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让化学教学“真•实”起来

2022-02-13罗华荣吴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教师

罗华荣 吴锋

2021年12月9日,记者来到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采访该校化学教师、第三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罗华荣,当问及他所倡导的“真·实化学”教学观时,罗老师做出如下解读:

“所谓‘真·实化学’即教学求真、育人务实。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真’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求唯物真理,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变化由内外因共同作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变、事物是互相联系的等;掌握化学规律,如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盖斯定律、勒夏特列原理、结构决定性质等。‘实’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证实和证伪,预测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可能性,借助实验检验化学定律,最终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运用唯物真理和化学规律。”

教学必须回归学科本源,否则,课堂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02年,罗华荣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北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在当时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大背景下,一家沿海大型国有化工公司向罗华荣伸出了橄榄枝,并给出了高薪和优厚待遇的承诺,但从小就有教师情结的罗华荣再三权衡,毅然放弃了更有“钱”途的沿海公司,应聘到孝感高级中学,担任化学教师。浓郁的教育情怀,让他在三尺讲台上无怨无悔地站了二十年,也正是这二十年的辛勤付出和刻苦研究,让他在孝感高级中学脱颖而出。谈到这二十年来的成长,罗华荣如数家珍。

虽然大学毕业成绩十分“抢眼”,但真正走上三尺讲台,罗华荣才发现大学所学与课堂教学并不完全吻合:在大学学习期间,只要自己足够勤奋和努力,学好化学并不是什么难事;而走上讲台,要把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仅靠教师的勤奋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半个学期过去了,他所任教班级的化学成绩在全校评比中不上不下,名次非常尴尬。怎么办?罗华荣是一个不服输且善于自我批评的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他将半个学期以来的教案和化学课堂教学过程重新梳理了一遍,反复比对,试图找出症结所在,但是很遗憾,他并没有从中发现课堂教学出了什么问题。再回顾半学期以来的各种听评课活动,他越发纠结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与其他化学教师也没有大的出入啊!学生的成绩怎么就上不来呢?学生的化学素养怎么就难以提高呢?既然不能从教学实践中找出问题,那就从化学教学理论上去寻找症结吧。

罗华荣沉下心来,进一步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化学教师请教,并重新打开大学时的化学教育理论书籍,经过反复研读,结合本校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网络上化學名师的教学视频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他终于悟出了一点“门道”:化学教学的本质是探究自然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分析物质的化学反应规律,初步掌握唯物辩证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强行给学生灌输化学理论、化学方程式等,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兴趣被遏制,探究、预测和推理等科学精神被扼杀,学生的成绩怎么能提高呢?更谈不上化学素养的提升了。有了这样的认识,罗华荣兴奋起来——化学教学必须回归本源,脱离了这个本源,课堂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很高,学生也很难学好化学。就这样,探究唯物真理、物质反应规律的求“真”化学教学观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找到了症结所在,罗华荣开始从化学教学的本源出发进行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深入研究了高中全学段的化学教材,梳理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计算与实验等主要内容,并按照求“真”化学教学观对教材中的唯物思想和物质反应规律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归纳和概括,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平衡和守恒、普遍性与特殊性、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焓变与熵变、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掌握知识固然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重要

在掌握了这些“真”理和规律后,罗华荣的教学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再加上新颖灵活的教学艺术,他的课堂越来越受学生欢迎,不仅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化学成绩,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时,罗华荣引导学生感悟氧化和还原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两个方面,该变化的本质是电子的得与失,表征是化合价的升与降,既有氧化剂又有还原剂,既有氧化产物又有还原产物,既然有氧化反应发生,必定有还原反应发生,二者既相互依从又相互对立,这就给学生渗透了物质的对立统一思想。同样,他在讲解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电化学中的正负极和阴阳极等知识时,也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平衡规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物质运动的常态。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规律,在教学“化学平衡中的正、逆反应”时,罗华荣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引入教学;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正、逆反应的学习,并列举学生已经掌握的水解与中和、沉淀与溶解等知识证明了正、逆反应的平衡性质;然后,他特意改变了正、逆反应的条件,学生立即发现,条件一旦改变,反应就会失衡。罗华荣让学生结合所学,自行归纳正、逆反应规律。因为课堂教学生动、具体,学生稍作思考,即得出结论:所谓的平衡指一个体系的各部分处于均等或大致均等的状态,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一切平衡都是特定运动下的动态平衡。

在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探索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罗华荣发现很多传统的化学教学法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化学教学了。记者采访中,罗华荣无意中透露出一些让记者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学生大量记忆化学方程式,死记硬背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其意义并不是很大。面对记者的疑惑,罗华荣这样解释:“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化学必须注重能力培养,所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化学实际问题要基于不同的条件和情境,条件和情境改变,实际的化学反应可能会随之改变;元素周期表中有118种元素,按照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分为7个周期和16个族,要掌握周期表特点与周期律本质,只要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和‘位构性’的关系,利用‘相似性’‘递变性’推理预测即可,死记硬背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为证明这一观点,罗华荣举了铵盐受热分解的例子:所有的铵盐受热均易分解,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一般会让学生记住非氧化性酸的铵盐分解的方程式,其他的铵盐受热分解方程式可以依此类推,如氯化铵分解、碳酸氢氨分解、碳酸氨分解的方程式,如果逐一记忆,既限制了学生的推理思维,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罗华荣的求“真”教学越来越纯熟,学生的化学成绩也直线上升,他本人也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先后被评为学校“十佳青年教师”和“最受学生欢迎教师”,2007年,他当选为化学备课组长,不久又被提拔为年级副主任。在荣誉面前,罗华荣非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坚定了他深研化学、探索化学教学的信心。

“怎么教”体现的是教学艺术,“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师责任

求“真”教学观的实践让罗华荣所带班级学生的化学成绩提升很快,但罗华荣也发现,这种教学观指导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强调了“怎么教”,忽视了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即“为什么教”。难道化学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或者说为了功利性的考试吗?“化学改变世界、化学创造未来。”从现实的角度看,化学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重要基础,换一种说法,就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化学。中学化学教学应该与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通过证实指导生产、生活,借助证伪纠正生产、生活中的错误,利用实验检验化学“真”理,最终达到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的目的。

仅有理论认知是不够的,必须将理论认知有机渗透于化学教学中。罗华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践行求“真”教学的同时,罗华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举例时,他特意列举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课堂提问也主要选取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讲解“一氧化碳有毒”这一知识点时,罗华荣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回忆“家中的燃气是什么味?”大部分学生说“是一种刺激的臭鸡蛋味”。羅华荣反问“家用燃气主要是天然气(甲烷)和煤气(一氧化碳),而这两种气体根本没有味道,那么燃气的怪味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生查阅资料后明确:燃气里的臭鸡蛋味其实是人为添加的化学物质——乙硫醇,而乙硫醇是2000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收录的最臭的可燃物质,具体地说,空气中若含五百亿分之一的乙硫醇,其臭味就能被人们嗅到,乙硫醇因而被称为“加臭剂”。借助这样的生活实例,学生对“加臭剂”的作用有了直观认知:“加臭剂”应满足对人体无毒害的要求,不能影响燃气本身的作用,且人们对其气味十分敏感,否则,即使燃气泄漏,人们也感知不到,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外,罗华荣还经常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课堂所学。2019年,一些销售人员在各个居民小区,利用“水质电解仪”对自来水和他们自带的过滤水做“科学对比实验”,小区群众发现自来水中有墨绿色、红褐色絮状物,而销售人员借助设备处理后的过滤水则无此物质,他们趁机推销他们的纯水机。罗华荣借此事件引导学生利用电解池知识,破解了这个骗局:销售人员使用的电解仪阳极为铁棒,电解水后,阳极铁溶于水中,产生二价铁离子,继而形成灰绿色沉淀物氢氧化亚铁,最终变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等。而纯净水几乎不导电,不发生电解,所以没有絮状物。

生活中,人们往往有一些错误的化学认知,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化学添加剂,被消费者视为“洪水猛兽”“过街老鼠”,人们闻之色变。事实果真如此吗?罗华荣没有空洞说教,而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些物质的作用,证伪了人们的认知:通过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含有人体所需的必要成分,对人类是否有害,是人的原因,与添加剂无关。正如罗华荣所说:“抛开剂量谈毒性,离开被添加的对象谈害处,都是对化学物质的亵渎。”

对于这种教学观,罗华荣这样概括:“把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证实和证伪,预测物质变化的可能性,借助实验检验化学定律,最终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运用唯物真理、化学规律,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就是我所倡导的育人务‘实’教学。”

在“真·实化学”教学观的引领下,罗华荣收获颇丰:他先后被评为孝感市骨干教师、孝感市优秀教师、孝感市教坛名师;2012年,他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化学教师”;2021年,他被评为湖北省“荆楚好老师”,同年11月,在襄阳市举办的第三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评选中,他的“真·实化学”教学观及其执教的《氮的氢化物》打动了全体评委,他因此被评为“教研名师(金奖)”。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化学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