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赋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究
2022-02-13李文明等
李文明等
(中国人民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广西 梧州 543002)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绿色金融在我国迅速发展。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建设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于2016年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绿色金融进行官方定义,明确激励机制和发展方向。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绿色金融创新性落地推进。2021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施行,《方案》将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同时,央行还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安永发布《双碳背景下中国能源行业转型之路》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境内外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1.95 万亿元,排名世界首位;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较快,但绿色信贷余额仍只占国内全部信贷余额的10%左右,绿色债券仅占债券发行总量的1%左右(王瑶和马庆华,2019)。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必须克服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绿色识别成本高、监管成本高、绿色金融难以向小微企业和消费领域延伸等障碍(孙蕊和刘嘉龙,2020)。虽然现有文献多数主张将互联网与绿色金融相结合,但仍缺乏探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和业务与互联网金融深入对接的具体研究(申韬和陈雪薇,2019)。而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则为克服上述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相结合,有利于打通绿色金融供给端的梗阻,以科技力量推动产品创新,以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绿色金融需求(刘文文和张畅,2020)。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具备高容错性的分布式数据库、现代密码学技术和点对点的P2P网络,可以从底层技术基础上解决金融业的信任问题,其具有的多项变革性优势正成为金融服务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巴曙松等,2019)。虽然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引入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行业的发展前景,但金融监管的难度却不断增加,探讨设立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很有必要(沈艳和龚强,2021)。鉴于此,本文对区块链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区块链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从而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二、区块链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虽然绿色金融发展较快,但由于传统金融科技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运行效率低等难题,使得传统绿色信贷占比较低,创新绿色金融工具运用较少,难以有效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一)传统绿色信贷领域存在的问题
1.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贷前审查难度大、成本高。银行对绿色融资主体进行认定时,虽然针对每一笔绿色贷款都要求中介机构认证,披露环境信息,但实际上无法做到百分之百认证和审计(一般是抽样审计),容易出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绿色识别难”问题,难以有效防范融资主体“洗绿”风险。同时,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时需要对其借款资质、借款用途、还款能力、抵押物情况等要素进行全面评估,但目前仍以机构征信查询和实地调查相结合为主,过度依赖中介机构,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
2.贷款审查流程复杂、效率低下导致审查失误率高。贷款审查对抵押物审核的流程较为繁琐,我国的产权制度建设也尚未完成,部分抵押物仍存在权属争议,加之银行对“有效抵押物”的认定标准缺乏灵活性,导致抵押物审核难度大、效率低。此外,贷款业务涉及合同文本、抵质押权利凭证、审查审批表、支付凭证等多种文本资料登记、审核及备份等操作,传统的人工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效率低下,且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为篡改相关信息或登记失误等现象,导致信息失真。
3.贷后管理方面,传统技术导致跟踪监测难、违约成本高。贷款跟踪监测是贷后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银行在贷后难以实现持续跟踪监测。并且,在贷后催收环节,当借款人出现逾期未归还贷款时,银行会先了解借款人逾期原因并调查,优先选择协商的方式提高借款人还款意愿。如果协商不成,银行则倾向于以非讼方式施压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导致银行花费的时间、人力和财力等成本大大增加。
(二)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问题
1.上游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困境。在上游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应收账款是其核心还款来源,因此其质量好坏、转让与否直接影响该笔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小。但是目前,一方面应收账款质量证明过程相当复杂,需要核心企业给予非常大的配合才能完成,核心企业及银行又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技术手段,所以核心企业和资金方双方想要实现数据共享难度很大(王鑫和陈力源,2020)。另一方面,由于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与核心企业配合意愿的冲突,现有登记系统有待完善,因此证明应收账款转让与否也存在困难。
2.绿色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和绿色金融三者有机结合难度大。绿色供应链金融具有绿色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与绿色金融的三重属性。绿色产业链致力于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及销售的每个环节都低能耗高效率、循环经济、绿色环保,倡导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供应链金融则是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并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段伟常,2018)。绿色金融一方面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业务模式创新来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发展和金融业自身的绿色发展,实现三者有机结合,是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三)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ABS)面临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原始权益人的基础资产的形成数据和历史运行数据不对外公开,导致信息不对称。虽然这种信息不对称程度可以通过中介机构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来降低,但由于该数据由原始权益人单方面提供,需要进一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基础资产在转移给特定目的载体后,绿色ABS产品运作过程中基础资产池的运行数据实际所有权仍归原始权益人,该数据不对外公开,造成信息不对称。虽然存续期管理报告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但管理报告数据披露的时间频率是固定的,无法对基础资产信息进行动态披露,难以有效满足投资人、管理人、评级机构的需求。原始权益人、投资人、服务机构、监管部门等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增加基础资产的整体风险识别难度,从而增加风险溢价。
2.运行效率较低。在绿色ABS产品制作过程中,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估值定价以及现金流分析等各环节涉及的资料很多,并存在反复提供、重复核验的情况,操作过程繁冗导致运行效率较低。同时,在绿色ABS产品的存续过程中,服务机构需要定期出具服务报告,受托机构需要定期核算分配并出具受托报告,但由于ABS 产品结构复杂且差异化较大,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产品依然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配核算和报告的制作,效率不高且存在一定操作风险。
(四)推动环境权益交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仅依靠控排减排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主体的履约需求,并不能进一步激活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如何激活规模巨大的碳交易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此外,碳交易市场中的各方主体参与度有限,如何鼓励更多的企业、个人参与其中是碳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研究重点。
三、区块链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可行性
(一)金融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的重点领域
从央行政策层面看,2019 年国家及各部委出台的区块链相关政策中,针对金融服务领域的政策占比在各领域中占比最高,达28.6%。2020年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金融行业发布“国内金融行业首个区块链标准”——《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对分布式账本的用户管理、监管支撑、隐私保护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从此金融区块链在构架设计、模块功能、软件接口等各方面有了参考基准,且这些基准走在世界前列。2020 年7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推动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和《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首次从顶层设计层面对区块链赋能金融领域予以正确引导,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规范应用。
从金融机构布局上看,2015 年以来,以高盛、摩根大通、瑞银集团为代表的国际主流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布局区块链,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开始被关注和挖掘。我国从2016 年起,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和社会信用领域的应用。根据《中国银行业区块链应用与探索报告(2020)》,从2018 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区块链相关实践的业务格局逐渐形成,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占据中国银行业区块链实践的主力位置。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也开始布局区块链赛道,2019 年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在区块链相关领域的探索频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测算,预计2023 年全球区块链支出金额将达159 亿美元,并在2018年至2023年的五年预测期内实现60.2%的年复合增长率。其中,银行业将引领预测期内全球区块链支出,占比约30%。
(二)区块链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空间
从全球视角看,2014 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起了“可持续金融体系探寻与规划”项目,这是国际上首次开启借助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探索。2017年,联合国环境署与蚂蚁金服共同启动成立了绿色数字金融联盟,目的在于利用数字技术,寻求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2018年,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把金融科技推动可持续金融列为三大研究议题之一,旨在扩大资金来源,以应对环境气候风险。上述行动都致力于利用金融科技解决绿色发展领域的融资需求,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从中国层面看,中国拥有全球发展最快、体量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近年来,中国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板块的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前列。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同样迅猛,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更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毕马威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排名前十的金融科技公司中有三家来自中国,主要是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百度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平台企业。2017 年以来,在这些头部金融科技公司以及众多的区块链技术开发公司的努力探索下,区块链技术在跨境金融、资产证券化、票据、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逐步落地。
四、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
(一)区块链赋能绿色信贷技术,助力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
1.提高贷前调查准确性。区块链上各节点之间相互平等、数据交换流畅,银行可以从多渠道、多角度调查了解客户,对客户的调查更加客观、全面,认知更加透彻,可以有效防范“洗绿”风险。同时,区块链平台高度透明,融资主体相关信息上链后,所有信息可追溯查询,且信息数据一旦上链无法篡改,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对融资主体的信息掌控更加方便准确,风控水平进一步提升。
2.提升贷中审查全面性。区块链上所有信息能够被数字化记载、交互、验证及公开,且这些信息可交叉验证并可追溯,可以有效解决对抵押物的合规性判断及重复抵押问题。依托区块链技术形成的智能合约使参与各方可以通过特定代码来执行区块链上的复杂指令,降低人工操作风险,大幅提升信贷效率。
3.增强贷后管理效率。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银行对贷款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强化网络监管效率,继而做好贷后有效管理。同时,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代码将还款条件、金额、期限以及终止合约的条件等款项记录在智能合约上,如果借款方未按规定履约,智能合约则根据预设条件自动执行(如停止贷款发放或提前清收),从而降低违约风险。
(二)区块链赋能上游供应链融资业务,助力应收账款转账验证
1.提高应收账款质量。一是在身份认证方面,在区块链网络中(尤其是在联盟链中),所有节点参与方的身份都是公开透明的,并且需要经过联盟认可才能加入。同时,在技术层面上,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与哈希函数保证了链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不可篡改。所以通过区块链获得的来自核心企业的数据,资金方可以放心直接采用,无需再通过复杂流程重新获取。二是数据共享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任何参与方上传至区块链的数据都是经过加密的,且数据所有人可以对特定的数据字段向特定的联盟参与方进行解密授权,即让该看的人看到该看的数据。在联盟链中,整个联盟会基于业务规则制定一套统一的链上数据标准,使企业和资金方在数据共享上实现链上无缝对接(邹均等,2016)。
2.改善应收账款转让验证。通过联盟链身份认证和防篡改的能力,核心企业只要通过区块链网络对应收账款转让通知进行广播,即可解决难以验证应收账款转让与否的难题。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在多头融资申请的开始阶段就完成识别,并向相关参与方提示预警,或直接由系统做出判断,对识别出的多头融资申请直接作拒绝处理,大大降低操作成本和操作风险。
3.区块链赋能绿色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和绿色金融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将区块链技术贯穿于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金融之中,搭建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供应链全周期,保障资金专项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从金融产品角度,其聚焦于贸易环节融资相关产品,包括商业票据、信用证、保函、保理等;从资金用途角度,其满足绿色贷款或绿色债券等标准,专项用于绿色领域的融资需求;从供应链角度,其注重于贸易链条上各环节融入资金用途的绿色属性。
(三)区块链赋能绿色资产证券化
1.提高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透明度和参与机构协同效率。业务参与方按照信息披露要求,将运营情况和底层交易信息上传到区块链平台,结合时间戳以交易逻辑串联起来,并经过广播多方共识后记录在链上,可促进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同时上述原始信息上链后形成难以篡改的链式证据流,且可被追溯、评级和审计,为后续产品发行提供存证信息,可缩短债券发行流程,降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模型定价风险。
2.实现穿透式监管。在产品交易过程中,各中介机构可根据角色权限获取和发布相关信息和文件,而计划管理人可通过区块链实时获取各中介机构进度及相关报告,自动高效地进行信息一致性对比,从而实现在产品发行过程中的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提高监测底层资产风险的实时性,缓解底层信息量大、资产结构复杂、参与主体多、信息来源分散导致的信息难以穿透等监管问题。
3.提升金融资产的出售结算效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资产结构和现金流管理比较复杂,且监管机构对于清分工作要求较为严格。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区块链改善资产证券化业务现金流管理,并结合智能合约实现款项自动划拨、资产循环购买和收益自动分配等功能。在完成多方共识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现金流管理效率。
(四)区块链赋能碳排放权交易
1.基于区块链技术优势,提供一个各方可信任协议的环境。区块链以其独特的技术价值,为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赋予了全新的信用机制和价值交换手段(上海证券交易所课题组,2021)。在碳排放权交易领域,可将“信任”嵌入每一个碳交易流程中,支持政府、企业、中间商、第三方机构等主体在安全环境中放心分享碳排放交易数据,交换碳资产价值,从而大大提升碳交易市场的信任值和安全性,优化整个碳交易流程,进而盘活整个碳交易市场。
2.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数字化碳交易平台。将碳资产数字化(Token 化),即将碳资产变为数字货币(阿尔文德·纳拉亚南,2016),利用区块链进行登记和溯源,搭建碳资产登记和流通网络,创造一种新的协作关系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对减排者的激励作用,通过个体激励来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叶开,2018),从而提高市场参与度,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
3.结合分布式金融(DeFi),进一步丰富碳金融应用场景。DeFi也称“去中心化金融”,主要通过以太坊网络实现,在DeFi应用场景中,只需在相应的平台通过智能合约抵押数字资产,就可以完成借贷目标。DeFi 将传统金融搬到区块链网络,降低了协作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为碳资产数字化后进行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五、区块链赋能绿色金融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我国大力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充分调研国际上区块链应用于绿色金融的市场实践与研究,鼓励国内企业或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积极借鉴国际“区块链+绿色金融”经验,以区块链技术赋能实行实时追踪绿色金融社会效益、减排降碳成效等,并及时参照国际“碳中和”线路和进程数据进行修正和调整。
(二)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深化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立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试验区发展背景下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等创新金融产品和市场正迅速发展。我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在产品和市场规模已经发展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情况下,亟需充分调动诸如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嵌入与应用,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标准化等路径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下一步,我国应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激励引导金融企业在加强区块链赋能传统绿色信贷、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积极研发创新赋能模式,加快实现区块链在绿色信贷、绿色供应链金融、绿色资产证券化以及碳排放交易等领域的开发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深化发展。
(三)加大研开力度,推动我国“区块链技术+绿色金融”标准化制定
鉴于目前区块链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标准还在推进、探索与构建中,我国应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等创建区块链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推进区块链领域研究,并与绿色金融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我国在“区块链技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的国际领先地位,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引领国际区块链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制定。
(四)探索建立“区块链技术+绿色金融”沙盒监管机制,保障区块链绿色金融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建立“区块链技术+绿色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允许使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金融企业在特定范围内实验性地开展业务测试,并在有关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逐步实现合规。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给金融企业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如可鼓励企业适当运用区块链技术,为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底层标的资产建立项目池,实时向投资者披露项目风险情况和环境效益,以此减少第三方鉴证成本,提高债券发行效率,增强信息透明度。同时,加强对以区块链名义的“伪创新”的打击和遏制,持续净化区块链生态环境,确保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色金融产业健康发展。
(五)加大区块链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目前,区块链技术和绿色金融的研究与应用均处于探索和早期实践阶段,且其中存在理论与实务诸多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壁垒和痛点需要攻克。因此,区块链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国内高等院校而言,建议基于现有各学科的研究现状增加相关专业或课程的设置,从专业研究能力积累和专业人才发展方向,引导高校为“区块链+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一方面应积极吸纳相关领域人才,并基于市场应用情况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另一方面要对既有人才给予多领域专业培训和创新空间,通过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主动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