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在民族学研究生课程中的价值与应用*

2022-02-1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民族学田野研究生

陈 茜

(吉首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引言

“一课多师”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指一门课程由多名老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属于团队合作教学的范畴。随着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断改进,“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运用逐渐较为常见。过往学者们研究了“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和中国实践。倪明[1]、王承[2]等人强调“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和促进共同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甚至对艺术教育等部分学科教学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苏日娜[3]等人在介绍国外一课多师教学经验的同时,提出将教师的多样化背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兼顾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来构建“一课多师”模块化教学模式。孙建春等人认为“一课多师”协同式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要建立有效的评价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服务效果[4]。

尽管“一课多师”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影响和改革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但通过回顾现有研究成果可知,“一课多师”在民族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究竟有何影响?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科学设计“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和应用策略?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随着中国研究生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更高学历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已更为重要。尤其在历史新阶段,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生课程发挥着更为重要的综合作用。研究民族学研究生课程中“一师多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不仅可以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而且有助于提高民族学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一课多师”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多以介绍国外经验做法和针对模式设计研究为主。虽然,“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对民族学研究生课程改革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但现有的相关成果以道理叙述为主,而缺乏从访谈师生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就为本文的访谈资料搜集与整理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一、民族学研究生课程中“一课多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高校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比以往更为科学。既体现在研究生教学理念、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与时俱进,也体现在教师配置和教学技能提高等方面。虽然民族学研究生课程在授课时“一课多师”有所增加。以S校为例,该校民族学共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24门。2018年以前,该校民族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采用“一课一师”教学模式的有18门课程,占比高达75%,可见当时以传统的“一课一师”教学模式为主。随着年青的高学历教师被大量引进,由两名及以上教师共同教授一门课程的数量逐步增加到2022年的15门课程,占比约为62.5%,已远远超过“一课一师”教学模式的比例。S校的情况并非个例,从贵州、云南等高校民族学学科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民族学研究生教学已经出现由“一课一师”逐渐向“一课多师”教师模式转变的趋势。

目前,“一课多师”合作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普遍现象[5]。促使该教学模式普遍化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国内外对“双师”制的探索与实践。20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对“一课多师”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现有成果对澳大利亚“一课多师”研究较多,介绍当地围绕国家培训包制度开展了实践性教学、分级培训和企业参与等多方面实践,通过知识型教师、培训师和评估师等不同教师角色的划分与合作,有力地推进了“一课多师”合作授课的模式发展。近几年,随着中国教育界对“双师制”的积极探索,各大高校中“一课多师”合作授课的理念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具有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心理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二,为满足提升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在设置大量研究生课程的高校中是更为稀缺的人才资源,也较难在一所高校中汇聚到足够数量的全才型教师。在研究生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却具有差异化的专业背景、擅长领域、文化素养。所以,一门课程由多名教师联合备课、授课,根据自身优势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容易实现剔除短板、突出优势、强强叠加的教学效果。“一课多师”形成的1+1>2的聚合效应,自然能超过其中任何一位普通教师单独授课的效果。

第三,高校师生比剧烈变化的考核引导结果。随着全国掀起争创双一流高校的浪潮,各地高校大量引进博士等高学历教师。在研究生招生没有大幅变化的基础上,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利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以S校为例,自2017年至今,其民族学专业引进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该学科师资力量扩充近一倍。根据学校职称评定规则,所有教师要达到基本的课时数量才具备评高级职称的资格。教授们虽然不再需要评职称,但也需要完成基本课时来作为年底绩效考核依据。于是,在职称和奖金等指挥棒的指引下,资深教师与新晋教师之间、新晋教师群体之间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成为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方法。

二、“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对民族学研究生课程的重要价值

与其他学科相比,民族学研究生教育具有更注重跨学科研究、扎根田野等特点。因此,“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对民族学研究生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1.“一课多师”更符合民族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理念

民族学、人类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跨学科合作既是民族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学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方法[6]。民族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其理论流派和方法具有跨学科属性,民族学研究生在招生时具有跨学科的普遍性,以及在培养民族学研究生综合能力时要考虑跨学科研究、实践等特性性[7]。因此,民族学研究生课程大多属于综合性的课程,需要教授丰富广阔的知识和技能。如果高校有足够时间授课的民族学“大家”数量不足,那么由几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对某课程研究领域各有所长的教师共同授课,也是一个较好的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思路。青年教师A在访谈中评价:“一课多师教学,从多个老师扎实的田野中,能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了解更多样的领域,还能从不同老师的研究中获得比较的眼光。”

在笔者近期开展的调研访谈中,硕士研究生受访者B说:“有的老师理论很强,但是实践不足。有的老师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长时间的研究经历,可惜有时候觉得理论方面讲得比较少。我们这里两位老师一起上课,有时候分工是一个主要讲理论,一个主要讲实践,这样听课感觉理论和实践都有丰富的素材,学的都是老师最擅长的方面。那我们学起来,挺有启发的,挺有意思的。”硕士研究生C说:“我觉得,两个老师比一个老师上要更好些。一个老师上课,他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布置作业等,各方面都形成定式了,有一定的局限性。两个老师一起上(一门课)呢,(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教学方法,老师选择案例和讲解知识有更多的视角。老师可能备课更充分,精力更好,一个学期学下来也不腻,换个老师还有点新鲜感,(学习)效果也更好。反正我更喜欢两个老师一起上课,如果可以选的话。”从上述访谈材料可知,“一课多师”能给学生更好地学习体验。因此,民族学研究生课程运用“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获得更宽广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还有可以通过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相互启发、头脑风暴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解决综合问题等人才。

2.“一课多师”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全国高校为申报“双一流”而大量招聘高学历教师人才,高校民族学等不少学科的师生比例稳步提高,教师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果只安排少数教师用传统的“一课一师”模式进行授课,那么其他为数不少的教师就可能面临无课可上的窘境。相反,“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推广,不但可以培养年轻教师通过协同授课、教学相长来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学科的凝聚力,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兴旺局面。

访谈中,青年教师D说:“跟老教授一起上课,其实我压力挺大的,但是对我来说也是动力。想着不能给这个课程负责的老师丢脸,我经常去听他和其他老师上课,感觉教学技能是有明显提高的。开始我上台都有点怕怕的(胆怯),尤其不喜欢领导来听我的课。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炼,他去年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案例,我直接就用上了。再加上合上老师在制定教学日历、计划、上课PPT的分享……我感觉自己是有进步的。这是很宝贵的学习经历。”老教授E说:“我年纪也大了,有时候体力和思维跟不上了。现在有你们这些年轻参与进来,一起讨论,一起上课,给我很多启发。尤其是年轻人那些新的教学方式,上课趣味性大大提高了!我这个老头子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软件,真是开了眼界。(两人共同上课后)我现在上课轻松了些,感觉思维也跟你们一样变年轻啦!不管叫“一课多师”,还是叫联合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有它的优点的。”

通过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的搭配,可以打破年老教师多年来趋于固定的老套教学思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和实践引导者,有利于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风气,从而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3.“一课多师”让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评价

在现有评价体制中,课程成绩对硕士研究生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考博、工作等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由多位老师共同协商为学生们给出课程成绩,比由单一老师决定所有学生的最终成绩,相对而言会更客观和更全面地考量。在多名教师的相互监督之下,能减少打人情分、乱打分等问题发生,更能避免近些年个别欠缺师德者恶意卡学生等现象。

中年教师F说:“我一个人上的课,就由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班上学生太多的话,像回答问题这些平时表现情况,不一定都能记住。真实情况是有少部分同学的具体表现,还真是记不住的,所以期末成绩难免出现一些给印象分或者遗漏的情况。但是,两人合上的课程,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修改论文等都会商量一下。尤其是平时成绩和最终课程分数,会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表现优秀的有哪些同学,基本上都能讨论出来。尽量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青年教师G说:“(一课多师)可以从不同教学主体、研究领域等多方面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与不同风格的老师能有更多样的互动。这对更全面、更多样化指标地评价学生是有益的。”从对教师的访谈资料来看,“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对学生评价的指标设置、分值判定等方面,可以促进其全面性和客观性。

硕士研究生H说:“多个老师给我们学生评价成绩,相对来说还是要更好些的。以前听说有的学校,有个别同学仗着自己跟某位老师关系好,不遵守上课纪律,课程论文写得也不太好,最后课程分数还不低,挺不公平的。我们学校上课,大部分是两个老师一起上课,总体感觉最后的成绩都在意料之中,还是比较合理的。”从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中,可知“一课多师”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平衡、监管制度。教师给学生评价时会考虑更多方面,共同商议环节也能起到更客观、公平的评分效果。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对教学评价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

三、“一课多师”在民族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在民族学研究生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需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相应的应用策略。

1.引导“多师”身份和角色的多样化发展

目前,民族学研究生课程中“师”的结构较单一,虽然可能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团队,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跳出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团队的圈子为。因为民族学是一门以田野调查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学科,而走进田野、扎根田野、书写田野已成为民族学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田野调查还发挥着系统培养民族学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教育功能[8]。在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最初一年多时段中,基本属于在学校课堂中倾听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并没有更快地直接下到田野中感受学科魅力。大部分学生是等到大二第二学期才进入田野点,或者开始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样的安排对于三年学制的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节奏稍显缓慢。目前的“一课多师”可以让学生从更多老师的教学中获得更多视角、案例与启发,但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的掌握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磨炼的。教师授课时即使采用情景模拟法,也因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而很难营造出真实的调研场景来。这是目前民族学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不少学生下田野后感到学习了一堆理论却开展不了深入的访谈,甚至反馈说:“在田野点待了那么多天,研究的题目却感觉没有办法推进。”学生下到田野点之后,教师需要留在学校继续培养下一批学生而无法亲自指点上一批学生的田野调查。没有跟随教师下田野经验的学生,与参加过各种实践活动得到教师调研指点的学生,其田野调查推进速度和学位论文撰写质量大多情况下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上述问题,操作性较高的解决方案是:把特定田野点的土专家和田野报道人列入“一课多师”中的外援老师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等科技方法,通过线上访谈外援老师及其安排的合适村民,提前体验田野调查的难度。在线上模拟授课中深入剖析学生调查时的具体问题,再由授课教师亲身演示如何开展调研来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技能与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技能需要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民族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对多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理论的应用,就需要尽快地理论结合实际予以操作指导。笔者观察发现,越早跟随老师下田野的学生,其为人处世、言谈举止越成熟,后期学位论文的撰写也让指导老师越“省心”。因此,不妨从部分更注重实践的研究生课程开始改善,引入田野点土专家和田野报道人的联合授课方式,促进学生更快掌握相关理念、方法和技能。

2.进一步完善“一课多师”的科学设计

高校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意味着还有不少工作需要认真思考。

从民族学研究生课程角度来看,可以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配置等方面精心安排。例如,经济发展等应用民族学方面的课程,可以跳出纯民族学背景的教师队伍配置,既可以安排具有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教课,也可以从商学院、管理学院等部门邀请合适的老师来共同授课,还可以增加基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法人、田野点土专家等人才资源加入授课队伍。与此同时,通过课时认定、项目扶持、学科发展资金补贴等方式对多样化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予以激励。

3.推进“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规范化管理

不少学者倡导民族学、人类学课程的体系建设与规范管理[9]。虽然一课多师对民族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有诸多的优点与特殊价值,但也需要通过规范化管理来避免此间的一些可能存在的弊端。如果因为有多名老师共同授课而出现各自为政或者相互推诿责任等问题,那就对民族学研究生的具体课程教学效果可能引发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构建“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中的“一人为主、多人为辅”的责任机制,即由资历较深、责任心最强的教师作为该门课程的负责教师,对本课程的备课、讲课、评价等各方面发挥积极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建立多样的评测和考核制度,对胜任该门课程的所有教师进行适当激励;对教学中态度不够端正者予以适当惩罚,如取消相关教师对本课程的授课资格,或者对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外援教师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态度较好而能力上有所欠缺的辅助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学习平台、研讨机会等方式促进其教学能力快速提升。还可以通过课程负责教师、学院领导、听课学生共同评价机制的实行,促进“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促使相关教师不断进步,从而让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总之,“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在民族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践行民族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理念、优化民族学学科教师资源配置、让民族学研究生获得更客观评价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正向效果。因此,建议通过引导“一课多师”中多位老师身份和角色的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科学设计以及推进“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改革,促进民族学研究生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有创新性、包容性、实践性的高端人才。

猜你喜欢

民族学田野研究生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希望的田野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