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2023-01-10瞿州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学历史学研究生

瞿州莲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历史人类学在我国亦称为历史民族学[1],是在历史学和民族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以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综合历史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民族学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和讨论,历史民族学课程开始在全国部分高校开设。

一、历史民族学课程特色与开设意义

20世纪7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最早提出了“历史民族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萨林斯又提出了“文化界定历史”观念,这标志着传统史学与民族学的融通,孕育了历史民族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历史民族学诞生以后,学术界尽管对其学科的归属问题存在着争议,但将其作为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逐步得到认同。历史民族学课程具有其自身特色,开设该课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课程特色

1.历史民族学系民族学和历史学共享课。由于历史民族学是在民族学和历史学融通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新领域、新学科,其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与民族学和历史学互相交叉。遵循历史民族学的课程特性,我校民族学研究生和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方案》均将历史民族学列为选修课程,支撑了民族学学科、中国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2.历史民族学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课程。历史民族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正如何耀华教授所说:“历史民族学是从历史学和民族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也可以说是在这两门学科综合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2]。”因而历史民族学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课程,它既是民族学学科方向核心课程,也是中国史下设二级学科“专门史”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历史学本科的选修课。可见,该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体现多学科交叉教学的特点。

3.历史民族学是实现研究生和本科生有效对接的课程。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如何实现有效衔接,这是新文科视野下教学改革值得探索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将差异化培养目标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进行顺利对接,以减少本科生向研究生过渡的时间段,提高研究生学习的质量,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3]。”2005年以来,我校历史民族学课程既面向研究生开设,也面向本科生开设。经过近20年的教学探索,较好地实现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的有效衔接,同时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4.历史民族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新世纪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在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历史民族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民族学应走进历史现场开展教学,即在田野现场中依据大量口述史及碑刻、族谱、契约文书等民间文献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二)课程开设的意义

历史民族学课程既可以给学生传授学科理论方法,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民族学、历史学学科建设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的发展,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越来越认识到相互融通的必要性。1978年江应樑曾经指出,人类学与民族史研究应该相结合,这有利于学科新的发展,“我深深地感到人类学和民族史是天然生就的一对互相关联的学科,人类学可以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找到珍贵的资料,而民族史在依赖文献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人类学也可以补此空白,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共同探索[5]。”张小军在研究史学和人类学的传统关系时指出:“彼此缺乏对方的深度,或许可以转借这样一句话:人类学是未下苦功的历史学,而历史学则是不用头脑的人类学[6]。”正是在民族学与历史学的挑战、对话以及互动发展中催生了历史民族学。通过历史民族学教学将历史民族学理论方法传授给民族学、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这有助于民族学、历史学的学科建设。

2.有利于民族学、历史学专业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自吉首大学2004年民族学、2006年专门史两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历史民族学一直作为民族学、历史学培养方案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一方面为民族学专业的学生打开了历史文献资料的宝库,同时也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增添了民族学理论知识,拓宽了田野调查资料、碑刻、族谱等民间文献资料的来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民族学、历史学理论知识与官方文献、民间文献进行对接并正确解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3.有利于课程建设,扩大影响力

虽然民族学和历史学在研究层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从教学上来看,目前历史民族学仅在少数高校研究生中开设,譬如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吉首大学是湖南省唯一开设历史民族学的高校。由于各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时间均不长,学科建设、教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至今全国都没有出版过一部历史民族学教材,给该课程的建设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研讨。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历史民族学课程内涵的充实和影响力的扩大。

二、历史民族学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民族学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民族学专业研究生,渗透中国史研究生,并融入历史学本科生教学。为此,如何为本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首要探索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理念

历史民族学课程的建设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教学紧盯历史民族学发展趋势,进一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问题与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对接,为培养21世纪需要的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历史民族学知识的专业人才服务。

(二)教学目标

历史民族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介绍历史民族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并选择历史民族学的个案研究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历史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比较系统地掌握历史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应用相关学科理论尤其是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理论对民间历史进行解读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民族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三)课程介绍

历史民族学课程所讨论的议题包括历史民族学学科性质及理论、历史民族学的产生与演变、历史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民族学的基本问题、华南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依据历史民族学课程目标,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并对两部分内容提出了相应要求。教学中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紧扣当今历史民族学研究的前沿理论、方法及发展趋势,分专题进行讲解。譬如,分为历史民族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历史民族学兴起、历史民族学理论流派、历史民族学方法论、民族学视野中的历史民族学、历史学视野中的历史民族学、历史民族学与民族学等专题。为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在教学中以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民族学名著为脉络,围绕名著讲解历史民族学相关理论,介绍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同时选取家谱、碑刻等民间文献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这些文献开展相关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课堂实践即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课堂讨论外,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课外分组阅读文献或收集资料,课内做口头成果报告等。譬如,让学生自己收集碑刻、家谱、宗教科仪书在课堂上演示并解读。社会实践即教师安排一定教学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然后到野外进行课程见习等。通过实践教学,增进了学生对历史民族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拓展了学生视野,拓宽了研究思路。

三、历史民族学课程教学实践

历史民族学经过近20年教学实践,探索出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情况

自2004年吉首大学民族学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历史民族学课程一直是民族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课程。2011年民族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历史民族学仍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的必修课。2006年专门史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中国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历史民族学也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从2005级开始,历史民族学作为本科生的必选课。由此可见,历史民族学在我校已开设近20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历史民族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多媒体手段讲授历史民族学的基础理论外,教师尤其注重个案的分析解读、野外实地探究性学习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辅助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案例教学法、实地调查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和主要特色。

1.案例教学法。本课程以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民族学名著和个案研究为脉络,围绕这些著作和个案来讲解历史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同时选取家谱、碑刻等民间文献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这些文献来开展历史民族学研究。比如,作者通过湖南永顺老司城碑刻,对明代永顺土司的婚姻习俗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讲解,指出永顺土司婚姻是多种社会关系综合与权利平衡的结果,形成了土司等级内婚、姑舅表婚、同姓为婚三种特殊婚俗,具有婚姻交换圈的有限性、女性不拘辈分、成婚年龄小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高等特点[7]。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对历史民族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实践教学法。本课程实践课往往结合实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进行资料收集、方案设计等工作。历史民族学实践课主要是指田野调查,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湘西地区的苗族、土家族地区收集碑刻、家谱及口述资料,让学生亲临历史现场。譬如,作者曾经带学生到永顺羊峰青龙土家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姜姓、向姓、王姓、林姓等家谱,结合村寨历史文化对家谱进行解读,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土家族历史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结合历史场景解读历史文本的方法,进而提高了学生田野调查实践和科研的能力。

3.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法。历史民族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其理论方法尚在探索中,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作者在历史民族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PPT教学手段,选取田野点事例,结合调查经历,对相关理论进行解读,让学生对历史民族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有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4.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是本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作者在上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上课时请学生作读书报告,提出问题,组织同学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讨论教师可以明白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盲点,进而明确下一步的教学重点。总之,通过讨论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20世纪以来,随着复合型学科分支的逐步出现,历史民族学不仅得到了我国许多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的肯定,而且在民族学、历史学的现实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历史民族学课程也在诸多高校开设。我校历史民族学课程经过近20年的教学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惑。尤其是面对变化日益加速、观念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在历史民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中,仍有许多待开拓的领域、待探索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创新建设,构筑起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知识桥梁等问题,是本课程将来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改革探索中提出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民族学历史学研究生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多项历史地理学成果荣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
“竜林”文化与民族社会历史学(下篇)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