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品鉴思维的培养路径

2022-02-13张文娟

江西教育B 2022年1期
关键词:瓜藤品鉴空白处

张文娟

学生在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学习过如何作批注,从“有疑问”“有体会”“写得好”“有启发”四个方面展开。在此之前,学生对批注并不陌生,或多或少接触过批注,如画一画相关词句、用关键词写下阅读感受等。教材正式提出“批注”一词,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批注的基本方法。

从学科性质来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无疑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写得好”相较于其他三个方面,从语言内容中跳出来,指向隐秘的语言形式,有利于学生汲取语用经验,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直到小学高段才提出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教师不宜拔高要求,过早指向表达方法。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原先批注的经验上,“写得好”可定位为学习品鉴的思维,培养品鉴的意识,构建中段与高段的衔接。笔者以《乡下人家》为例,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一、初步建立理性思维

教师应以教材为抓手,促进学生学习品鉴的思维,为阅读实践做好准备。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批注“写得好”的方法,初步建立理性思维。

师: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哪里写得好?注意说清楚理由。

生:“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这里让我感受到瓜藤很有生命力。

生:我觉得瓜藤有生机,有活力。

师:说得真好!瓜藤有生命力,有活力,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从“攀”“爬”感受到的。

師:我们来演一演,攀上去,向左边,向右边;爬上去,向东边,向西边。

(学生兴致勃勃,趣味十足)

师:瞧,作者抓住动作,让静的景物动起来,让我们感受到瓜藤的生机勃勃。

(在电子课本上用三角号标出动作词,在左边空白处批注“动作”,在右边空白处批注“生机勃勃”)

生:“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这里让我感受到景色优美。

师:想象一下,坐在瓜藤下,看着青的、红的瓜,还有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这叫原生态,心情好舒畅!

生:感觉空气好清新啊!

师:别忘了,不能只说感受,还要想想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作者写了很多颜色,“青的”“红的”“绿绿的”。

师:这才叫会欣赏,不仅交流阅读后的感受,还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感受的。

(在左边空白处批注“色彩”,在右边空白处批注“风景优美,清新独特”)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说石狮子、旗杆很严肃,没有乡下装饰得有趣可爱。

师:真好,不仅指出了“哪里好”,还说清了“有多好”。

(在左边空白处批注“对比”,在右边空白处批注“突出有趣可爱”)

学生习惯交流阅读感受,不习惯分析作者写法。这是受思维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喜欢运用感性思维,不喜欢运用理性思维。因此,教师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倒推回语言,初步建立理性思维——文字带给你这样的感受,暂且停一停,想一想是哪里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结合批注范例,课本左边批注的是写法,课本右边批注的是效果。“写得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哪里好”,二是“有多好”。师生通过直观的拆分,呈现思维的过程,品味语言亮点,揣摩表达效果。“哪里好”,为了汲取语用经验,丰富语言表达;“有多好”,为了感悟表达效果,加深对语言的印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哪里好”并未指向表达方法,而是指向语言亮点,学生能发现写法固然很好,分析不了写法也不强求,培养品鉴思维才是当下目标。

以往,学生批注“写得好”,多半是写阅读感受,容易忽略语言亮点。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亮点,揣摩语言的效果,习得品鉴的思维。

二、搭建演练的平台

只有经过阅读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品鉴的思维。教师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操练品鉴思维,为自主阅读积累经验。

课文还有“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向晚吃饭图”“秋虫夜吟图”五幅图,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每组学一幅图,练习批注“写得好”。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认真读一读画面,看看哪里写得好,用三角号、波浪线标出关键词句,在左边批注“哪里好”,在右边批注“有多好”。小组汇报时,教师引导其将两个方面连起来说。有了前面的教师示范,学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生:“探出头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春笋的淘气可爱。

生:“成群”,抓住数量,写出了春笋的生机勃勃。

生:“率领”,抓住动作,让人感觉到母鸡很有责任心。

生:“耸着”“大踏步”,抓住动作,让人感觉到雄鸡的威风与得意。

生:“游戏”“不时地扎”,抓住动作,让人感觉到鸭子好惬意,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生:“好友”,红霞、微风、鸟儿都成了好朋友,写出作者的好心情。

生:“寄住”“唱起歌来”,把纺织娘当成人,感觉纺织娘用唱歌交房租,十分有趣可爱。

不可否认,有的理解存在偏差;学生在断断续续的表达中,“浪费”了不少课堂时间。但这时间花得绝对值,学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迟疑、犹豫、纠结、否定,才能走向自信、从容、果断、肯定。试错的过程,就是练能的过程。一直藏着掖着,学生的能力会日渐萎缩;一次次摔打,学生的能力才能日渐发展。

教师讲得再好,仍是教师的;学生讲得再差,也是学生的。教师要聆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思考,搭建展示平台,检测学生的学习,使其掌握品鉴思维。

三、关注学生的薄弱点

当然,教师不能全盘放手,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学习必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薄弱点,找到最近发展区,及时点拨,推动学生的成长。

一是还原文字的美感。学生用品鉴思维汇报批注,很容易陷入理性思维的境地。学习品鉴的思维,培养品鉴的意识,还要培养对文字的美好情感,体会文字独有的审美意境。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带领学生体会文字的表达效果,感受文字的力量、情味与美感。

“把花当成人,按照顺序开放,给人感觉在排队,特别守规矩。”(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走近文字,“是啊,你们村上有哪些花排队开放?”)

“抓住数量、颜色,写出竹子的茂密。”(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走近文字,“坐在这片浓浓的绿荫下,你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将竹笋当成人,会探出头来,让人觉得特别淘气可爱。”(运用情境表演的方法走近文字,“你们就是小竹笋,准备好了哟!我到竹林里走一走,这儿探出一根,那儿探出一根,前面探出好几根……”)

二是突破品鉴的盲区。学生在练能的过程中,呈现的是原有水平,必然存在品鉴盲区,即发现不了语言亮点。他们凭着以往的经验,喜欢关注修辞手法、动作描写、色彩描写等。薛法根老师主张三不教:“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必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针对学生品鉴的盲区,教师可选取适宜研读的语言,丰富其语用经验,更新其语言系统。文中有三个品鉴盲区——

“朴素”与“华丽”明明是一对反义词,怎么可以同時存在呢?(“朴素”是指生长的随意;“华丽”是指开花的美丽。二者所指方向不同,因此并不矛盾,作者通过运用反义词,表达对花双重的赞美。)

“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明明写鸭子,怎么想起写妇女捣衣呢?(因为鸭子习以为常,并不害怕捣衣妇女。作者通过写妇女捣衣的情景,衬托鸭子的自由惬意。)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高地阔地吃”很新鲜,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吃法?(一是指吃饭的空间很大,二是指天南海北地聊天,三是指吃饭时心情敞亮。新鲜的搭配,体现了乡村吃饭的独特之处。)

教师为学生把脉,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为他们搭建一方练能的平台;学生无法自己学会的,伸出手助他们一臂之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意境,突破语言的盲区,培养品鉴思维。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瓜藤品鉴空白处
顺藤摸瓜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地瓜藤的“翻身仗”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地瓜藤的“翻身仗”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