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生态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五年制高职为例
2022-02-13王宁副教授刘乾羽
王宁(副教授)刘乾羽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江苏徐州 221004)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萌发,“大数据+智能化”已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技术新产业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深刻影响了业界实践创新和会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对会计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由传统会计专业更名而来。2021年上半年,全国1 616所高职院校成功申报该专业,其中包括五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和“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正确把握五年制高职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规范、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一、财务与会计岗位变化与能力需求分析
“大数据+智能化”时代,财务机器人的开发应用、财务共享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更广泛应用,使财务与会计岗位发生很大的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传统会计审计位列“未来5年将减少需求的工作”第四位,而“未来5年将增加需求的工作”前四位均为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战略管理相关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认为“数智”时代的财务岗位应该包括“智能财务核算师、智能财务工程师、智能财务运营师、智能财务规划师、金融企业的智能财务分析师、智能审计师”等。
对于会计与财务人才的能力需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根据对全国15个省及直辖市发布的调查问卷,整理、总结出智能财务人员的能力框架,具体如表1所示。财智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2019年12月,对超5万条数据来源、28个财会类岗位,我国企业财税岗位网络招聘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智能财务环境下企业财会类岗位所需要的必要就业能力包括以下:财务业务处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内控管理能力、战略财务规划能力、税务筹划能力、财务分析和预测能力、财务报告能力、智能财税工具应用能力、业财税一体化思考能力等。王奕俊和杨悠然(2020)在国内三大求职网站BOSS直聘、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中,利用Py⁃thon技术,抓取了2019年4月份的会计职业招聘记录,并进行了文本挖掘,结果显示,会计招聘广告中频繁出现的技能要素,沟通和软件排在两个平台的前两位,余下依次为管理、协作、审核、分析、决策。
表1 财务与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
综上,对于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专业知识和基础的财务业务处理能力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与协作、管理与分析、逻辑思维等能力,应纳入培养范畴,特别是五年制高职由于其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程体系中也应通过课程及其内容整合予以凸显。
二、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智”时代会计人才转型培养的关键在于技术、财务和业务一体化,而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仍以核算型为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信息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课程均有开设,但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较为欠缺,相关课程与会计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融合不够有效和紧密,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课时较少,对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与业务支持的新要求,现有实践教学仍多以仿真软件为主,尚未做到充分对接实务,一些会计专业教材仍未体现新业态的要求和新技术的应用。另外,根据调研,高职学生超过一半有升入本科的意愿。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加大基础文化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的比重,以提高学生文化基础和职业素养,同时满足升学的需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处在人才金字塔的较低层次,未来对口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根据长板理论,优化调整当前已有的技能训练课程,增加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课程,在不断提升工作态度、诚信、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核心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技术+商学+会计”生态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要求,其次,作为具体的专业,还要对照《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聚焦关键能力培育,构建多元复合的技术技能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做好战略准备。
(一)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对时代发展做出批判性思考与前瞻性判断,不断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强化人本意识,重视能力培养。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需要,还要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人才培养出发点,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通过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课程体系能够促使学生在踏进校门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提升和时代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个人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获得知识、习得技能,从而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去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另一方面,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数智”时代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重视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内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融合,树立科技与商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当前,会计只了解会计,已远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还需及时掌握商业新形态、业务新环节、产业新组织、价值新链条。建立生态课程体系,并通过创新实践过程、适当的方法训练,灵活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信息整合与分析,扮演好业务伙伴的角色,培养学生的优势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职成司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各类中小微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业人员职业群,能够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为例,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从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大数据与会计新专业进行了定位: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区域内各类中小微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业人员职业群,能够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财务大数据分析等管理会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技术+商学+会计”生态课程体系
此处的“生态”,实指“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由英国植物学家Arthur Tansley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描绘的是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受到共同的外部环境(空气、土地、水源、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技术+商学+会计”生态课程体系,是在保障思政课程体系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以会计为核心,整合技术与商学,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得各部分更加开放,课程之间相互更多的交叉融合。体系上,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通过每一部分、每门课程的系统设计,形成科学、动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完整体系,为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年发布的《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苏联院[2019]12号)对五年制高职课程设置进行了规范性要求与指导,具体要求见表2。
表2 课程结构及相关要求
表2中,公共基础课已由相关文件和指导意见做出规范,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一般随着平台课程、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安排,相对应安排到当学期实训周进行,不再赘述,以下主要对专业(技能)课和任意选修课进行探讨。
按照联合学院“五年一贯,总体设计”的设置原则,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技能)课和任意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为:服务学生发展,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培育竞争优势。为避免课程设置大而全,导致涉猎多,增加学生负担,同时也是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并行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并以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作为必要的补充,课程结构与设置见表3。
关于表3中内容的说明:(1)各课程模块的教学组织,根据内容可以选择全学期连续开设,如专业方向课程的大部分,也可选择几个内容组成课程单元开设,如新技术模块,还可选择专题讲座,如新业态模块。模块化课程,重在课程的整合与内容的相互融合,不要求完整性和系统性。(2)新技术课程模块,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课程:财务云、电子发票、会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电子会计档案、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移动支付、数据挖掘、区块链技术基础等,根据技术的发展与迭代动态调整;教材采用自编讲义。(3)新业态课程模块:跨境电商、直播带货、观赏农业、付费自习室、民宿、生鲜零售、便利店、室内萌宠互动、汉服体验馆等,持续追踪新产业新模式新热点,以培养和拓宽学生业务视角;教材采用自编讲义。(4)专业拓展选修中的专业阅读导读,由专业教师向学生推介专业前沿理论、政策解读、最新观点、典型案例等,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5)专业拓展选修中的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课程:企业管理咨询(1+X证书)、商业模式案例分析、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6)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拓展模块,可以根据实际学情,成立专业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形成学生自助互助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某一方向或某一课程,在专业核心能力之外,培育学生优势竞争力。
表3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四、课程体系落地的基本保障
(一)职业规划:全程设计与过程跟踪
上述生态课程体系,学生入校时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因此,在学生入校报名前,通过视频、文字等宣传材料,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深入了解专业和职业,并通过职业性格测评,使学生客观地认知自我,发现兴趣。入学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晰职业路径,明确职业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的职业目标,按照职业路径付诸行动。每学年,进行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评估和调整,同时对照岗位技能要求,检验业务技能和相关证书获取,制定下一步素质与能力提升计划,从而不断培育学生的职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课堂重构: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融入了新兴信息技术、整合了商学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学习难度的加强、跨专业的融合,需要课堂教学组织的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超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混合式教学适逢其时。借鉴于当前学生对感兴趣课外内容的主动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利用中国大学慕课、B站、抖音、优质公众号等平台现有资源,根据教学目标,搜索、整合、剪辑相关资源,进行后台化的设计与转换,学生学习后可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置换和存储。线上,学生进行跨专业课程学习、测验、作业、讨论和考试,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互动,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个性化。线下,教师聚焦创设情景,引导协作学习,进行基础知识、重难点讲解与案例讨论。混合式教学使课堂更鲜活,其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也收获了自我学习的技能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教材建设:思想性、科学性、职业性、趣味性兼顾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坚持把牢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选用能够落实新时代新要求、切实体现“新”和“实”的、形式规范、内容准确、编排科学的高质量教材。对于本校本专业编写出版的教材及开发的模块课程教学讲义,强化系统设计,厚植红色基因,准确把握思政切入点,坚持校行企共同开发,融合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充分体现职业性、生产性、实践性,贴近职业岗位,反映工作任务全流程,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巧妙融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新、实、准、趣”的职业教育特色教材。
(四)教师培养:以人为本与多措并举
“数智”时代,会计专业发展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持续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商科和新技术的相关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具备课程整合能力,又要掌握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还要熟练使用各种教学平台软件APP,开展混合式教学。因此,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适合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更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转型培养。根据课程设置,依托当前众多优质的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开发靶向精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包”,并通过减少课时、适度激励、分批培养等措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辅以校企合作的顶岗实践、挂职交流、项目共建等,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适应性,迎接“数智”时代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