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析

2022-02-12

山西青年 2022年24期
关键词:育人互联网+教育

李 盟 杨 楠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应届毕业生群体日益庞大,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高校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及能力,进而缓解就业难题。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高校要深度融合“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提升整体育人质量。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育人理念认识滞后

“互联网+”在优化生产要素、重构商业模式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也越发重视。但部分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尚未在育人全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思维,不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1]。

(二)教育教学相对保守

“互联网+”对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教师缺乏较高的专业水平,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只占较小的比例。加之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对传统经验较为依赖,沿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并未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满足学生的互动需求,且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践机会[2]。同时,很多教师主要依靠传统考试、作业等评估教育教学成效,而创业实践因素却遭到忽视。此外,部分高校尚未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无法融合教学与实践环节,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及效果。

(三)实践平台不够完善

相较于专业学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明显,要求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与实践基地,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一方面,很多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简单叠加线上与线下,仅仅依托静态网页、微博微信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及成果进行展示,或单单建设低端的创业场地,导致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得不到全面满足;另一方面,为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高校要利用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空间等组织类型多样的实训、比赛等活动,由于缺乏充足的场地和经费,导致各类活动难以深入开展。此外,高校为缓解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需积极利用社会层面的创业实践平台,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以便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由于不同主体具有差异化的定位,难以充分共建共享创业实践平台。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加强三个协同

为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需对校企协同、校政协同及校社协同进行强化,全面整合社会资源。第一,校企协同。“互联网+”打破了高校与社会的壁垒,高校要充分调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情况,统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培养符合产业、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牢牢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联合专业团体对人才培养标准、方案等共同制定。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组织企业工程师等企业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创业教育内容转化企业先进技术与培训课程。同时,向学生布置符合企业需要的真实项目,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客素养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第二,校政协同。高校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将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起来。要对各类市场主体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构建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各级政府的创新创业项目。这样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又可以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3]。第三,校社协同。高校能够在人才、智力等方面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高校要深入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积极建设与共享创新创业平台,邀请社会专家以导师的身份向大学生传授经验,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社会专家能够将社会实践平台利用起来,互补高校内部实践平台,有效衔接学校创新成果与转化落地,共建共享创新创业成果,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高校要联合社会对融入“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业平台进行共同建设,统筹利用各类社会力量,引入一系列新型模式,如众筹、众创、众扶等,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步伐。

(二)坚持四全育人

第一,全员育人。只有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才能够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因此,高校要完善建设部门联动机制,引导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进来,将更高层次的平台、空间等提供给学生,促使创新创业工作格局得到完善形成。第二,全程育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全过程中,高校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扶,引导大学生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应用于商机识别、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各个创意想法。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高校要从资源、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促使创业孵化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得到提升[4]。第三,全域育人。一方面,高校要向所在的区、市、省拓展创新创业资源,促使创业服务的示范化与均等化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要与社会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成果等共建共享,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密切关注与支持。第四,全面育人。高校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现状,全面完善各类制度机制,如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深入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与基地学习,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到根本性提升。

(三)推进五化支撑

第一,系统化。高校要系统性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避免因规划不够科学而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在具体实践中,要统筹考虑国家政策要求、学科专业优势以及“互联网+”形势,系统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计划和方案,稳步推进与落实。第二,多元化。一方面,高校要明确划分职责范围,顶层设计、经费投入等由学校负责,育人过程的日常管理由学院负责;另一方面,要对校内各部门各学院的资源平台进行整合,将创新创业实践综合平台建设起来;同时,与企业、行业等加强合作,联合孵化创业项目,改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效果。第三,信息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方式途径等广泛宣传,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融合学习视频、先进典型、创新资讯等功能的项目交流平台进行搭建,大学生借助于终端设备即可快速获取相关信息[5]。第四,项目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要以项目形式来开展,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团队组建、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促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得到培养。第五,专业化。导师队伍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高校要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导师队伍。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可聘请社会中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以便给予大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

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思维重塑课程体系,整合教育内容。第一,紧密融合理论与实践。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高校既要向学生传授常规知识,又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真实模拟创业全流程,在帮助学生对企业运转流程了解的基础上,深入认知创业风险收益与投资要素。第二,紧密融合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高校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专业教育,而是要将两者紧密融合起来,发挥专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专业设置情况,组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比赛,设置相应的学分,以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第三,坚持分类、分阶段教育原则。高校在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规律,阶段性划分教育目标和重点任务,并依据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对通识教育、模拟实训、实践创业等内容进行科学安排[6]。

(二)建设双创平台

通过双创平台的建设,为学生的实践实训、创业实践等提供良好的支持。高校在建设双创平台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坚持分类建设的原则。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创业训练项目,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帮助学生深入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要将创新创业赛事的驱动作用发挥出来,分类指导学生的实战、实训以及实践过程,深入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帮助,促使优秀创业项目逐渐孕育出来。如果学生已经实施创业活动,则要将众创空间、创业实践基地等利用起来,由创业导师跟踪服务。同时,要利用互联网平台组织创业论坛、项目路演等活动,与社会投资资源相对接,逐步发展壮大创业项目[7]。

(三)整合内外资源

只有投入充足的资源,才能高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校要积极整合内外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支持。一方面,高校要与地方企业、地方政府等加强合作,建设协同育人机制。同时打破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限制,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将行业企业、优秀校友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创业校友的信息交流库、项目交流库等进行建设,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校友的人力、财力、社会影响力等资源,有助于提升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将互联网的便捷性优势利用起来,对网上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进行开拓,依据“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便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完善保障机制

第一,经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需求大量的经费支撑,高校一方面要设立专项经费,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校友、企业等进行捐赠,大力拓展资金来源。第二,竞赛。高校要与其他院校联合起来,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创业竞赛活动,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样既可充分发挥竞赛的驱动作用,又可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现具备潜力的创业项目[8]。第三,导师。导师队伍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及效果。因此,高校要积极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在加强内部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引入风险投资人、成功企业家、市场营销资深从业者等兼职导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开展。第四,创业实践基地。高校要适当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联合其他社会主体加快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将创业场地、办公设施等免费提供给大学生,用以支持创业项目的实施。针对新生企业,也可从公司注册、税务处理等方面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难题,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能力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形势,创新教育理念、技术与手段,重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育人互联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