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的目的、价值与实践进路
2022-02-13闵鹏飞
□ 闵鹏飞
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合为一体已是如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将各类学科知识的内容以及教学资源融合为一体,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融合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但对于学科融合的认识,多数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的现象,或是采用简单的学科点缀,难以深入融合;或是个人意愿强行介入,教学活动缺乏理论支柱;或是不同知识的表层交汇,缺乏知识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来说,学科融合的本质是强调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形成对于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结构化的认识。
一、学科融合的目的
厘定学科融合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学科融合的效用、引导课程教学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说,观察、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科融合教学法的根本落脚点,通过多学科融合能够纠正过分分科及知识间的人为割裂和学生人格的支离,也能够纠正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分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1]
(一)促进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身的综合性知识体系,以便学生在面对真实的问题情景时,可以开展对于问题的全面分析,并将全部所学知识充分调动、综合应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但是学生所学的知识缺乏深层次的、本质上的联系,从而使得所学的知识只是以独立的状态存在于学生的意识领域,即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关联且高度统一整合的知识体系。这种无所依托的知识体系会造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难以调动所有的所学知识。但是在以“打破学科界限”为核心理念的学科融合模式下,多种学科知识被教师合理地融为一体,构建成新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内化理解这些新的融合知识。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推进和开展,学生便能够在学习融合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问题情境的呈现都较为复杂,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形成的片面思考问题的模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若想要把握问题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考量问题的解决方式,必须具备多元的跨学科思维。学科融合教学的表现方式是将多种不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其本质则是体现了跨学科思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特定的问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多元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本质,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和内化知识,这与单一学科教学模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科融合的本质优势也是其实践活动的本质目的,即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展现、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最终使得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形成了这种多元的思维,学生才能够在走出学校时从容地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
当今社会的变化速度较之以往有了巨大的提升,信息的更迭与变化每天都在发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未来社会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即复杂的关系与世界可以从简单的原理中推导出来,学生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唯一方式是具备解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理解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掌握跨学科知识,以综合多元的能力来处理问题。所以,学科融合既可以从横向的维度开拓学生知识面,从纵向维度延伸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打破已有的学科屏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若想充分发挥学科融合的真正效用,就必须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取向。
(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间接知识的学习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学生在掌握间接知识的同时,也在提升着自身的学习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其二则是通过教学实践向学生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习得。所谓教学实践,即采用专门的示范或是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便向学生呈现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多个领域的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过程。系统地、综合地学习知识,相较于传统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立足于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便于系统地阐释知识内涵的教学模式。因此,通过融合教学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系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系统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学习化社会。
二、学科融合的价值
学科融合理念其实在很早就被教育家提出,赫尔巴特曾提出“整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能够使得教学的连续性与有限性得以保证”。[3]帕克、杜威等人也作了详细的论述。针对学科融合这一理念,其重要性虽然已经有不同学派的学者进行了阐述,但是其具体的价值意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于对知识的分析和创造
对于问题的解释与阐发,教师和学生若是在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下,仅仅是基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范畴内,很难构成全新的、有创造性的考虑视角,对于问题本身的考量,最终也趋于片面化,与其他问题的关联也难以实现。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下,多元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地分析问题本身,教师需要采用多角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会打破潜在的学科界限,转变学生以往的思维定式。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往分析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从着眼于单一的某一个学科转变为关联多种不同学科,产生出更多地考虑角度,从而可以对于问题本身产生更多的理解。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扩展思维范畴,而且也能够使学生从多维度审视问题,使问题形成更全面的分析,从而形成更多、更新的问题创意。[4]学生对于问题的多角度审视过程,也是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解决能力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提升其创造力的过程。
(二)利于学生厘清知识关系
单一学科的教学往往将学科知识以固定的方式限定在既定的学科领域范畴内,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与变动性,所遇到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牵涉到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若想对于问题有着正确且深刻的表征和认识,则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基于知识的本质属性,从逻辑层面明确了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并且在教学层面上,以明显的方式将这种逻辑关联以较为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同知识点之间潜在的显性或隐性关联,在学科融合式的学习背景下更加容易被学生体会与理解,学生可以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并且可以自行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建构与关联,将看似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关联起来,以便在头脑中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将所学的表面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可以利用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看来,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无论是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考量,还是从提升学生能力的角度考量,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知识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是主要的目的,聚焦到具体层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繁杂、多变的,若想对于问题情境进行全面、综合的斟酌考虑,学生就必须具备综合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以便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对于问题的表征与思考也趋于单一向度,对于问题本身所包含的多种因素难以综合考虑。打破思维壁障、将多种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则是学科融合的首要特征。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勾连,并且基于知识不同的属性以适合的方式显现出来,其中所隐藏的综合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相互融合的、多元的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才能全面把握知识。
(四)利于学生学习品质提升
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知识作为保障。就知识的存在形态而言,学科知识的存在都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关联存在的,并非独立地存在。就某一学科来说,其特定的知识是学科的主要内容,其他学科的知识多是以隐性的方式辅以存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多元的学科知识融合为一体,才能使知识结构与内容以一种较为完善的体系得以内化,并使得知识结构体系拥有足够的张力,可以覆盖更广的知识范围。此外,在针对某一特定的学科问题进行探究时,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于问题本身进行分析和认识,才能获得全面的了解。据此,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才能有所创新。但是若想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将多方面的学科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突破思想上存在的学科界限,才能拓宽学生的思路。由此看来,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学科融合理念都有着诸多裨益。对于学生知识的进一步拓展积累、对于学生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思考角度的进一步拓展,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教学实践都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学科融合的实践进路
学科融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多种学科知识进行整理合并再呈现出来,而是基于逻辑结构,以合适的方式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使得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在逻辑结构的统筹下,以固定的活动或主题为基础,在知识内部联系的作用下,使得其知识体系构建得更加完善。
(一)开展多学科综合活动
学生的学习指向真实的生活。当下,学校开展了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生活实践等各类综合性实践活动,究其原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了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此类综合性实践活动是真实生活中社会实践的微缩形态,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涉及了多种学科知识的应用。学生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其过程也是内化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并且随着实践性活动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问题愈来愈多、愈来愈难,学生需要将多种学科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与考量,才能更好地解决特定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之一。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学校开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旨在于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科知识的融合只是作为其附属效用。并不是所有实践活动的开展都能有效发挥学科融合的作用,从整体来说,实践活动要发挥学科融合路径作用,需要合理开展活动。[5]就实践活动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从知识应用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问题指向为核心来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其次,具体的跨学科活动环节,要针对活动特征来设计。学科融合理念是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活动的环节中,需要保证学生只有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合理的结合并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应用,才可以将整个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借此来保证不同学科知识的顺利融合。再次,综合性实践活动往往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整个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综合已有信息,对于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若是学生采用单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则会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难以达到融合学科知识的目的,所以对于活动的整体要求,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说明,以防上述问题的出现。另外,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之前,需要将学科融合作为特定的实践活动目标,并以此作为实践的重要价值取向,借此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其学科融合的意识。
(二)融入特定领域相邻知识
不同知识之间关联性有着不同,是知识之间的关联点存在着差异。学科知识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是选取一个合适的关联点,这样才能依靠合适的关联点,将不同的学科知识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融合。特定的项目活动与特定的学科知识,两者皆可作为关联点。聚焦于教学活动中,基于教学内容,因为不同的学科知识之间都是存在着相关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基于本学科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选取特定的学科知识作为学科融合的关联点,依据不同学科之间内在知识相互关联的性质,进一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学科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科教学路径的最终追求。[6]学科融合,其关键在于合理、科学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融合,着眼于特定的学科知识领域。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若想将相邻知识进行有机的、合理的融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第一,融合知识要有着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即在将相邻知识进行关联时,教师先要充分考虑主要知识与相邻知识的内在逻辑是否相互契合。若是教师疏于对知识的深度把握和分析,很容易出现为了关联而去关联的现象,最终导致主体知识与相邻知识只是存在于形式上的相互联系与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方面很难理解多种知识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体会不到学科融合的最终意义,最终难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为了规避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选择相邻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时,应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科知识融合的重要意义清楚地表述出来,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是要重视学科融合的合理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总是以其特殊的内在形式存在着不同的联系,当教师围绕特定的知识进行教学时,会以不同的方式将相邻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融合开始之前,教师所作的考虑都是出于理想状态下的完美融合,但是在真正融合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缺乏合理性的现象,或是依照个人主观想法进行强行融合,或是没有目的地随意融合,往往会导致相邻知识很难围绕着教学主体知识予以呈现出来,更是难以被学生理解和内化,最终难于发挥学科融合应有的效用。第三,要重视知识融合之后的价值。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合之后,知识显现出了在融合之前不具备的优点。有的更利于学习和理解,有的更便于掌握和感悟。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教师本身能力的不足,对于特定的知识领域缺乏清晰且系统的认识,加之在理论层面缺乏对于学科融合有着正确且充分地理解,偏离了学科融合的初衷,最终会导致融合过后的知识毫无价值意义。为了规避这一现象,教师在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时,要明确教学主体知识的中心地位,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融入其他相邻学科知识,从而保证学科融合的价值意义。总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是以教学主体知识为主,其他相邻学科知识为辅的融合,并将融合过后的知识作为学生智力发展与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只有明确这一观点,才能正确地且有意义地进行学科知识的融合。
(三)利用项目教学扩展知识范围
从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为了便于学科融合更好地实施,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项目化教学是推动学科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主要的活动方式,是预先制定一个合理化的项目任务,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配合共同完成。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会由深层次慢慢转变为表象。项目教学依靠具体的项目,推动教学的整体进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应用知识,将教学、做项目两者合二为一。具体的项目则由不同的元素成分构成,不同的元素所发挥的效用也是有区别的。从最初的任务提出直至整个项目的最终结束,师生在推进项目进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多种不同学科领域。在整个项目活动的过程中,面对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综合应用多种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科融合的过程。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开展项目活动,利用具体项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以活动为中心关联点的系统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科融合。项目化教学是促使学科融合的有效手段,学科融合才是项目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项目制定与选择的合理性,从知识的横向维度上,能够体现多种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项目化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完全参与进来,以确保学科知识融合的实践效果。
(四)整合创新学科知识模块
学科融合的工作也可以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便于学科融合,教师可以先对于知识进行整合,并结合相邻知识将其整合为不同的知识模块。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立足于宏观的学科层面进行分析与探究,以便完成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将知识进行整合分类形成知识模块,其主旨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壁障打破,相邻知识之间并无严格的知识界限,并且在实践中,彼此之间紧密的联系进一步凸显,所以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分析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合点。不同的学科包含着不同的知识,将多个学科知识融合时,常会出现新的知识体系缺乏核心力,从而以新知识体系指导教学活动时,往往导致重点不够突出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先全面了解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确立学科知识的融合主题,并围绕新的主题,融入相邻学科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学科知识模块,以便进行更好地教学。构建全新的学科知识模块既要求教师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架构,又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宏观的课程角度,发现其他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既要求教师自身有着丰富的知识文化积累,又要求教师对于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整合创新学科知识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