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2-02-13郑龙胡川
郑龙 胡川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它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策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与培养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以汉语和汉字为基底的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从《诗经》到近代的诗作,从绝句、律诗到宋词、元曲,在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均有呈现。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从课程标准寻根,向課本问底,将核心素养诠释开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诵读、品鉴古诗词,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地生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开花结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不成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古诗词的背景,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词,去了解古诗词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在正式学习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作者创作这首古诗的背景,让学生对诗人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了解基本背景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翻译,让学生理解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了文意之后,学生还要学会朗诵,加深记忆,方便背诵。朗诵时,教师应当告诉学生要注意“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上显示诗中每个字的声调,并匹配相应的音乐,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结合诗词的内容,穿插一些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熟读成诵,彰显学诗本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诵读为主,反复诵读,当堂呈送”是古人学诗的办法,对今人依旧适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强调“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要达成这一目标,“诵读”是不二的法宝。例如,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在初读环节,李老师向学生强调了古诗词朗诵节奏的可变性,然后带领学生亲历了由“七拍”到“四拍”的朗诵节奏之变。学生因为这种新鲜的朗诵方式而读得津津有味,朗朗上口的诗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娴熟于心,诗意诗情自然也就在诵读中了然于心了。
诗言志,歌咏言。读诗,要大体了解诗意,而体会诗的意境,先要了解作诗之人。诗人因何而写,在书写怎样的心境,表达怎样的感情,言说怎样的志向,这些都是需要在读诗中一步一步探究的。例如,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读两位具有相同被贬经历的诗人的诗词,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柳宗元的《江雪》。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两位诗人均是被贬,心境却截然不同?”让学生深入体会诗言志的表达特点。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古人的志向与情感,也能收获人生感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不求甚解,培养想象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读中积累,预留空间,不求甚解”。“预留空间”是教师讲解的原则,“不求甚解”是学生理解诗文的可行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12岁以前的儿童,知识储备、认知发展、心理特征、社会阅历等都处在启蒙阶段,对蒙童谈“甚解”,岂不是找错了对象?人的学习与成长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儿童对《静夜思》的理解是儿童的理解,成人后再读《静夜思》有成人的感悟,远离故土的老人读《静夜思》则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求甚解,但求想象,是古诗学习的理想追求。
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将平面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立体的画面。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调动了生活经验,沟通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丰满了诗歌中的意象,对古诗词的理解更深入了一个层次。李老师在《浪淘沙(其一)》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咆哮的画面;《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徐老师紧扣一个“好”字,引导学生想象水光潋滟的画面;饶老师在《敕勒歌》中借助蒙古包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天似穹庐”的画面,这些都是运用想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成功范例。
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高度凝练,字短情长。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由“短”读“长”,品出诗词的文学之味呢?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徐老师整合了长征的相关数据资料和远征地图,让抽象的“远征”二字转变为清晰的数据和路线。有了这个认知的铺垫,学生对后面“远征难”的理解得以顺利突破,对“远征难”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笔者在导入环节整合了历代文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又在品读环节引入了历代名家写西湖的名句,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些都是将古诗词教学延伸,由“短”读“长”的成功案例,值得教师去借鉴。
四、拓展积累,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个性培养、语言感悟、丰富想象、文化自信等。古诗词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一特性决定了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这种民族文化,为学生铺垫好精神的底色。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拓展同主题诗句或同一个诗人的诗句,帮助学生延伸学习。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如果在教学时能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渔歌子》后,教师可以出示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与课文对比起来学习。一个是春雨垂钓图,另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同是垂钓图,意境却相去甚远。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更深入体会《渔歌子》的主旨。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感受同题材可有不同表达方式的文化现象。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表达方式,增强文化自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显。要学习一首古诗,必然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同样的风花雪月、同样的垂钓隐居,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感慨。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字词,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与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稚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4):187-188.
[2]郝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难点及创新方法[J].黑河教育,2021(8):36-37.
[3]贾志鹏.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32):50.
[4]李宝安.突破常规 创新形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学习[J].天津教育,2021(23):80-81.
[5]何孝广.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J].学苑教育,2021(21):73-74.◆(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青云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