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理念与策略
——以《乡土中国》为例

2022-02-11张硕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乡土

文 张硕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全面实施的号召,各级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同时强调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为贯彻上述文件精神,上海市制定了各项政策保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完善的“五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育人,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强调了新教材的立德树人功能,尤其在“整本书阅读”单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该任务群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进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社科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作为高中阶段第一次“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作业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作业设计是为了落实和巩固语文课堂的教学任务,并通过作业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结合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理念和《乡土中国》著作特点,针对其进行作业设计,真正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理念

借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并结合《乡土中国》著作内容和特点,笔者提出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的知识、能力、素养三层级理念,把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作为作业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实施原则。知识目标作为基础层,能力目标作为发展层,素养目标作为提高层,层层联系,逐层递进,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一)知识:基础性作业目标

《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课程标准》中的“读懂”,是对学术著作的知识性把握,主要通过识记的方式来掌握著作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主要观点、全书框架等内容。通过作业的方式来考查学生是否读懂,需要引入基础性作业设计的目标和理念。基础性作业,顾名思义,强调作业的“基础性”,以帮助学生掌握、巩固所学知识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和迁移运用,考查学生的浅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基础性作业设计的难度较低,一般涵盖单一知识点、概念性理解、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迁移运用等类型,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作业内容,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基础性作业的设计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还要注重作业设计的简明和多元,提高作业设计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考查效果。《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勾画圈点”“梳理纲目”“把握观点和价值取向”等内容,从方法论层面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基础性作业设计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目标,还应该包括基础方法、基础能力等考查目标,丰富基础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基础性作业设计为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更需要循序渐进进行阅读和理解。本单元目标的制定包括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把握文本的知识体系。从基础性作业设计角度来说,对《乡土中国》作者、核心概念、篇章内容和全书体系的基础性理解应该作为考查的重点。如题目:

《乡土中国》“家族”一章开头,作者解释了“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表明已有词汇里没有确当指称的概念

B.生疏的概念可以更清楚地被读者认知

C.把内在结构不同的几类概念进行区分

D.帮助读者对社会结构获得切实的了解

答案:B。

学生通过阅读原文“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即可确定答案。再如题目“解释‘差序格局’概念内涵”。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一章,即可较容易梳理出答案:差序格局是指乡土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关系圈。最里面一层是家庭,然后是亲戚、朋友、社会,这些圈子也随个人势力的变化而变化,大小不定。

(二)能力:发展性作业目标

发展性评价制度来源于英国,最早用于教师评价体系,后来逐渐发展到评价学生学业,而作业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反馈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情况。《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提出:“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方面的内涵,发展性作业目标在能力层面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语言表达就不再是简单的识记和复述著作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可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梳理、提炼、概括、改写相关内容,在理解著作主要观点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著作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在逻辑思维方面,学生能够根据著作内容和写作特点归纳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的逻辑关系,制作全书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把单一的知识点记忆变成谱系化的知识架构。发展性作业是基础性作业的2.0升级版,“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作业,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1],因此,学生在完成发展性作业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语言与思维的运用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在发展性作业设计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评价,体现整本书阅读的循序渐进。有学者认为:“依据一个学习目标设计一个学习作业的‘加法式思维’,无疑将导致不堪重负的作业负担出现,因此,功能目标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富有智慧地设计作业,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一个作业的完成达成多个环环相扣的学习目标,追求作业经历的附加值,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2]

一般来说,学术著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与文学作品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强调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作业设计目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考查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整体性理解,包括全书的书写结构、逻辑关系、知识体系等。这本社会学专著由14篇看似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章汇集而成,大体的关系是:“乡土本色”为总论;“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主要论述乡土社会中文字的使用;“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主要论述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家族”“男女有别”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感情;“礼治秩序”“无讼”等四章主要阐述了当地社会制度问题;“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等三章主要论述社会变迁如何产生。当然这样的划分也不是固定唯一的。

(三)素养:提高性作业目标

《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个方面的内涵,提高性作业的设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侧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响应“双新”改革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提高性作业设计在考查知识要素、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著作的深层理解,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识记、理解、分析、评价等方式解读著作,进行表达,这也是深度学习的一种呈现方式。这是一种高品质的作业设计理念,“高品质作业追求的是高品性、高品位、高品格,是价值、效果和魅力相统一的作业追求”[3]。由此可见,提高性作业的综合难度是最大的,学生在完成时会有一定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收获也是最多的,因为提高性作业设计关注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说:“作业活动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与契机,作业目标的设计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以外,更应该关注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调节,这样才能充分结合作业活动的特点,实现学生综合性的发展。”[4]

《乡土中国》教学的单元目标中要求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理解文本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乡土中国》虽然写于20世纪,但是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观察和理解是非常深入且具有跨时代性的,经历时代变迁后仍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具学术生命力。这个学习任务可以要求学生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入手,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报告,意在引导学生将从《乡土中国》学到的概念、知识、分析方法等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中,并丰富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提高性作业内容更加多元、丰富、开放,有时不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答案,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表达,如题目“读完《乡土中国》,学校辩论社拟举办一场辩论赛,论题为‘从前慢的生活方式是否应在现代社会保留’。请结合《乡土中国》相关内容,任选正方或反方,为其一辩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陈述。”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以知识和逻辑为基础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策略

“双新”改革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在难度上比初中阶段有所提高,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高中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既能反映中国社会现状,又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在作业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根据《乡土中国》的著作特点,从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全书体系、论述方法、语言特色、现实意义、历史局限等多个维度展开作业设计,具体如下。

(一)聚焦概念与逻辑思维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诸多看法,尤其在概念的提出方面,有些是具有独创性的,“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5]。书中的诸多概念是对社会现状的总结和提炼,更是作者逻辑思维的呈现方式,能够客观呈现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入考察和正确理解,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理性认识和学术提炼。根据《乡土中国》章节内容,可梳理书中的主要概念(见表1)。

表1 《乡土中国》章节体系及主要概念

(续表)

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考查学生对《乡土中国》相关概念的理解,如下面这两道作业题:

1.请结合《乡土中国·无为政治》相关阐述,填写下表内容。

概念内涵举例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横暴权力

2.请结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相关内容,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法治的意思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

B.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传统的因素。( )

C.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相同的。( )

D.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

E.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

F.道德从表面看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

不难看出,上述两道作业题都是围绕《乡土中国》核心概念设计的,其中第一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书中概念的理解,通过比较相近概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通过阅读、整理、概括、比较、分析等方式给出概念的解释,同时又在举例的考查中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是学生概念迁移能力的体现。第二道题是传统的判断题,学生只需要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便可得出答案,主要考查学生对书中观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两道作业题的完成难度都比较小,作业呈现形式也相对简单明晰,如果想进一步增加难度的话,可以围绕书中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考查全书知识体系和逻辑表达问题,具体可以设计思维导图绘制、知识点逻辑分析等作业内容。

(二)围绕情境构建作业任务

“情境”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甚至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也强调了“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考查。郑桂华教授指出:“学习任务是把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情境化’,即在一项学习任务中,情境不仅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还是学习任务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6]作业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任务之一,可以有效反馈知识巩固情况和学习素养,以情境化的方式进行作业设计,是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现实情境中深度体验语文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7]。《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对高一学生来说,采用情境化的方式进行作业设计,可以有效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减少学生与著作的距离感、年代感。当然,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应该以《乡土中国》内容为根据和标准,要符合著作的观点表达和概念阐述,通过科学合理的迁移、创设,在作业中有机融合情境与知识点,最好能够以贴近生活、服务当下为原则创设作业情境,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有代入感,作业体验也会更好。如下面这道情境作业:

上海市八贝高中计划今年暑期组织团员前往费孝通曾经调研过的广西大瑶山地区开展学生调研活动,当地“带货女王”汪云贵得知后,随即向同学们发出了进入她直播间参观的邀请,并在邀请函中告知了同学们直播活动是以推销当地的野生红茶为主题。请你结合文化名人费孝通与广西瑶山的渊源,为茶叶直播活动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宣传语,帮助提高带货的文化色彩。

学生答案1:大瑶山,这座广西中部的最高峰,孕育了我们瑶族人,在山巅的缭绕云雾中,藏匿着一抹明亮的翠绿,那便是野生红茶树。当你漫步在古老的大瑶山中,呼吸的空气是新鲜的,看到的景色是开阔明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野生茶在此长久生息,受尽日月之精华。抿一口瑶山红茶,茶香馥郁,沁人心脾,将人带进清新宁静的大瑶山,感受山间的恬淡闲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多次登上大瑶山,他在此潜心研究瑶族社会,而他的发妻却在此因意外遇难,瑶山红茶陪伴着他度过了这段悲伤时光,助他编成《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此后,他始终心系瑶山,多次回访。瑶山野生红,瑶人情意浓。

学生答案2: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它位于广西大瑶山,这里四季如春,物产丰美,一方水土孕育别具特色的瑶族文化。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四赴这里考察,做了详尽而宝贵的调查,更是留下一段可泣的爱情挽歌。在这片文化背景深厚的土地上,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加上充沛的降水生养了当地特产,而红茶更是一绝。茶树吸收了黄壤的精华和雨水的浸润,由瑶族当地人亲手摘采,经大瑶山的独特炒茶工序,产出的是别具风味的大瑶山红茶。品瑶山香茗,或可品味费先生当年所体验到的瑶族风情民俗。欢迎大家来感受体验!

从题干和答案可以看出,此题作业设计体现了“情境”和“开放”的特点。结合当下热门的推销方式——直播,要求学生扣住“茶叶直播”“费孝通与瑶山”“文化色彩”来完成作业。另外,“宣传语”文字应具备打动顾客的力量,使顾客产生想要“一喝究竟”的念头,同时,要能让费孝通先生和瑶山的故事韵味在顾客的心中回荡。学生不仅要了解费孝通和瑶山的相关历史,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使这段宣传语起到打动人心的作用。本道情境作业题可以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可以促使学生查阅费孝通的相关事迹,提高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情境作业的难度可大可小,情境类别也十分丰富,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设计者可根据考查需求和学生学情等因素进行作业内容的设计,以求达到良好的考查效果。

(三)体现学科融合教育理念

“双新”实施以来,新教材使用和新课程建设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思路,育人方式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学科间的融合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建筑学、遗传学等学科知识,内容兼综古今、中外、文理,有利于构成比较宽广的学习场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学者指出:“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本质上是立足语文学科、联结其他学科开展的一种整合性学习。它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进一步拓展语文课程的实施空间。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视角来看,跨学科学习在建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以及培养学生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8]越来越多的学科作业设计中体现了跨学科特点,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跨学科不等于学科平均主义,不是将不同学科混入作业设计中就体现了学科融合,而是应该坚持语文本位思想,用跨学科的思维考查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著作,严格来说并非文学作品,书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学科内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后记”中写道:“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门社会科学。”[9]从作业设计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能从阅读《乡土中国》中收获到什么。打通学科壁垒考查阅读效果,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如下面这道作业:

《史记》中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而根据古代室内宴席的座位礼仪,坐西向东为最尊位,坐北向南为次位,坐南向北为再次位,坐东向西为最卑位。请结合《鸿门宴》课文和《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关内容,解读“鸿门宴”中的主客座次安排。

答案示例:《鸿门宴》中,叔父项伯坐了最尊之位,与项羽同列,因为从血缘角度,叔父是项羽最为亲近之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联结依靠的是血缘、婚姻等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根据亲属关系确定的,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范增,项羽称之为“亚父”,尽管并无生物学的血缘关系,但这一特殊的称谓,实则在社会伦理上将范、项二人血缘相关联,表明了项羽对范增的尊重,故项羽将他安排在仅次于最尊座的次座上。项羽将刘邦视为臣下,臣位坐南面北,所以将他安排在再次座,对他是一种轻视的态度,而将他的谋士安排在最卑座。

本题结合了文学与社会学知识来考查学生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座次问题属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制内容,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作业设计从社会学视角解读《鸿门宴》中这一情节,需要学生结合主客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的情节发展、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答,很好地体现了学科融合的作业特点,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新的阅读思考。

(四)指向实践素养的综合性作业设计

“双新”改革强调知识的效能转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恰恰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借助语言文字展现思维逻辑能力。《乡土中国》属于社会学专著,与社会的联系本身就非常密切,其中很多观点和概念都是来源于作者的社会调查和生活实践。因此,设计作业时可以从实践的角度入手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下面这道作业:

上海八贝中学的同学在大瑶山进行实地研学考察之后,对费孝通先生着力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原因和目的感到好奇。小明同学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乡村建设运动的盛行之时,费孝通先生的这一举动或与此有关。他们决定以“《乡土中国》的成书背后”为话题,查阅相关资料,对此进行调查研究。请你参与此话题,写一篇调查报告。要求:规范调查报告的形式,如标题、摘要、目录、背景、目标、步骤、方法、内容分析、结论、建议、参考资料等。

此题的作业呈现形式为调查报告,是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学生根据实地勘察到的信息和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技术的能力,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专题研究意识,根据事实说话,学会论证说理。学生分析梳理所得材料,通过提炼概括、综合表达,培养知人论世、理性思考、实践操作等能力。从作业设计内容可以看出,指向实践素养的作业类型往往都是综合性作业,完成难度一般都较大,但与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此类的实践作业还有访谈、演讲、辩论赛、出黑板报、图配文等,考查形式丰富多彩。这些指向实践素养的作业设计让书本知识“活”了起来,学生通过完成这类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双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体现了梯度意识,从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提高性作业三个维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彼此目标明确,又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据《乡土中国》的著作特征,在设计具体作业时可以聚焦概念和主要观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创设具体情境,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考查;可以设计跨学科作业,体现学科融合育人理念;还可以设计指向综合性作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业设计的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整本书阅读的作业设计理念和策略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整本书乡土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