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美术教材的校本化改造
2022-02-13曹玉萍
曹玉萍
国标美术教材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课程资源。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笔者对学校使用的国标湘版美术教材进行了校本化改造,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践行“用教材教”。
一、适度添加
“添加”指补充教学材料,包括教学素材的添加、内容的拓展及功能的延伸。添加教学素材是教师常用的做法,教师不仅自己搜集资料添加教学素材,也让学生在课外书或网络上查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以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
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黑白世界》用6个版面呈现了版画和黑白画的学习内容。其中,第1、2、3、4版以名作欣赏导入,介绍版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法及制作方法;第5、6版介绍黑白画的表现方法,给出“评价要点”及“相关链接”。该单元教材内容偏重于造型与表现两个方面,综合了欣赏与评述的学习,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黑白木刻,学会黑白造型的处理方法,能表现黑白画中不同的造型意趣与情感倾向。
学校拥有智能教学一体机和电子画室,以数字化辅助教学。学生均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进行美术表现。高清的图文识读、高效的美术创作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根据校情和学情,笔者将《黑白世界》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度添加:把学校的数字资源、学生创作的电脑黑白画作品和纸媒黑白画作品融入教材中(如下图)。
左侧图片是《黑白世界》原教材第3版;中间图片是添加电脑绘画的校本化教材第3版,保留原教材版画《盼》,右边添加了以电脑绘画表现黑白画的操作方法和具体步骤,下面呈现电脑黑白画的处理效果图和学生的电脑黑白画作品;右侧图片是纸媒黑白画的校本化教材第4版,这一版添加了学生创作纸媒黑白画的步骤,呈现了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成品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同时,笔者将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以文字形式添加到教材的“评价要点”中,让以往对单一作品效果的评价变成注重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
添加了校本素材的教材,不仅更贴近学情与校情,富有人文气息,而且呈现的内容也更实用、全面,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
二、合理删减
“删减”包括教学内容的删减和活动任务的删减。国标教材是面向全国学生发行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但很难顾及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地域特点。同时,教材修编的滞后性,使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很难与时俱进。基于此,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在尊重原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活动任务进行了合理删减,即删掉略显陈旧、过时的图片,替换成学生熟悉的、与时代审美相符的图片,并保留经典图片。如七年级下册《灯饰设计与制作》第2版,“灯饰的样式十分丰富,从风格上可分为‘简约型’‘浪漫型’……”,但呈现的灯饰是2013年以前的产品,样式单一、色彩灰暗。本课意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落后于时代的设计作品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和理念。于是,笔者删除了很难体现灯饰“简约”“浪漫”效果的教材图片,换成具有简约大气的造型和朦胧的光影效果的现代灯饰图片,彰显出简约、浪漫的艺术气息。
删减后的校本化教材既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有效替换
学校所在地宜昌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构建了世界电都的伟业,三峡的旖旎风光让游人流连忘返,历史悠久的宜昌滨江公园、天然塔,巍峨雄壮的镇江阁等,无不彰显“绿色宜昌”的魅力。这些美丽的风景成为实施国标教材校本化改造的宝贵资源。
七年级下册《画家乡的风景》以呈现北方风景为主,如第2版呈现的是霍贝玛的《村道》和朝戈的《母亲湖》,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名画展示风景画中的透视规律。透视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学生单纯看这些作品并不能直观地感知透视效果。笔者用学校附近的夷陵长江大桥图片和教学楼走廊图片替换了《村道》和《母亲湖》。教学楼等高的墙群、走廊由窄变宽的路面、阳台等距离的柱子均清晰地展示出平行透视的变化特点。利用这样的素材教学,能使学生用艺术审美的眼光重新觀察身边熟悉的场景,使他们学会发现美;夷陵长江大桥等高的桥墩和桥柱比《母亲湖》中远近的白云更能准确地表达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经过替换后的图片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兴趣倍增,让教材成为学材。
四、科学整合
“整合”通常是针对学情和校情,对教材中某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重新编排。这样做能使学科知识更具连贯性。
七年级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质感,学习物体质感的表现方法并运用于造型表现。教材用3.5个版面引导学生欣赏画家笔下的质感,用1个版面讲述用线条表现质感。学校拥有先进的中国数字美术教育平台和超高清美术作品图片库。笔者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将教材第1、2、3、4版中不同质感的物体及其表现方法进行了整合。例如,笔者首先精选超写实主义画家冷军的作品《肖像小姜》作为范作(如下图)。
左边呈现的是完整作品,作品旁边是放大5倍的局部图。超清画质将人物服饰纤维的细节展现得一清二楚,质感清晰凸现,使学生既能真实感受画家笔下的人和物的质感,又能观察到画家作画的细腻痕迹,有效达成了解质感、会表现质感的学习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观察物体的质感,笔者在教材中呈现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笔袋(图略),放大其局部,结合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表现物体质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直观、快捷地掌握绘画表现方法。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教材多以图片为主,整合后的教材图片识别度高,教学目标性强,能帮助学生快速突破学习难点。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