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与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
——基于NVivo12.0的编码分析

2022-02-11李超玲黄梅红

当代教育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炎培陶行知劳动

李超玲 黄梅红

一、引 言

劳动教育思想是在特定的地域、时期所形成的劳动教育观。纵观古今中外,劳动教育思想贯穿于时代发展的每一过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借鉴价值。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体现劳动教育思想的诗词歌赋,如战国时期墨子“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清代汪辉祖“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等等。近代也涌现出一大批以黄炎培为代表的爱国人士积极探索与劳动相关的救国救民良策。从2018年起,国家层面多次印发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职业院校履行起新的劳动教育使命,开展劳动教育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行、职业观念、劳动精神为宗旨,积极践行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先驱者,他主张实用主义,提出“劳动神圣”“敬业乐群”劳动观,倡导职业教育和实干教育,先后创办过上海县广明小学、中华职业学校等,其种种教育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赴美留学期间师从杜威、孟禄、斯特雷耶等人,回国后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先后创办安徽公学、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等10余所教育机构,他提出“知行合一”,主张平民教育、生活教育。两位教育家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同处一个时代背景下形成起来的,但受教育、阶级的影响所映射出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他们的劳动教育思想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落脚点也略有不同。通过比较黄、陶劳动教育思想的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传统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文本选择

在众多相关著作中,本文主要选取中国教育名著丛书的《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和《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作为统计样本。这两本书是我国近代教育的缩影,探究我国近代的劳动教育现状,离不开黄炎培和陶行知这两位教育家的劳动教育思想,而后人整理而成的这两本论著选则是体现他们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文本。

(二)研究方法

NVivo12.0是一款能够有效分析多种不同数据(大量文字稿、声音、录像带等)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采用了以研究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研究方法。在使用时,首先对这两本著选的文本内容预处理,删除与所要研究内容无关项,如封面、版权页、编写说明等,置换成TXT文本导入软件后,再对出现与劳动相关的语句按一定的逻辑进行编码分析,设3个核心编码、10个次节点编码,得出121个参考点(见表1)。

表1 黄炎培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编码、节点编码和参考点数表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劳动教育目标

根据研究内容分析并提炼,可将黄炎培和陶行知的劳动教育的目标分为五个维度: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学会互相合作、体认劳动价值和树立健康人格。

1.学习劳动知识

学习劳动知识共被编码9次,从表2中看出,共词“知识”“读书”出现频率均大于0.1,由此说明他们认为学习劳动知识是必要的。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劳动知识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了解和反映。黄炎培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先给劳动者授予知能,以期能够增进他们生产能力的目的;陶行知对学生在文化知识掌握方面尤为看重,他曾在“育才初级十六常能”中提到文化、知识是为社会为人民增进福祉的,号召人们知道多少知识就传播多少知识。他倡导的“会做小先生”就是主动将自己的技能和技艺去教会别人,彼此共同进步,能够帮助国民提升文化素质。

2.掌握劳动技能

掌握劳动技能共计被编码11次,从表2中看出,“方法”(这里等同于技能)、“科学”出现频率大于0.1,他们一致认为掌握劳动技能是每一位学生所必须要学会的。对于技能的学习,首先必须要了解这项技能的知识点才能学会它,劳动技能是促成劳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黄炎培倡导知识与技能并重,“专门传授工艺方面的浅显要点之知识与技能,使老百姓能凭借自身劳动过上想要的生活”。[1]9他主张学生一边实习实践,掌握劳动方法和技能技巧,一边学习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安排在实践的基础上更能提高学习效率。陶行知指出:“实实在在的做事,必须是在用力做上用心。”他的劳动思想核心即“劳力上劳心”,始终坚持学生要去做、去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探索获得新知。

3.学会互相合作

学会互相合作共计被编码6次,从表2中看出,共词“生活”“工作”出现频率大于0.1,表明二者提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学会相互合作。黄炎培建议师生一起外出旅行,过程中共同经历欢乐与困难,这些经历能够感召和唤起他们爱母校、尊敬师长、爱戴群体等各种道德观念。面对现行训导制度未能生效的问题,黄炎培建议学校放权让学生自己管自己,培养他们合作互助的习惯。陶行知强调“师生一起劳动,明确分工,做事收效极高”,他提倡日常生活中师生应互帮互助,运用集体的力量改造校园环境,美化校园,进而陶冶情操。他倡导的民主教育尤为看重合作精神,自己做事也让别人做事,合作共同长进。

4.体认劳动价值

体认劳动价值共计被编码9次,从表2中看出,共词“劳动”“劳心”“劳力”出现频率均大于0.1,表明他们二者特别强调让学生身体力行,切身感受其中劳动的价值。黄炎培在《与李石曾君谈职业教育》中回复办学近况:起初很是担心学生本人及他们的家长不赞成学校开设做铁工、木工等劳动苦活,实际上学生不但感觉不到劳苦,还沉浸其中,感到快乐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技能。黄炎培看不惯社会轻视底层劳动者,劳苦工作不被认可,办职业教育就是要学技能,要吃苦的,能够培养他们的耐劳苦精神。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写道:“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2]278这体现了他自立而不孤高的劳动价值观,自主又互助,靠双手和大脑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表2 劳动教育目标的共词统计(节选)

5.树立健康人格

树立健康人格被编码10次,其重要性仅次于掌握劳动技能。从表2中看出,共词“社会”“服务”出现频率均大于0.1,表明他们二者鼓励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双重改造,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人格。黄炎培的“唯有经历过风吹雨打、困难险阻,才晓得其中的滋味,是养成吃苦耐劳的唯一途径”。[1]1“在不同学龄段,要求凡是实践活动一律去做劳动,让学生在这其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1]390,无不在强调劳动之于健康人格树立的重要性。好的劳动品格靠日常积累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陶行知在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上指出“在‘事’上学做人”,引导学生在做事上能判断是非,行事为人有原则。他认为教导学生做事的同时应当培养出他们相应的品格。

两位教育家都主张劳动教育能让人获得谋生技能,且能够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但是二者思想的侧重点不同。黄炎培的劳动教育目标在于每一个人经过职业教育使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让无事做者有事做,有事者乐于体验其中之趣”,从而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文明。陶行知多次提到脑力和体力并行是劳动教育的目的,增强自身的独立谋生能力,以此来获知事物的真理以及能够身体力行体验劳动者的辛苦。“手和脑动起来,二者相辅相成”既是其生活教育的具体目标,也是其劳动教育的目的。黄、陶二者认为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师生教学相长,相授劳动技能支撑日后谋生,通过劳动培育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黄炎培推崇职业教育,崇尚尊重劳动、“劳工神圣”、“敬业乐群”、倡导职业面前人人平等;陶行知主张全面教育,重视实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教学做”以“做”为核心、“在劳力上劳心”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二)劳动教育内容

1.生产劳动教育

黄炎培在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时遇到学生人数扩招,在校舍建筑不够、没有运动场的情况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建设学校,征地、砌墙、铺瓦桩桩件件不需要校役参与。师生把学校当成家,自家人为自家做事理所应当,这既能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本领,又能增进师生“主人翁”的责任感。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制定师生自建茅草屋规章,让学生参与果园果树种植、生产、售卖,以此补贴生活,还让学生自行修理校具校舍,掌握木工、泥水工的技能等。

2.日常劳动教育

黄炎培在《学生自治号》中提到中华职业学校与学生签订的誓约书:“入校学生均需轮值担任校内一切打扫、清洁、接待等事,同时还要兼顾半日工作。”[1]240在考察皖南师范学校时:“除特殊情况外,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洁均要轮值担任;细化分工负责校园内植物的栽培、灌溉等事。”他提倡人人参与劳动,于细微工作处养成良好品格。陶行知曾提出“育才二十三常能”,到厨房当助手、聚餐活动中学习如何烧饭菜;不管男女年满十二周岁以上者要求学会清洗缝补衣物、晒晾东西等;在生产活动中学习种园;在美术、手工课学习布置会场等等。学生反复从事这些劳动,逐渐养成相应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2]567。

3.服务性劳动教育

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三十周年纪念》上提到,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们是后援工作的分担者。尤其是一·二八,他们的人向民间征集捐助物品,还设立救济失学同学会,前后救济同学近两百人,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学生们用行动上表达爱国爱民。陶行知教导学生从自我服务和家庭服务做起,由服务家庭逐步转向服务社会,积极推行“小先生”,学生将自己所学得的知识教给他人,以此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3]。在校学习时就要在服务上学习服务,绝非是毕业后才服务。

从表3可知,他们二者都倡导劳动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反对空谈教育。黄炎培提倡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多体现在生产劳动教育,到工厂实地实践,从做中学,也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他主张实用主义,教育必须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只有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才能解决其到社会后的生存问题,否则就是误国误民。而陶行知的劳动教育内容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他主张生活教育即劳动教育,也就是说生活怎么样教育也就怎么样,活到老学到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表3 劳动教育内容的相关节点及参考点举例(节选)

(三)劳动教育途径

1.学校教育(课程)

黄炎培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强调做学合一。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注重时间规划,日常劳动中“常日以外,必定时为大扫除”,生产劳动实践“每周实习四次,每次二时至三时”;另一方面,注重各学科结合培育,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如机器制造的学生必须每天花半天时间到机械工场实习,畜牧业的学生每星期既要校内实地测量操作演练多次,又要到校外建筑工地驻点实习实践[4]。陶行知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由学生躬亲从事全校的一切操作事务,并将其列为正课”,生活中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可能被列入课程范畴,学校还有制度规定实施监督。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即现实的生活,上午时间读书,下午做农事、制简单仪器等,晚上做笔记及写日记,同时兼顾起教研与劳动[5]。

2.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黄炎培提到学校办起了工厂,先是花钱请日本技师来指导,大家学会后自己制造,也就用不到日本技师了。由此看出他很是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募资筹办工厂,一面给学生锻炼生产技能,一面将做出来的成品售卖,这样学生既能体验劳动,又能尝到劳动的喜悦。陶行知创立工学团,团结各方力量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工学团,开展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有工艺制造、园林种植、田园作物、养蜂、养角等等,并请工人、农民为师来指导生产。他主张对人民进行六大训练,其中有一条即“普遍进行生产训练”。他曾对师生提出过“寸土运动”,鼓励大家从事农业生产,克服生活困难。

从表4可知,他们二者的劳动教育途径较为相似,一是在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掌握社会所需的各项劳动技能;二是在生产实践场所实施劳动,同时进行劳动教育。黄炎培主张在做中学,工学结合,尤其看重职业技能的学习。他在中华职业学校设有一项规定:“到工作单位实习一年以上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条件之一。在校学习期间修满学分,只能拿到修业证书。”[6]这说明黄炎培在劳动教育方面既重视在校的知识技能学习,又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陶行知更多地在强调生活教育,要求学生日常生活劳动都要会。他的劳动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师生一起造食堂、图书馆,集体耕种荒地,工学团联结起工场、学校和社会,劳动教育处处可现。

表4 劳动教育途径的相关节点及参考节点举例(节选)

四、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定位劳动教育目标

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提出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途径[7]。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部署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总导向,从专业特色、职业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这五大方面明晰了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过去,黄炎培将人人动手劳作创造“最高尚和最光明”的社会作为劳动目标,陶行知提倡把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土壤”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他们二者的劳动最终目标都指向幸福美好生活,想要获得理想生活,就得靠双手劳动去创造。如今,我国的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输送人才,而学生的家庭背景多出自农村。若这部分学生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家乡发展,既能解决当前就业难题,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搞好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对于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意义重大。

结合当下产业升级发展迅猛,一线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工作环境艰苦和充满奉献精神等岗位特点,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正确定位劳动教育目标,要敢于尝试让学生从事体力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素质和习惯,尤其是要反对和防止学生养成歧视和厌恶体力劳动的不良思想和观念。努力做到:一在认知层面,让学生深知劳动的意义,充分意识到劳动没有“白领”“蓝领”高低等级之分,平凡的岗位也能出彩,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中获得乐趣;二在情感层面,学生通过自身劳动和学习劳动模范人物事迹,受到感化,并产生尊重、敬重之心,使崇尚劳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在行为层面,重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实践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以支撑自身的不断发展提升[8]。

(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黄炎培和陶行知进行教育实践时,我国正处于危机四伏、救亡图存之际,他们都在尝试教育救国,“兴办工厂”和“乡村学校”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实践中,推广各自的劳动教育思想。在我国转换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产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巨变,因此劳动教育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模仿照搬。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是必然诉求,应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劳动实践,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和创新力,促进劳动教育多元发展。

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学校顶层设计要将劳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明确劳动教育内容可按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分类,在日常劳动教育上,要积极开展“五让五进”活动,让知识文化进教室、让健康文化进生活、让职业文化进教材、让企业文化进专业、让创业文化进课堂,实现隐性、显性教育齐上阵;在生产劳动教育上,加强校内服务性勤工助学岗位的建设,完善学生到实际岗位实习实践制度,实现政策合法合规;在服务性劳动教育上,组织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劳动价值有处释放[9]。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劳动技术、技能技艺外,应从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着眼,开展具有现代性、创新性和科技赋能的劳动实践活动,打造集学、训、研、赛、科普一体化的虚拟仿真环境,真实还原工作场景,减少学生就业试错成本,让学生掌握谋生存技能的同时养成谋幸福的品质,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能吃苦、肯奋斗、讲奉献的“匠人”劳动精神。

(三)拓宽劳动教育途径

劳动教育的职责需多方共同参与一起分担,这也就拓宽了劳动教育的途径。黄炎培和陶行知所倡导的劳动教育,依托学校课程、工厂办学、深入农村生活等多种形式,而并非只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培养满足生产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教育职责所在,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育,一方面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和实际岗位(职业)环境建设,这就需要多元主体共同育人。

一要深化产教、校企的合作。劳动就是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中心要旨和行为体现,学生在与企业职工们摸爬滚打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工人师傅身上的正能量,培育自身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宝贵品质。二要加强“HSS”多方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学校方面要做好与学生生活、所学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结合实际灵活开设生活技能类(如家政、烹饪)、美工类(手工、园艺)、民族工艺传承类等相关课程,形式上要设置一些问题导向的课程,激发学生间沟通交流和讨论争鸣,兼顾发挥第二课堂的劳动育人作用,不可在形式上“秀”劳动;有组织有选择地将校外劳动项目引进学校劳动教育中,在实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活动以及城乡学生联谊交流活动;密切家校联系,搞好学生自我服务,布置家庭作业。三要建设劳动教育资源库,在这里能体现学生“主人翁”精神,并形成劳动体验圈分享个人感悟[10]。劳动教育途径再多,都不及学生个体的行动力,学校应智慧引导学生提高其劳动自觉性,通过多渠道的劳动锻炼使学生习惯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并为毕业后能顺利适应艰苦的基层一线工作做准备。

猜你喜欢

黄炎培陶行知劳动
再读黄炎培周期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热爱劳动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