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肝郁型迟发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2-02-14刘媛媛钱方杨玉峰郭樱刘少芬姜慧
刘媛媛,钱方,杨玉峰,郭樱,刘少芬,姜慧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518000;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00)
迟发型痤疮主要指25岁以后在皮脂腺丰富部位出现以粉刺、炎性丘疹、结节、囊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1],女性发病率较高且持续时间长[2-3]。在中医学中,迟发型痤疮应归属于“粉刺”或“肺风粉刺”等范畴。笔者通过临床总结发现,在迟发型痤疮的辨证分型中,由肝郁引起或加重的患者较为常见,故治疗上选择以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获得较好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就诊且明确诊断为肝郁型迟发型痤疮的女性患者,共48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中有关寻常型痤疮诊断标准,且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上的迟发型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有关肝郁型痤疮的辨证标准:皮损为白头、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结节囊肿或脓疱,同时伴心烦气躁、口苦咽干、经前加重、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少、脉弦细(数)等。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满足下列条件者:①25岁<年龄<45岁的女性;②近1个月未进行相关口服药物的系统治疗及近2周未局部使用外用药物治疗;③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无过敏史;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如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等的患者;③不能服从医嘱按时服药和定期复诊的患者;④合并有湿疹、银屑病等其他皮肤病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试验组给予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治疗。基本方的药物组成为柴胡10 g、白芍10 g、丹参15 g、当归10 g、黄芩10 g、旱莲草10 g、女贞子15 g、陈皮10 g、茯苓15 g、白术15 g、薄荷5 g、甘草6 g。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减应用: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5 g;失眠者加何首乌藤20 g;脓疱型痤疮者加蒲公英15 g、夏枯草10 g;结节型痤疮者加山慈菇15 g,其中偏血瘀者加红花10 g,偏血热者加牡丹皮10 g、栀子10 g;大便干结者白术加至30 g。上述中药均由深圳市中医院中药房提供。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取约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
1.5.2 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治疗。用法:丹参酮胶囊(生产厂家: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3020110;规格:0.25 g×24粒/盒),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
1.5.3 疗程与注意事项2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每周复诊1次,共治疗4个疗程,并随访2个月。注意事项:①起居有常,按时作息;②调节心情,舒畅情志;③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④保持大便通畅;⑤合理清洁皮肤,并注意防晒。
1.6 观察指标
1.6.1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①按皮损部位评分:额、左颊、右颊、鼻、下颌、前胸及后背分别计分为2、2、2、1、1、3分;②按皮损类型(最严重皮损)评分:无皮损为0分,≥1个粉刺为1分,≥1个丘疹为2分,≥1个脓疱和结节为3分。总积分为各个分区皮损类型分值与对应分区分值的乘积之和。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GAGS评分的变化情况。
1.6.2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参照文献[5]和《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6],将心烦喜怒、口干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胸胁胀痛、嗳气、月经失调、乳房胀痛、经前痤疮加重、大便干/溏、失眠等项目纳入评分标准。再依据《中医量化诊断》[7],按各证候的严重程度分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并分别计为0、1、2、3分。各项积分相加计算得出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积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的变化情况。
1.6.3 复发情况及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2个月,采用回院复查或电话形式随访,统计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随访2个月内已治愈的患者又发皮损、治疗有效的患者症状反复或加重定义为复发。复发率=复发例数/总有效例数×100%。
1.7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以GAGS评分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之和计为患者综合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综合评分减少率=(治疗前综合评分-治疗后综合评分)/治疗前综合评分×100%。疗效评价分级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痊愈:皮损完全消退,或遗留少许色素沉着,中医临床证候完全消失,综合评分减少≥90%;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中医临床证候明显减轻,60%≤综合评分减少<9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中医临床证候改善,30%≤综合评分减少<60%;无效:皮损无明显变化,中医临床证候无好转或加重,综合评分减少<30%。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24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0.75±4.16)岁;病程小于6个月2例,6~12个月7例,12~36个月12例,36个月以上3例,平均病程(19.63±11.68)个月。对照组24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6岁,最大40岁,平均年龄(29.67±3.33)岁;病程小于6个月2例,6~12个月4例,12~36个月16例,36个月以上2例,平均病程(18.46±9.89)个月。经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GAGS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GA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GAG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迟发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AG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delayed acn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组迟发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AG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delayed acn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例数/例24 24 24 2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GAGS评分19.13±5.35 8.50±5.05①②19.75±4.66 11.29±3.31①t值7.07 7.24 P值<0.001<0.001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迟发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quantitative scores of TCM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of delayed acn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组迟发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quantitative scores of TCM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of delayed acn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例数/例24 24 24 2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中医症候量化评分28.38±2.41 7.21±3.58①②27.25±2.29 12.29±4.69①t值24.05 14.05 P值<0.001<0.001
2.4 2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4个疗程(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疗效愈显率分别为66.67%(16/24)、37.50%(9/24),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迟发型痤疮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omprehensiv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delayed acne patients[例(%)]
2.5 2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表4结果显示:随访2个月,试验组的复发率为8.33%(2/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58%(6/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4 2组迟发型痤疮患者复发率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delayed acne patients
2.6 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均无脱落病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 讨论
迟发型痤疮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附属器疾病,发病率较高[8]。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除了与雄激素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马拉色菌)异常繁殖、皮肤过度免疫等相关,还与环境污染、饮食习惯、精神状态、化妆品错误使用等有密切联系[9]。患者步入社会后面临生活和工作双重压力,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通过神经通路产生相应刺激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雄激素分泌增加,或直(间)接诱导皮脂腺活性与局部皮肤雄激素分泌活性升高,从而促使痤疮形成[10];若加上其他因素反复刺激影响,易造成迁延难愈、持续发作的状态。西医治疗该病与寻常型痤疮无异,主要以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抗炎及抗雄激素为主,一般效果较差,存在一定局限性(治疗周期长、副作用明显等)。近年来中药、中成药治疗本病优势突显。现代药理研究[11]表明,丹参酮胶囊的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且具有性激素样活性从而抑制皮脂腺分泌,因而既可调节内分泌,又可抗菌消炎。另外,其活血化瘀功能还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炎症清除与皮损修复[12]。故本研究选其作为对照药。
迟发型痤疮应归属于中医学“粉刺”或“肺风粉刺”等范畴。中医认为,肝郁型迟发型痤疮的病因病机为患者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耗伤阴液,加上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长此以往,势必损伤肾阴,阴精不能上承,虚火上炎,熏蒸面部而发为痤疮。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正如《长沙药解》所言:“柴胡,味苦,微寒,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白芍既能疏肝郁,又能泻肾阴虚之虚火上炎,正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所言:“白芍酸走肝,故能泻水中之火,因怒受伤之证,得之皆愈”;丹参凉血活血,《玉楸药解》言其“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行血破瘀”,配伍当归可取行血凉血活血之效;黄芩、薄荷清上焦,散郁热;女贞子、旱莲草滋肾养阴,益下而荣上;陈皮行滞气而泻郁满;白术、茯苓培土补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辛酸甘苦并用,疏肝郁、补肾阴、清郁热、养脾胃,共奏疏肝益肾、滋阴清热、养血健脾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主要成分柴胡皂苷具有抗炎、抗肝损伤、抗抑郁等作用[13];白芍有多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其抗炎、抗菌、抗氧化、抗抑郁等功能表现明显[14];也有研究[15]显示,柴胡-白芍有抗抑郁协同作用。当归既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又能抗炎镇痛、清除氧自由基、增强免疫[16];丹参具有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作用[17];黄芩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其抗炎、镇痛、抗过敏、调节免疫作用明显[18];薄荷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抗真菌、抗氧化等作用[19];女贞子、旱莲草的免疫调节、抗衰老作用突出,同时又有抗炎镇痛等作用[20-21];茯苓主要药理活性涉及对免疫及胃肠功能影响,具有抗炎、增强免疫、护胃等功能[22];白术主要作用在胃肠道、免疫及泌尿系统,具有修复胃黏膜、调整水液代谢、免疫调节、抗炎镇痛、抑菌等多种药理作用[23];甘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解毒、抗溃疡等药理作用,同时还发现其与不同中药配伍可以产生不同临床效果[2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中药、中成药治疗迟发型痤疮安全、无毒副作用;其次,经治疗4个疗程(8周)后,试验组的GAGS评分、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临床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肝郁型迟发型痤疮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复发率低,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明显优于口服丹参酮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