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11王萍张娟周洁吴国霞
王萍,张娟,周洁,吴国霞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2100
呼吸内科是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它治疗的主要疾病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肺癌和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可以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与其他科室相比,呼吸内科的工作难度更大[1-2]。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在获得特定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性教育,是医学生角色走向临床医生角色的重要桥梁[3-4]。“情景”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并扮演诸如患者或者家属等可能的角色,处理各种临床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求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鉴于此,为结合教育改革,为临床教育提供更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本研究将2019年5月—2022年4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呼吸内科临床实习生84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情境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呼吸内科临床实习生84名,基于先后入院实习的顺序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名。参照组中男28名,女14名;年龄21~25岁,平均(22.09±1.07)岁。观察组中男30名,女12名;年龄21~25岁,平均(22.09±1.07)岁。两组实习生在年龄、性别方面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呼吸内科实习;实习生对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参与,签署入组协议书。
排除标准:资料缺失者;中途转科实习生;未能全程参与实习者;依从性较差者;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参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对实习生进行带教,具体操作方法为:实习生入科后,由带教老师进行全面的入科介绍,由带教老师对呼吸内科工作流程、科室相关规范、临床基础操作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计划对实习生进行相关训练。带教老师带领实习生参与临床工作,如病史询问、查体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相关内容,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对接诊病例进行分析、诊断以及参与治疗方案的商讨,由带教老师从患者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患者病情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得学生对临床工作拥有系统的认知。
观察组应用情境教学法对实习生进行带教,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组建学习小组。带教老师根据实习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3名,共计6组,每个小组在3名实习生中选出1名模拟担任主治医生角色,其余2名模拟担任住院医生角色,每组实习生模拟角色2周交换1次,一个周期为6周。②情境教学过程。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经验进行呼吸疾病教学设计,并将教学设计整理成规范的课件,提前1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鼓励学生基于教学课件自主进行相关文献的查询,使学生在临床实习前拥有充分的准备;之后,带教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典型病例的选择,在带教老师的观摩下,对小组学习内容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由模拟主治医生的实习生带领模拟住院医生的学生进行主治实战查房,查房内容包括医患交流、病史的叙述、病情的询问、检查指标的分析、实操查体、讨论诊治、处理医嘱以及病历的书写等内容;小组模拟过程中全程需带教老师陪同并参与,之后由带教老师对整个模拟查房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点评与指导,适当对学生讨论内容与方向进行引导,之后对课程教学重点内容与疑难点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疾病诊疗的新进展进行讲述与宣教。
1.4 观察指标
对比并分析两组实习生入科与出科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临床操作技能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的情况;同时对比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入科考试成绩、出科考试成绩根据教学大纲中涉及呼吸内科的常见知识点与常规操作进行考察,其中础知识考试成绩为0~100分,其中合格为80分及以上。
①临床操作技能应用医院自制的临床技能评价表对实习生进行评估,涉及问诊、查体、诊断、病情了解程度、书写病历、胸腔穿刺操作、吸痰操作、动静脉采血操作以及心肺复苏操作进行逐条评价,共计9项。
②综合学习能力利用医院自制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表进行评估,内容涉及无菌观念、健康宣教、综合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每个项目分数为1~9分,其中<5分为不达标,5~9分为达标,由带教老师在实际考核中根据实习生的具体表现和相关评分标准予以打分。
③医院利用教学方法应用满意程度问卷对学生是否满意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根据分数划分为3个层级,分别为非常满意(>85分)、满意(60~85分)以及不满意(<60分),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计算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入科、出科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与临床技能评分比较
两组实习生在教学前,其各项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观察组实习生的分数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实习生入科及出科的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与临床技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实习生入科及出科的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与临床技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入科 出科临床技能评分入科 出科参照组(n=42)观察组(n=42)t值P值69.19±5.65 69.03±5.81 0.129 0.897 82.57±4.31 91.92±4.54 6.651<0.001 68.51±2.30 69.39±2.56 1.657 0.101 81.82±3.43 91.33±3.65 12.304<0.001
2.2 两组实习生综合学习能力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在综合学习能力合格率方面的数据与参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习生综合学习能力合格率对比[n(%)]
2.3 两组实习生教学效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实习生教学满意度为97.61%,高于参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实习生教学效果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呼吸内科患者多,病种复杂,临床教育实用性高,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时,可以引导新生获得相关的临床知识[5]。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尽可能模拟接近实际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6],由于医学的逐步发展,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已不能满足医学生的临床学习要求,以自学为基础的学习与以情境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教育,情境教学法于1930—1960年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提出并发展形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7-9]。目前,临床教育的形式正在发生许多变化和演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床边教学,由于教育条件和设备低下而普遍存在,各级医院都可以实行,其教学方式仍以“填鸭式”为主,医学生刚从学校毕业时,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在面对病人时都比较差[10-11];且作为临床教育诊断和治疗活动的“参观者”,他们主要是倾听、观察和缺乏直接接触。传统教学中的床边教学,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活动的机会不利于知识整合,也不利于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12-13]。呼吸内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医学专业人士本身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难以理解的情况,其复杂的内容也使得学习过程非常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减少了学习过程的兴趣。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门关系到人类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科学[14-15]。因此,学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是未来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16]。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程中引入或创造特定的实际场景,这将有助于学生体验这个场景并理解材料的内容;情境教育法应用于临床教育,将实习融入具体情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理解,进而发现和思考问题,解决临床工作难题,使其变得积极主动,可以培养实习生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基础与临床技能。情景模拟教育在呼吸内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需要学生共同开发科普教育模块,积极准备案例情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师生互动。同时,临床工作人员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这是传统教学形式难以实现的,将情境教学法引入临床教学,是临床教学改革的创新和突破,因而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实习生更好地学习的兴趣,提高记忆力、思维能力、临床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实践型”临床人才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选择情境教学法对实习生进行带教,能够有效将临床案例结合到实际教学中,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助于优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