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形成生成资源情境的策略探究

2022-02-13冷安翠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成资源语文教学

冷安翠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生成,是智慧的。努力创设形成生成资源的情境:读中想象,激发矛盾点,对比歧义,意外生成转化,文中空白,顺化迁移……因为生成智慧,师生都焕发着学习的激情、生命的活力,还原绿色生命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成资源;矛盾点情境

海德格尔说,“教育即生成。”弗洛伊德认为生成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和突破,实际上是能量的蓄积和释放。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即是师生学习能量的蓄积和释放,成为一个师生互动思维积极活跃的情境场,达成学习中生成过程的推进。教师所追求的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协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师生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着学习的智慧、生命的活力,故要善于创设形成以下六种生成资源的情境,激发学习中的生成产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生命个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还原绿色生命的课堂。

一、读中想象情境

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性,文本描摹形成强烈的画面感,在读中想象,闪现出完美的画面,通过读,读中想象,强化形象思维训练。善于创设读中想象的情境,提供一个思维积极活跃的情境场。《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树林、朝阳、霞光、南窗、小溪、杨柳、微风、花香……荷花的姿态,生命力的展现……一个“钻”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冒”字的效果如何呢?在对比中读,在读中对比,一是体验到用词的准确性,二是体验到“钻”的独特生命力象征。“钻”字既反映出树丛的茂密,又反映出太阳的力量,这个“钻”字成为文章的灵魂点,让学生感悟到乡间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感悟到家乡的美,体会到作者更思念家乡的感情了。在读中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打开,细致、丰富,不仅深入地理解了书面的语言,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想象语言、逻辑语言、创造语言,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矛盾点情境

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教师抓住文本外显或内蕴的“矛盾”对立处,激发矛盾产生情境,引发生成,学生求异与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在反复诵读厘清课文结构层次后,直扣“毁灭”,学习“毁灭”部分,进而设疑引导:“课文写‘毁灭,还写了什么?”“辉煌的昔日盛景。”这不矛盾吗?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想象:“哪些景点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品读想象,探究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景,激发心中的自豪之情,荡漾起民族智慧的情愫。中华民族的智慧,造就纷繁复杂的建筑工艺,完成精巧绝伦园林造型、宫殿建筑。再设疑: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全文偏偏又写了辉煌的建筑呢?这不是背离题目吗?让学生从选材、立意角度,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在对比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大量生成资源就迸发出来了。

三、对比歧義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对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的理解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对比中产生歧义,让学生思维发生激烈碰撞,各自引经据典,充分发表看法,教师相机做出引导。如在《在颐和园》第四自然段:“……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引:“这一句中有一个字用错了?”(预设学生能找到“滑”字,不能,则教师提出。)(故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辩论,是用“滑”对还是用“划”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争辩,引导表达,学生在此过程中争辩越激烈,思维碰撞越深刻,越能加深对“滑”和“划”理解。如果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字词典来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教师小结:同学们结合上下文、生活经验和查阅字词典,通过想象讨论,感悟了“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也体会了用词准确性,增强表达效果。船行得慢,不留痕,“划”也中以,但“滑”更能突出湖的安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四、意外生成转化情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尽快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掌控学生真正处于自主状态,开放潜能,天性得到尊重,巧妙地将意外突发事件转化,有利于课堂正常动态变化,为教学所用。一位年轻男教师在带领学生饶有兴趣地品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一位调皮的学生吹了一声口哨。顿时,全班同学骤然紧张起来,怕会来一场暴风骤雨了,那个调皮的同学做好挨训准备了。可这位老师爽朗地笑起来,惊奇地说:“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叫了,这是因为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见诗人写得多美!大家想一想,听到这悦耳的黄鹂叫声,诗人又会产生怎样的想象呢?”于是,全班同学又投入到诗的意境中,那位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认真思考起来。教师抓住偶然间意外生成的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情境,挖掘二者之间紧密相连的连结点,自然巧妙。

五、文中空白情境

巧用文中的空白点,制造生成资源的情境,留出时间,激发想象,让学生充分思考,尊重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展示,课堂上因势利导,创新思维。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当父亲救出儿子后,儿子告诉父亲他在废墟下情况:“我告诉他们,别害怕,只要我爸爸还活着,他就会来救我们的!”小阿曼达在废墟里出奇地镇静,组织、领导、安慰被困同学,他究竟在长达38小时里说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编一个故事,说出你心中的阿曼达的形象来。引发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处思维活动生成,想象废墟里的惊恐情况,事情的进展情况,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一一进行想象,进而通过口语表达练习,书面练笔,达到创新思维的训练目的。

六、顺化迁移情境

顺着学生的动态变化,循其思路推演,顺向迁移产生新的推论,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思,让学生顿悟,豁然开朗。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1)时,一位小朋友在杂草被除草剂喷洒过后,朗读“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借助当前情境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太强,要么化学药除草剂伪劣假冒产品!”幽默刚直的话直击学生心灵,顺势还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与当前教学情境完美契合,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入情入境。这位小朋友再读时真正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了。

于老师顺着学生的说法,抓住学生读得既有“气”又有“力”的情境,加之出人意料地顺应生成的语言:“……我再给你洒一点。”配上动作“喷洒”,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激活了课堂气氛,开启了学生心智,和谐了师生关系。创设和捕捉生成,顺化迁移生成情境,达到再生成的课堂变化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项家庆,潘海燕. 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邸高昆. 开发课堂 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创设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情境[J]. 科技信息,2010(12):295.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语文教学
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