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的基础、前提和核心
2022-02-13张晓敏
张晓敏
隐性分层教学是一种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同一班级的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层次相近的学习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创造进步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个班集体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自然也有差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兼顾所有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呢?分层教学是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
分层教学有显性分层教学和隐性分层教学两种形式。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指向隐性分层教学。笔者认为,隐性分层是基础,分层备课是前提,分层引导是核心,分层辅导是关键,分层评价是重点,促进所有学生在各自现有语文能力上的发展是目的。本文仅从“隐性分层、分层备课和分层引导”三个角度谈谈分层教学的策略和实践。
一、隐性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基础
与显性分层即班级分层不同,通过隐性分层的学生层级只有任课教师自己知道,这就在客观上避免了对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分层必须建立在对学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具体有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动力等。
基于此,笔者对学生上课听讲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检测情况、表达交际情况、课外阅读情况等进行了综合考量,把全班51名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成绩较差,语文综合素质较低;B层学生语文基础稍好,语文成绩居于中等水平,语文综合素质一般;C层学生语文基础很好,语文成绩在全班居前15名,语文综合素质较高。弄清了学情,分出了隐性的层级,笔者在编排语文学习小组时就有了依据:把A、B、C三层学生混合搭配成7个语文学习小组,在一个小组内,C层学生可起到带头作用,B层学生是小组主体,既可影响A层学生,又有C层学生作榜样,A层学生既有C层学生的榜样引领,又有可以学习甚至超越的对象,即B层学生。
这样的隐性分层建立在学生不知情的基础上,各层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哪个层次,也就避免了C层学生滋生骄傲情绪,B层学生沾沾自喜,A层学生自惭形秽,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学的公平。
隐性分层虽然能促进各层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但也不宜分层太多。笔者认为,学生分层以三层为最佳,特殊情况下,最多分为四层。
二、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
明确了学生层次只是语文分层教学的第一步,要做好分层教学,分层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受传统大班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一般是以全班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为基础的,备课针对性不强。在分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备课也要体现层次性。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备课时,笔者根据学生层次,把教学目标设计为五个:①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④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⑤由此及彼地联想,拓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在这五个教学目标中,A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有①②③,B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有①②③④,C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是①②③④⑤。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实际,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三个:①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②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③拓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三个学习重点分别对应A、B、C三个层次的学生。
在教学《桂花雨》前,笔者结合文本内容和学情,针对A、B、C三个层次学生的认知实际,在备课时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自学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②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③咀嚼“浸”“雨”“摇落”等词语,体会其妙处;④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體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⑤掌握点睛之笔的运用和借物抒情的写法。A层学生只需完成目标①②③;B层学生要完成目标①②③④;C层学生则要完成目标①②③④⑤。与A、B、C三层学生对应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概括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写作中运用借物抒情写法。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这也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挖掘文本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分层引导是分层教学的核心
分层教学的要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达成其所处层次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针对性、引导有层次性、训练有目的性,以此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
以《落花生》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分层教学设计和各层次学生实际,对相对简单的问题,指名A层学生作答,如“居然、爱慕、体面”等词语的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父亲对“我们”的希望是什么等;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主要让B层学生回答,如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几件事、写花生的目的是什么等;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先让B层学生回答,再让C层学生完善,如拓展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等。
在理解文本时,笔者先引导A层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如果A层学生理解不到位,再引导B层学生补充,如果B层学生也不能准确理解,再引导C层学生进一步完善。这样的分层引导既自然有序,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桂花雨》中“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时,笔者先引导A层学生品味“浸”字,几名A层学生互相补充,明确“浸”在文中指桂花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笔者再次引导A层学生分析“全村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作者为什么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个问题难度较大,A层学生答非所问。于是,笔者引导B层学生分析,经过小组讨论,B层学生基本能答出“一家有花百家香,暗示村民们淳朴互助的品格”。笔者趁机抛出最能表现中心的问题“桂花只在秋天开放,作者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个问题难度更大,即使笔者暗示要借助母亲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理解,A、B两层的学生回答得仍不尽如人意,笔者便引导C层学生综合分析。经过笔者的引导,C层学生最终理解:“家乡的村民常年保持着淳朴互助的品格,这种品格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品格,才让母亲念念不忘家乡的桂花,与其说母亲怀念的是桂花香,不如说母亲怀念的是家乡人淳朴互助的品格。”
(作者单位:枣阳市南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