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科研育人创新模式研究

2022-02-13李雪梅邹杉

高教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科技创新

李雪梅 邹杉

摘  要: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注重内涵式发展,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科研是双一流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三全育人”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贯彻落实科研育人精神、提升科研育人能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立足“双一流”建设背景,在把握高校科研育人的具体内涵、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索高校科研育人的实践路径和机制体制创新,力争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培养能引领学术前沿、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一流人才。

关键词:“双一流”;科技创新;科研育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22-04

Abstract: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always put edu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chain.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ng peop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and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and mechanism system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iv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in the new era who can lead the academic fronti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nomy, and be worthy of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我国迎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新的发展时期,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造就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和“两新一重”戰略布局以及全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期待,高校既要发挥起思想引领与人才培养功能,又要推动科技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2015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将中国特色作为价值基点,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促进科技创新,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协调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把科学研究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发挥高校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科研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动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如何协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切实发挥好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将科学研究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高校而言,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建立清晰的育人目标、不断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在未来能引领学术前沿、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一流人才。我国“双一流”建设,从总体目标的实现阶段来看,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吻合,这说明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是具有一致性的。“双一流”建设不仅是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还是在高等教育匹配科技进步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倡科学与人文教育并重,倡导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推进“双一流”建设,就要充分挖掘科研育人的作用。在新时代,科研育人的内涵不仅在于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更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更要教会学生传承科研精神、坚守科研道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推进科研育人的过程中,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高校的科研育人机制和保障平台。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则要以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主题,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掌握当今先进科学技术,而且要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追求、培养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要激励教师和学生把个人学术理想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把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中。

二、“双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的机遇与挑战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广泛深远,世界各国对于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发展性问题的需求更加迫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学技术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新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入新时代高校的科研育人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指导高校科研育人工作。2015年8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创新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建设实施方式,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定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自信和担当。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高校科研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也更强调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项目中发挥的育人作用。

科研育人作为我国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课题。科研育人的核心在于育人,科研是达到育人目的的载体和手段。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训,不仅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科研技巧和科学素养,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和科研报国理想。当前,高校对于科研育人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重项目本身、轻育人功能,重结果不重过程,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科研项目的育人导向还不够鲜明,科教协同育人不够紧密、科研育人项目缺乏特色、产学研合作育人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同时,不完善的保障机制和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当下科研工作在育人方面的不足和挑战,强化科研和育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职能,进一步激发科研育人的活力。

文章认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应当以坚定大学生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综合能力为发力点,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抓手,充分发挥师资、平台、项目、团队的科研引擎作用。在宏观层面,统筹协调各类育人资源,构建育人共同体;在中观层面,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促进知识教育、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微观层面,充分挖掘各个环节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实现“一体化育人”,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爱国情怀、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通过价值引领“厚德”、通过科研实践“育能”,让科研育人充分承担起举旗帜、兴文化、育新人的使命任务。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党管人才资源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形成“党建引领科研育人”的新模式

在聚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中,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正是引领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探索形成“党委-党支部-党员”和“学院-科研团队-教师”的三级联动机制,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将对促进优秀教师党员切实发挥“科研育人”作用、承担“立德树人”使命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全力打造教师党支部书记作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抓好“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育人功能,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育人工作。再次,采用“1+1+1+1形式”,即“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教工党支部+国家重点单位基层党支部”同行共建,纵向联通专业指导、横向拓展专业视野、发挥师生党员示范作用、深入基层了解行业需求,以共建思维促进学研相济。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涵育科研育人氛围。可探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工作研讨会,及时评估和研判师德师风情况,开设优秀典型示范专栏,深入开展系统的师德师风培育工程,引导教师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和主动服务社会的教育情怀。鼓励教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树立教师的家国情怀,推动国字号人才上讲台、青年专家进班级,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坚定学生科研志向、全面提升学生科研责任感、锤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意志力,坚定学生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终生的信念。

(二)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载体,探索“项目牵引+贯通应用”的科研育人新模式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新时代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科研育人,要引导学生抓住机遇,面向未来高度复杂、高度集成的工程技术发展趋势,逐渐提升自己的“知识跨学科综合”和“技术跨学科集成”能力,并基于兴趣充分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进一步增强爱国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励志为解决国家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作出贡献。具体可以基于科研项目发布本科生课题,鼓励和支持优秀科研团队开发高水平的基于项目的系列本科核心课程,建立前沿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向科创竞赛、实习实训资源转化机制。以课程实验激发兴趣、以综合实践增加乐趣、以项目实训培养志趣,促进拔尖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以优势科研团队为主体,以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为核心,将趣味性强和展示度高的科研课题融入本科教学环节,实现科研“项目”引领“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与“核心课程”衔接融合,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融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出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逐级递进的挑战任务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具备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以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全过程贯通为主要途径,构建高水平科研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教师层面,大力推进学术论坛和教授沙龙的开展,交流、研讨、分享“科研育人”项目推进的举措和经验。系统梳理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归纳和总结现有科研育人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使科研育人模式建立在清晰的理论、实践基础之上,进一步凝聚科研育人共识、拓展科研育人载体平台、凝练科研育人典型案例,为开展具体的教育引导工作指明方向、建立规则。

(三)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打造“专业-行业-产业”相协同的科研育人新模式

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发布《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在教育界掀起一股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浪潮。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使新工科这一概念,成为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国际竞争形式以及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新方向。新工科需要重塑人才培养质量关,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是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及能力,使之成为立足我国战略发展需求,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时代新人。所以,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作用,促进协同育人,基于“专业-行业-产业”构建有效的工作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更能够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具体可以建立校企生产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聘任企业导师、开设企业课程,加强青年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事业单位专家的交流,形成育人共识,定期与行业专家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开展交流会,全面、充分地了解用人单位、社会、国家对毕业生的需求,邀请“企业导师”“讲席教授”对“科研育人”项目的案例进行把关,保障案例的实用性、技术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学能所用,为社会产生价值。以实现“学生学术科研水平提质,为‘双一流’建设输送更多优质人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质、科技报国的价值取向和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和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科技创新人才”的良好育人局面,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将小我融入大我。

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的机制体制创新

(一)坚持以正确政治方向为核心的导向机制

立足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科研育人,要注重把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培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科研实践训练作为有机整体,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科研育人的全过程。首先,要高度重视,成立“科研育人”专项工作组,始终将思想价值引领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并不断完善“科研育人”实施方案,将育人效果纳入教师招聘、晋升、考核、评优等重要环节,将育人过程融入学院发展规划、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定期积极走访学院科研团队、国字号人才、退休教师、青年教师等,形成科研育人共识。其次,要注重顶层设计,深入研究育人规律。紧扣科技强国主旋律和新时代对中国青年的新要求,加强工作统筹,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找准科研引擎在新时代思政育人中的发力点。深入研究科研育人规律,从育人团队培育、育人理念模式、育人成果推广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升育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此外,要注重宣传科研育人的先进典型团队和个人,营造浓厚的科研育人氛围,以先进科研育人榜样的典型事迹为参照,以主动遵循科研育人的要求为实践动力,引导师生自觉将科研育人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二)形成“立德树人”“品质塑造”“科创双驱”“反哺回馈”的长效科研育人机制,形成全过程科研育人闭环

明确育人定位、注重育人过程、发挥育人效能。一是做好新生教育,将老科学家的报国精神、重大成果研发的创新精神、科研团队的协作攻关精神传递给学生。开展好新生体育、美育、劳育、心育活动,从身心两个方面锤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吃苦耐劳品质,坚定学生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终生的信念。二是在校期间做好人才培养,开展进阶式的科研项目体验,让学生在培养科研兴趣、发现科研乐趣中确立专业志趣,提升学生掌握科技报国学识本领;三是做好毕业生教育,引导毕业生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扎根基层、扎根国防事业,积极投身科技报国责任实践。

(三)不断发展内驱、外驱机制,形成广泛的科研育人合力

尊重师生主体的发展需求,建构科学的育人愿景,激发师生对科研育人理念的情感认同。围绕队伍建设、学科发展、教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拓展等方面,建立了科研育人导师选任培养制度和教师绩效激励制度,完善《师生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实施办法》等考核评价制度,统筹实验资源、平台资源等资源配置制度,提升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将“科研育人”固化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此外,要注重发挥科研实践平台对科研实践活动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优化科研育人资源配置,实现科研育人资源共享。加强与国际国内名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单位的深入合作,建设科研育人协同基地,常态化开展教育实践工作,保障科研育人能够长期、深入和有效推进。

(四)建立科研育人成果评价体系

按照树立正确导向、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实行“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鼓励师生科技创新的原创性、自主性,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学科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方法,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学术质量评价体系。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鼓励高水平高层次科研工作。例如,考核导向上,注重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考核方式上,注重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标准上,注重全面培养与个性特点相结合;考核时间上,注重阶段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考核重点上,注重创新精神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在考核内容上,对学生、教师、项目进行全方位考核。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政策,为一线教师营造宽松、自主的科研氛围,激发教师科研育人的内生动力。

五、結束语

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促进。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离不开科研育人的有效支撑。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创新模式,切实将科研平台、队伍、项目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大学生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综合能力为发力点,将真正回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对于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新需求,强化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追求,使人才培养紧跟国家创新发展主题,形成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模式,培养出具有科技报国理想和科技强国能力的新时代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EB/OL].[2018-08-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2]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71-76.

[3]马陆亭.“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6(5):9-16+24.

[4]邬晓娟.“双一流”建设下行业特色高校夯实本科教育的实践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0(9):20-23.

[5]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猜你喜欢

双一流科技创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