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美术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2022-02-13王珂
王珂
有研究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旨在检测高水平的、复杂的思维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实施这样的评价,首先要面临的是评价的设计问题。那么,在校本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设计表现性评价,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
一、聚焦核心概念,明确评价目标
表现性评价针对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在美术教学中,这些目标是处于知识结构高位的概念和思想,即学科大观念。它能集中反映学科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共识性、统领性等共性特征。因此,表现性评价目标的设定应基于美术学科大观念。
校本美术课程《家乡的艺术》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要认识阳新布贴的媒材和形式,了解其图像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笔者提炼出该课所蕴含的学科大观念,即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以此学科大观念为统领,笔者在分析《家乡的艺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将其转化成具体的课堂评价目标,为接下来设计表现性任务和开发评分规则奠定基础。具体来讲,评价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目标是,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情境,通过了解阳新布贴的造型、色彩、寓意等艺术特征,欣赏阳新布贴的艺术美,并能感受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目标是,学生能查阅和搜集美术资料,以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欣赏阳新布贴的艺术美,采用讨论、比较的欣赏方法,领略不同布贴作品的艺术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目标是,学生能结合生活情境,评述自己喜欢的阳新布贴作品,传递思想与情感,提升文化自信。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进行驱动教学
在确定评价目标后,设计者需要根据目标开发相应的学习任务,以驱动教学,检测学生是否达到评价目标的要求。表现性评价中的学习任务强调情境的真实性,要求我们将学科知识与能力直接与解决复杂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相联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至生活中并加以运用的程度。因此,笔者在创设任务情境时,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互动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提纲挈领地指出思考和探究的方向。
如《家乡的艺术》的学习任务:通过本课的学习,请你推荐一件阳新布贴作品参加非遗展览,并撰写推荐报告。该表现性任务通过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完成对学生核心知识的考查,并引导学生理解“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学科大观念。
实施环节,笔者利用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赏析完成学习任务。该任务单包含描述、分析、解释、评价4项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赏析阳新布贴的颜色、图案、造型特点、制作材料及形式美感,举例说明其图案寓意及情感表现,最终提炼、总结阳新布贴的艺术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对比欣赏阳新布贴(见第8页图1)与延川布贴(见第8页图2)的艺术特征,强化学生对上述学科大观念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在造型上,两者都采用了夸张、简略的手法,但阳新布贴的图案粗犷、古朴,采用了概括的手法,细节处简化处理,而延川布贴的图案刻画得更加精细;在色彩上,阳新布贴的底布多是黑色或深蓝色,使用的色彩少、饱和度高,这些色彩在深色底布的衬托下更为突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延川布贴的色彩更加丰富,表现得更为细腻。笔者小结:阳新布贴和延川布贴都是民间传统的布贴艺术,其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且都来源于农村,使得两者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两者也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着眼探究过程,设计评价量规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要考察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实践效果,促进学生真正地投入学习中。笔者着眼于学生探究的过程,依据所要评价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规,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经历的探究和认知过程包括:观察、收集、对比、讨论、反思和结果表述等。相应地,该课的过程性评价量规中包含了图像识读能力、研讨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评价维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依据评价量规改进探究方法,完善探究过程。如第二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了自评,同时根据其他小组分享的探究过程进行了互评。学生互评时反思道:“第五小组的探究过程更完善,因为他们的分工更合理,组长为每名同学分配了具体任务,有的负责找颜色、有的负责看造型、有的负责思考寓意。这样的合作模式更有效率。另外,他们的推荐信中有很多美术专业名词,如色彩丰富、造型夸张等。”
四、公开展示成果,运用多元评价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为了学习的评价”评价范式,得到评价结果并不是评价的终点,重要的是学生在得到反馈后,能完善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成果。在收集到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后,解释和运用这些信息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关键。
实践中,学生围绕“假如你是一名非遗推荐人,你将推荐哪件阳新布贴参加非遗展览”这一驱动性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形成一封“非遗推荐信”。笔者设计了这一公开成果的评价量规(如下表)。
该评价量规作为本课的终结性评价量规,基于本课的核心知识、探究过程、成果呈现来设计评价维度,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水平的表现标准开展自评与互评,促进学生反思并改进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实现评价的激励與改进功能。
成果展示环节,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学生从造型、色彩、工艺上陈述阳新布贴的艺术美,第一小组的学生还根据其他小组的回答,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如推荐理由略显简单、没能将其寓意升华到母爱的伟大、不能更好地打动人等。
(作者单位: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此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美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1JB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