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模块化护理在院前急救血栓栓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12张莉郑治锦程金方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栓塞模块化血栓

张莉,郑治锦,程金方

(许昌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河南 许昌 461000)

血栓栓塞包括血栓形成与栓塞,属于临床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可发生于人体血液循环中任何部位[1]。血栓栓塞主要为血液凝结成块于原位置脱落后堵塞其他部位导致。血栓栓塞的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同,如患者脑部出现血栓时常引发躯体瘫痪[2]。由于血栓栓塞发病情况各有不同,外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进展缺乏认识,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中采取的处理措施会影响后续抢救效率[3]。因此,提高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对后续抢救的意义重大。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可将复杂系统性护理事项有条理地分解为针对性强的护理事项,显著提升护理质量与精准性[4-5]。目前,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在血栓栓塞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应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97例经院前急救的血栓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在院前急救血栓栓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许昌市中心医院实施院前急救的97例血栓栓塞患者。按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本研究经许昌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39~68(53.69±11.54)岁;脑栓塞29例,肺栓塞19例。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38~68(51.32±12.63)岁;脑栓塞31例,肺栓塞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栓塞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根据2018年《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6]拟定本研究疾病诊断标准:(1)存在疼痛、下肢水肿、肤色改变,根据栓塞类型不同可出现肢体障碍、休克等;(2)实验室检查血液中D-二聚体超过0.2 mg·L-1,出现成倍增长;(3)血栓调节素水平升高;(4)血管造影探查机体动脉、静脉出现血栓;(5)CT、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机体存在低密度血栓物质;(6)电阻抗体积检测显示电阻抗体积描绘图出现异常曲线。

1.3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血栓栓塞;②患者经急救电话送往医院,于入院前行院前急救;③年龄38~70岁;④临床资料无缺损。(2)排除标准:①入院确诊血栓栓塞后,患者选择转院治疗;②患者已于院前急救小组到达前死亡;③近3个月内接受开胸手术或开颅手术;④患有精神类疾病且于参与治疗时发病;⑤患者或其家属不听从医嘱、不配合检查。

1.4 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行传统血栓栓塞院前急救护理操作:接听急救电话,到达现场实施急救,联系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将患者转至院内进行救治。

1.4.2观察组 除行基础院前急救干预外,实施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基础管理模块。组建精准模块化护理小组,任命护士长为责任组长。针对血栓栓塞各项影响后续抢救治疗的因素运用精准护理理论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好日常院前急救血栓栓塞患者培训工作,保证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护士可根据患者血栓栓塞发病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模块化管理针对血栓栓塞患者院前急救物品,根据不同患者病发情况准备齐全,对接触性物品做好定时消毒更换工作。(2)接诊模块。密切关注紧急呼叫情况,接入紧急呼叫时精准、快速定位患者病情,迅速集结急救小组。小组成员于接诊后5 min内赶往现场。途中与患者或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运用精准护理理念了解患者的核心症状,如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头晕、下肢水肿、肢体障碍等。根据情况针对性给予患者急救指导,提醒在场人员切勿移动患者。(3)转运护理模块。转运时,根据患者体型选择合适的担架,保证固定状态。整个过程采用水平式转运,防止颠簸,实现快速平稳入车。转运入车后,保证患者处于头高足低的状态,注意保护其头部。(4)基础护理模块。到达现场后快速评估环境施展救援。连入仪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观察瞳孔状态、光反射灵敏度。采取吸氧、维稳血压等基本措施。运用精准护理理论协助神志状态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体位。神志清醒者行半坐位,避免患者个人行为引发血压升高。神志不清处于昏迷状态者取平卧头部侧偏,保障呼吸道畅通。(5)心理护理模块。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可能患有血栓栓塞,解释发病原因以及临床治愈情况,增强其康复信念。院前急救时,患者及家属多存在严重焦虑情况,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情绪缓解工作,讲解疾病知识,引导其配合治疗。(6)交接模块。医护人员于回院途中及时与医院报备,保证院内绿色通道通畅。与接诊科室医生联系,将患者病情、监测体征以及院前急救处理措施告知医生,形成院前、院内协同抢救链。针对病情严重者,提前通知院内准备所需设备及药品,保证患者入院后可快速接受救治。

1.5 观察指标(1)抢救成功率:指患者在院前急救后,体征恢复平稳,可顺利进入院内进一步诊疗。(2)院前急救效率:根据院前急救小组到达现场时间、病情评估时间、院前急救至院内时间评定院前急救效率,所用时间越短,急救效率越高。(3)满意度评分:自拟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表,设立3个满意度调查项目,分别为专业急救知识、反应能力、医护配合度,按照每项最高得分为100分、总分最高为300分的标准判定,分数高则满意度高。

2 结果

2.1 抢救成功率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7.95%(48/49)]较对照组[84.36%(40/48)]高(χ2=4.547,P=0.033)。

2.2 院前急救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到达现场时间、病情评估时间、院前急救至院内时间较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院前急救效率比较

2.3 院前急救工作满意度评分观察组专业急救知识、反应能力、医护配合度的得分以及满意度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院前急救工作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血栓栓塞属于栓塞类疾病中最常见的情况,发生率可占栓塞疾病的99%[7]。栓塞部位、栓子体积的差异决定了危害程度的不同。血栓栓塞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可出现于头部、肺部、心脏以及四肢[8]。血栓栓塞患者的血液循环速度放缓,局部供血减少,体表肌肤温度降低[9]。作为外科急症,若血栓栓塞无法得到及时且妥善的处理,后果异常严重。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急重症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血栓栓塞患者而言意义重大。院前急救流程主要可分为四大步骤,接听急救电话、赶往急救现场、进行现场救治、实施患者转运至院内[10-11]。血栓栓塞患者病程进展极快且病况复杂,病死率与致残率高居不下。院前急救可在第一时间内对血栓栓塞患者的症状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提高患者整体救治有效率[12]。但目前院前急救难度较大且救治环境较为恶劣,救治限制多,对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要求较高,同时临床传统院前急救模式流程完整度低,耗时较长,工作分区不明显,想要真正发挥院前急救在血栓栓塞患者救治中优势的局限性较大[13]。

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可显著提升院前急救质量[14]。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主要倡导将患者病情进展以及体征变化情况相结合,给予患者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支持。对患者及时进行精确的护理干预,以迅速、有效、精准地提高患者救治效率与抢救成功率。精准护理理论包含精准管理,从优化护理流程出发,落到实处,发挥护理工作优势之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精准护理理念逐步融入到各类护理实践中[15]。本研究以上述环境为基础,探讨在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对常规复杂无序的院前急救流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对患者身体、心理均进行护理干预,在满足患者临床救治需求的同时,提升院前急救质量。

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将整个院前急救流程进行系统性分解,以区块模式进行操作管理,更有针对性与目标性。对血栓栓塞患者而言,栓塞部位不同其产生症状、严重程度也均不相同。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对血栓栓塞患者的体征进行区分,针对性采取不同干预措施。本研究中,实施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且整个院前抢救效率也得到提升。从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情况来看,行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后,患者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在院前急救血栓栓塞患者过程中应用精准护理理论引导下的模块化护理模式,可充分提高院前救治效率与抢救成功率以及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满意度,对临床血栓栓塞患者院前急救工作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栓塞模块化血栓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模块化住宅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