber huidongense[2}。与大部分块菌主产区一样,楚雄州天然块菌山林无专人承包和经营管护,林下野生食用菌产权不明确,谁见谁挖,一个块菌菌塘一年之内多次被翻挖。一部分农户缺乏寻找块菌的经验,采取满山乱刨乱挖的方式,不但破坏土壤中菌丝体和块菌生长的土壤微环境,而且易使树根裸露导致树木死亡,特别是坡度≥25°的林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导致近几年楚雄州野生块菌产量的不断下降。为了保护楚雄州的块菌资源,促进楚雄州野生块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笔者进行了营建块菌生态种植园探索,开展块菌生态栽培技术的研究。现将其总结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块菌菌种的选择
选择楚雄州境内分布面积最广、产量最高、商品价值较高的印度块菌作为接种目的菌种。
1.2 共生树种的选择
印度块菌通常能与多种宿主树种形成共生关系,包括松Pinus、杉Keteleeria、栎Quercus、粟Castaned、栲Castanopsis、榛Corylus等。根据楚雄州印度块菌生境因子,综合考虑树种适生性、菌根感染率、抗杂菌污染能力、经济投入、种植园管理水平等因素,在海拔1600~1900 m 的地块优先选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云南松P.unmenens,若土壤类型不太适宜,不宜选云南松;在海拔1900~2500 m 的地块优先选择华山松P.armandii、滇 榛Corylus yunnanensis、高 山 栲、Castanopsis delavayi。
1.3 菌根苗培育
1.3.1 接种方法
块菌菌根苗培育通常采用透气性好、质地松软的混合基质,并且要高温消毒,以减少土壤中竞争性共生真菌的影响。种子要用30% 的双氧水等进行表面消毒处理[3,5]。培育基质用2 L 容量烧杯按蛭石10杯∶草炭10杯∶腐殖土5杯∶河沙2.5杯∶珍珠岩2.5 杯的比例分别舀入塑料大盆加4~4.5 L 自来水充分混匀,后装入麻布袋扎紧袋口,在122 ℃、110 kPa高温高压灭菌4 h 后冷却备用,灭菌后的基质加入少量熟石灰拌匀,基质pH 为7.5~8 方可进行移苗接种。在幼苗根系上接种一定浓度印度块菌孢子悬浮液,每株小苗保证2 g 鲜块菌子实体的接种量,3个月后经检测95% 的幼苗均有印度块菌菌根。移苗接种见图1。
图1 接种印度块菌
1.3.2 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苗木置于温室中培养,管理重点:第一,控制基质湿度,保持基质含水量18% 左右,有利于菌根的发育,阔叶树种基质含水量稍高,但不超过22%;第二,注意通风、透气,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春夏季温度高于30 ℃要通风降温;第三,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1.3.3 菌根苗检测
检测方法主要是目测、菌根切片显微镜镜检、ITS测序检测。
目测:菌根长0.5~3 mm,棒状、羽状或二叉状,末端较膨大,幼时淡黄褐色,成熟时呈黄褐色、具光泽,老时呈暗褐色,无光泽度,萎缩,共生树种不同菌根的形态有一定差异。被侵染的树苗菌根通常呈现白色或灰白色,团状或长鹿角状,菌丝生长旺盛,一经发现立即丢弃。检测菌根感染率确定菌根苗是否能出圃移栽,苗木根系上或一条侧根上,具有菌根的根数占总根数的百分比为标准[4],通常要求菌根感染率达50%~60%以上为合格菌根苗才能出圃。
菌根切片显微镜镜检:选择新鲜菌根切片,20倍显微镜下,菌根表面具刚毛状外延菌丝;100 倍显微镜下,菌丝有隔,菌丝基部有近90°的分枝,无锁状联合。
ITS测序检测:随机抽取10株印度块菌菌根苗,剪取形态不同于块菌的菌根进行ITS 基因片段的测序比对,排除被其他共生真菌感染的菌根苗。
1.4 苗木移栽前准备
1.4.1 种植园选址
“适地适菌”是块菌人工栽培应遵循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提供印度块菌生长的适宜条件。
土壤类型:宜选择紫色土、石灰岩土,这类土土层疏松、干燥,透气性好,含钙丰富,pH 为6.5~7.5,比较适宜块菌菌根生长。
其他要求:以近10年内最好没有松科和壳斗科植物群落,火烧迹地(森林中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树的土地)为最适地块,也可以是果园或废弃耕地,且四周林地里没有太多种类的共生菌,这主要是减少土壤中其他外生菌根菌对块菌的影响[6];用水方便,交通便利,林地坡度≦15°。
1.4.2 检测及改良土壤
检测方法:用酸度计检测土壤的pH,以pH6.5~7.5 为佳,若pH 低于6 必须改良土壤。改良方法:在苗木栽植前3~6 个月施入石灰石,每提高pH 一个值,每亩(667 m2)需施石灰石3~4 t。调节土壤pH最常用含钙丰富的公分石(瓜子石)均匀撒在林地,用小型旋耕机来回翻耕3 次(图2),翻耕深度为40~50 cm,将石灰石和土壤充分混匀,同时需提前做好菌根苗移栽准备。
图2 改良种植园土壤
1.5 移栽
阔叶树种在立春前移栽,松树在雨季移栽,这样可以提高树苗存活率。
方法:提前3~6个月挖60 cm×60 cm×60 cm的树塘,充分晾晒(可结合土壤改良工作),移栽前15 d左右树塘回塘至距离土表三分之二处,回塘时可以在塘底施少量有机肥,挖塘同时埋设灌溉管线。阔叶树种株行距3 m×4 m,松树适当密植,株行距3 m×3 m,尽量在阴天移栽菌根苗。移栽时压紧育苗盆里的基质后稍微捏一下盆底,右手托住苗,左手将盆脱出,快速将苗翻放在树塘内(注意尽可能托出整棵苗,基质不散开),扶正苗回土压实浇透定根水,栽植菌根苗时若遇晴天定根水须连浇3~5 d,保证苗木成活。
1.6 种植园的管理
1.6.1 除草
菌根苗移栽种植园后,控制杂草及树塘周围杂草非常重要。树塘周围可以覆盖稻草,不宜覆盖塑料薄膜。每年至少锄草一次,有条件的锄草两次,但不可使用化学除草剂。
1.6.2 浇灌和排涝
菌根苗移栽后头三年,浇(灌)水对保证菌根苗存活颇为重要。楚雄州春夏季比较干旱,且时间比较长,种植园需要人工浇(灌)水。旱季(2—6月)视天气状况每隔20~30 d对树塘浇一次水;雨季(7—10月)种植园低洼积水处要及时挖排水沟或做高树盘排涝。
1.6.3 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
菌根苗移栽后的头三年中,定期检测土壤,观察菌根生长情况,适时做出调整。土壤pH低于6.5,林地需施熟石灰或石灰石,提高土壤中钙含量,提高土壤通气性,修剪树体下部枝叶通气透光;也可施入炉渣钙肥(炼钢和其他工业副产品的碱性炉渣,含Ca4P2O9·CaSiO3),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同时有提高土壤钙质的作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偏低,特别是土壤风化程度低或易板结,用堆沤充分的有机肥,拌入少量熟石灰后,在3—4 月松土时施入林地,对印度块菌菌根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1.6.4 补接种
菌根苗移栽后头三年中,若观察到种植园内块菌菌根发育不良,但又没被其他共生真菌污染,可以在每年3—4 月野外补接种,并加大接种量,有一定的效果。
2 初步结果
楚雄州几个种植园试验结果表明:印度块菌菌根苗在海拔1600~2500 m 的林地都能正常生长,但是因种植园土壤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同,印度块菌菌根的生长发育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土壤环境条件好的种植园菌根数量是条件一般的种植园的3~5 倍,个别条件好的种植园部分菌根苗树塘周围开始出现“火烧圈”(地下的块菌菌丝在营养竞争中会导致地面上草本植物的营养不良,出现发黄枯死的现象),预计过一至两年会产生少量块菌子实体。生态种植园见图3和图4。
图3 姚安县块菌生态种植园(管理一般)
图4 永仁县块菌生态种植园(管理较好)
试验表明,移栽合格的块菌菌根苗是块菌生态种植成功的根本,选择适宜土壤类型及环境是块菌生态栽培的关键环节。适宜的土壤及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杂菌的污染,降低后续管理成本及风险。每年4 月、7 月、8 月降雨量对块菌生长影响很大,雨量不够应采用人工喷灌,雨水过多需要排涝,这项工作十分重要[6]。
3 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块菌种植园的管理技术与经验还有待研究和积累。所以,目前的块菌生态栽培属于投资周期长、收益有风险的领域,不适合企业和农户大规模发展。目前虽然学者们对块菌生态栽培进行大量理论研究,但仍对如何保持块菌菌根的竞争优势,制约出菇的关键因子是什么,怎样才能高产等不明确,印度块菌菌根化树苗经过一到两年的培养,移栽到块菌种植园中,需要5~10年才能收获子实体,可采收30~40年,在这样漫长的生产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外界因素干扰,从而影响块菌的生态栽培研究[6-7]。
3.2 建议
3.2.1 首先加强楚雄州野生块菌资源生态修复
建立块菌自然保护区,专人管护,专人采集,有条件的可以采取一些保育措施,创造块菌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建议乡镇林业部门对有多年采集块菌经验的采菌者发放块菌采集证,各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在块菌成熟期才能上山采收,且一个菌塘一年只能采一次。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菌根林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块菌资源得到生态修复。
3.2.2 加快块菌的生态栽培技术研究
建议出售的块菌菌根苗,必须通过专业机构检测和认证,只有菌根感染率符合标准且没有其他共生菌感染的块菌苗才能上市出售。利用现代自动控制系统实施印度块菌保育区生态修复和管理块菌生态种植园是必然趋势。有条件的种植园可以安装自动控制系统精确地控制浇水量和时间,既做到节水灌溉,又保证了土壤适宜的含水量。
建议加强对不同立地条件和环境下块菌生态种植园管理技术的研究,并制定科学实用的生态种植园营建和管理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