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讨

2022-02-13罗清海邹祝英涂敏杨洋

高教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盆栽三全育人

罗清海 邹祝英 涂敏 杨洋

摘  要:“三全育人”下的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关键是“全”,融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育人要素,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闭环。聚焦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创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夯实双创教育基础,校企合作充实“双创”教育资源,学科竞赛强化双创教育实践,社团建设营造双创教育氛围,构建育人共同体,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双创”教育成效。

关键词:双创教育;三全育人;“盆栽”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26-04

Abstract: The key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 Three-All Education is the word "All", integrating education elements of different fields and level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that mean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clarify the goals via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via curriculum system, to enrich the resources vi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s via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to create the atmosphere via 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In this way, it is possible to build an education communit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model, and to improve the achieve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ee-All Education; pot incubation educ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方针的重要举措。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社会人才期望错位,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就业整体质量偏低。加强“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

深化“三全育人”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双创”教育成效的关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深化“三全育人”,“全”是关键。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2]。

“双创”教育应注重协同育人,把社会资源转化为高校的育人资源;应聚焦创新,重点在教育,培养创新内驱力。推进育人主体工作的深度融合,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校园社团建设、校企合作育人、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等方面开展探索,形成一套“全员”无短板,“全过程”无断点,“全方位”无盲点的“三全育人”“双创”教育的教育体系,为提高“双创”教育成效提供保障。

一、培养方案明确“双创”教育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专业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的最主要体现,是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学运行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道德素养、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合作精神、发展潜质等;同时,也明确了专业培养成效或能力指标,包括:产业与工程分析,工程设计与创新,沟通交流与合作,社会适应与责任,以及科学研究、终身学习等。“双创”素养则是这些指标的综合体现,不仅对步入社会的初期发展产生影响,更对长期发展方向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发展潜质和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总体目标”要求,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要求,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1]。2016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系列报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短板和软肋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即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4]。

为适应“双创”教育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应聚焦于“四不够一不高”的问题,致力于解决以下核心问题。(1)避免人才培养体系的盲目效仿,专业设置紧扣地方、行业发展之需,构建兼具区域、行业特点和学校特色课程体系。(2)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对接,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充分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3)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双创”教育模式,支持个性化发展,“双创”教育全程化、立体化,协同创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课程体系夯实“双创”教育基础

“双创”教育重在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新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需要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检讨和重构,需要教育资源的开拓和整合,“双创”教育更是一种开放教育,需要集聚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大力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协同育人,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系统。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制定应该体现供给侧改革思想,行业组织应该参与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制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强、自新、自信的社会发展适应能力。

世纪之交以来,大课程观的探讨方兴未艾。认为课程即为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全部学习经历,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还应该有各种选修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团队活动等。大课程观注重课程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教育目标、理念必须依靠课程体现和实现;课程是教学的先导和依托,教学是对课程的解读和再现。

创新创业是目标导向、意识驱动下的知识、技能的融合性、探索性实践。以创新创业为指引的课程群或是适应“双创”教育需要的课程建设方向。课程群目标明确,知识体系能够基本匹配某个素养指标的创新创业方向要求,教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体现通识与专业、系统与前沿的搭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约束,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强化教学主体互动,为创新创业提供知识、思维、技能的综合支撑。课程群可以根据认知逻辑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又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归类。

应明确几个基本关系:(1)课程与专业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关系,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2)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与互补关系,培养系统思维,构建知识关联网络,学习结“网”捕“鱼”的学习方法;(3)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释和互融关系,注重教学逻辑、层次、进度的整体观,体现“两性一度”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充实“双创”教育资源

崇尚立德树人思想,践行知行合一理念,贯彻“三全育人”方针,探索协同育人改革,开放式办学、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传统校企合作育人可能存在走形式,贴标签,挂牌子,实际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育人主体协同不足,教学目标和经营目标冲突,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有限,“双创”教育教学主体协同不足;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师资参与有限,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与“双创”教育任务不匹配;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互补不足,素养进阶与“双创”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文化体验以校园文化为主,企业文化感受不足,培养氛围与“双创”实际不符。学院应充分发挥历史传承与行业关联优势,优化协同育人机制,为“双创”素养目标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探索大课程观理论与协同育人实践的契合,整合多重资源,激发多方动力,建设开放、立体、动態课程体系。通过理实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接社会发展动态需求;通过部门协作、校企协同、互通互联整合课程资源。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改革课堂教学,开设个性化课程,突破课程的时空局限。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教育教学主体的协同共赢,实施“校企五共”工程:培养方案共商,课程资源共创,师资队伍共建,“双创”实践共训,“双创”成果共享。

1. 培养方案共商。学校联合行业机构组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团队,人才培养目标更有指向性,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

2. 课程资源共创。发挥协作单位特色资源优势,校企所协同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双创”教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 师资队伍共建。创新机制,深化合作,解决“双创”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欠缺,比如:学校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企业专家承担教学内容,校企联合申报课题或攻关,等等。

4. “双创”实践共训。依托合作企业的生产、试验资源完善“双创”实践训练平台,校企师资共同参与,全方位介入选题、方案、调研、试验、演练、文本、答辩等“双创”课题各个环节。

5. “双创”成果共享。学校协助企业把握课题的前沿方向和发展热点,开展课题前期研究;企业协助学校完善实验、试验平台,建设“双创”教育的沉浸式教学资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四、学科竞赛强化“双创”教育实践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双创”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专业学科竞赛以学生为主体参赛,其是对知识、技能、协作、思维、理念和精神面貌的综合展现的比赛,是“双创”素养训练的良好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将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打破专业限制组建参赛团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竞赛指导,帮扶优秀作品获得商业孵化,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学生“双创”积极性得到传递和发展。

学科竞赛包括挑战杯、互联网+等综合性学科竞赛,以及节能减排等行业性学科竞赛,专业学科竞赛和课程学科竞赛。由课程竞赛、专业竞赛到行业性学科竞赛、综合性学科竞赛,由校级、地方级到区域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学科竞赛,知识体系、专业技能、思维模式等存在递进性,结合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组织学生团队循序渐进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实现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的互动、互补、互进,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强化担当、协作意识,激发求索、创新动力,增强自勉、自新精神,实现“双创”素养的持续进阶。

综合性学科竞赛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常规通识类、基础类课程大班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双创”素质提升的需求,结合“双创”项目实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心理素质,全面提升软实力是培养“双创”素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双创”素养的提升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而阶段性、递进性推进。

1. “双创”意识导入。大一结合专业概论等课程,讲授大学规划、职业规划、“双创”教育等内容,介绍各类学科竞赛章程,以及学校“双创”激励政策和资源,启蒙学生“双创”意识,引导学生理性规划大学生活,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势,砥砺前行,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双创”实践起步。有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专长,参加课程类、专业类学科竞赛。课程类学科竞赛以个体项目为主,专业学科竞赛主要以集体项目为主。通过参与学长学科竞赛团队,“传帮带”中“双创”素养得到初步锻炼。

3. “双创”素养进阶。进入高年级,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较系统的训练,通过参与团队活动有了丰富的“双创”体验、感悟,可以担纲或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综合性学科竞赛,由选题到团队、由方案到展示,知识、技能、思维、思想、情怀等得到全面历练和提升。

4. “双创”成果转化。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具备孵化潜力的“双创”成果,组织专家团队对其创业团队提供重点辅导,开展项目评估和模拟路演,提供经营场地和启动资金,或者组织成果转化交易,助其完成项目成果转化。

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入学贯穿到毕业,从学校扩展到企業,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形成“双创”教育的闭环,不仅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更积累了“双创”经验,全面提升“双创”综合素养。

五、社团建设营造“双创”教育氛围

教育的“花盆效应”一直受到关注[5-6]。“双创”教育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积极联手社会,服务社会,并实现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双创”教育,从知识重构到技能训练,从思维进阶到思想升华,从课题聚焦到成果转化,往往需要厚积薄发,久久为功,但毋庸讳言,高校“双创”教育的“盆栽”化问题日益凸显。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乃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的流动性与“双创”课题的递进性冲突;高校考核、激励体系中的短期性、指标性、选择性与“双创”教育的系统性、累积性冲突。主要表现在于:“双创”教育的形式大同小异,内容千篇一律;“双创”课题成果难以实际转化,或者可持续发展。“双创”教育和成果如何突破“盆栽”化局限,让脱颖而出的优秀课题或成果幼苗能够移入社会“大田”,并茁壮成长,是高校“双创”教育本身亟待破解的课题。

将“双创”教育与社团建设融合起来,可以丰富社团建设的内涵,也丰富了“双创”教育的依托,两者相得益彰,创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依托专业建社团,社团载体办 ‘双创’,‘双创’活动带学风,学风建设促育人。”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社团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能动性和影响力,学生在以社团为依托的“双创”活动中自我发展,成长成才。

“双创”活动与社团活动的融合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社团依托的“双创”化社团活动,即发挥专业社团的专业人才优势,开展“双创”主题活动,组队参加学科竞赛,承担大创课题等;二是课题依托的社团化“双创”活动,即组建梯队化的课题团队,保障“双创”课题在梯队传承中持续、深入开展。

“双创”活动与社团活动的融合,其意义在于:

1. 整合教学资源。专业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与社会行业协会、学会、企业、科研院所等民间组织、专业机构建立较为密切的互动或联系,可以整合更多的专家、实践资源服务于“双创”教育与实践。

2. 发挥人才优势。专业学生社团聚集了一批有专长人才,将专业优势发挥到“双创”课题中,可以强化特色优势、专业优势,在课题研究中更容易思路独到,在学科竞赛中更容易脱颖而出,在创业过程中更容易规避风险。

3. 形成谷地效应。借助社团活动的朋辈互动,可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强化“双创”氛围,并保障课题进展的持续性,在梯队传承中,突破学校学生“双创”的“盆栽”模式局限,提升“双创”教育格局和成果层级。

4. 缓解“盆栽”效应。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双创”教育管理模式,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效整合政府、社区、企业、校友、家庭等多方资源,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创设学校与家庭间沟通的制度、组织,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深度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缓解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唯一主体的压力。

六、结束语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各高校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模式,在“双创”教育体系、融合专业教育、校本特色等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着眼长远、聚焦聚力,进一步加强“双创”教育,着力解决“双创”教育中的“盆栽”现象。

“三全育人”下的“双创”教育,关键是“全”。一是“全员”无“短板”,健全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参与育人的协同机制,构建育人共同体。二是“全过程”无“断点”。以“百年育人”的格局,将青春梦、创新创业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从学生入学到贯穿毕业的全过程、全时段覆盖。三是“全方位”无“盲区”,聚焦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育人要素,课内和课外无缝对接,线上与线下有效互动,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教育部官网.(2015-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何旭娟.高校“三全育人”的四个着力点[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0-03-30).http://m.jyb.cn/rmtzgjyb/202003/t20200330_311866_wap.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国务院官网.(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教育部.系列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次发布——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EB/OL].教育部官网.(2016-04-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407/160407_sfcl/201604/t20160406_236891.html.

[5]舒婷婷.高校教育的“花盆效应”及其应对——基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视角[J].学理论,2014(5):200-201.

[6]卜谦祥,掌海啸.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应”:表现、生成原因及改革路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28(6):59-61+84.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盆栽三全育人
水果盆栽种起来
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