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与歌剧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2022-02-11

戏剧之家 2022年35期
关键词:昆曲歌剧艺术

金 莹

(四川音乐学院 声乐歌剧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昆曲最早发源于14 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经过六百余年的成长,昆曲拥有完整的创立、研制、编剧、传唱过程。2006 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生存境遇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郑雷研究员在《近二十年政策影响下昆曲的传承发展状况》一文中梳理政策对于昆曲传承的积极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安葵以《回眸昆曲的一百年、七十年、二十年》一文研究昆曲一百年的发展史;李礼在《试论昆曲艺术与中国现代声乐表演的发展》一文中阐述昆曲与现代声乐的有机结合方式;四川音乐学院的罗天全教授的研究论文《他促进昆曲艺术走向世界》探究王光祈先生向国际社会介绍昆曲的思维方式。以上论文对本文均有启发,本文旨在研究2001 年至今昆曲的变革与创新,探寻将昆曲与歌剧结合从而使二者共同发展的实践可能性,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寻找可供借鉴的模式。

一、近20 年来昆曲的发展与变革

2005 年,《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出台,以保障与推动昆曲的复兴。在该方案实施后的近20 年中,大量艺术家进行创新实践,寻找昆曲新的表达方式,展示昆曲引领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高度与能力,也证明了文化遗产不断自我更新与创造的能力。

在这些尝试中,白先勇组织推出的《牡丹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白先勇版本的《牡丹亭》沿袭了经典版《牡丹亭》的故事范式与艺术规范,但在表演艺术、角色气质与舞台氛围上进行大胆创新,并在高校知识分子中大量推广,为《牡丹亭》寻找当代文化群体的认同感。这不但延续了古人编排《牡丹亭》时的高雅志趣,还使得昆曲艺术更加贴近当代人,让观众重新发现昆曲之美,欣赏昆曲之美。除此之外,罗周以传统昆剧为基础,创作了大量规范优雅的剧作,如《春江花月夜》《瞿秋白》《眷江城》等,这使得昆曲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与支持下,许多艺术家勇敢探寻昆曲的现代化,昆曲渐渐从历史中走出来,变成当代的璀璨文化明珠。在发展传统昆曲的同时,我国艺术家对于昆曲国际化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要想在未来从第一人称视角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昆曲故事,不但要延续传统,还要与国际审美结合,如昆曲与现代声乐表演的结合、昆曲与歌剧的结合,艺术形式的交融会给昆曲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歌剧的发展

西洋歌剧是世界艺术中一颗耀眼的钻石,其兼具歌唱与戏剧表演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歌剧文化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歌剧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中国民族歌剧虽然在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环境相对封闭,创作者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歌剧作品。如今有了一个开放的新环境,很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过于追求歌剧的外在,力求创作出新颖题材,本意是好的,但是却不自觉地拉远了歌剧与观众的距离,一些创作者似乎在创作中迷失了自我。

从歌剧的发展历史来看,凡是经典的作品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符合社会的真实发展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审美。以一些经典的歌剧为例,其故事本身就发生在人民群众生活中,人民也想知道用歌剧的形式来展现他们的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艺术效果。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他们愿意主动在歌剧版本中寻找一种新的审美认同,这也是当时这些经典歌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曾经表示,要想出成果,出能够叫响世界歌剧界的作品,就要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歌剧,意思就是,要有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创作手法、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情感表达和中国的音乐灵魂。特别是在文化市场化的今天,让中国歌剧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以不忘本为中心,不断开拓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歌剧结合的道路。

三、昆曲与歌剧结合的创新与探索

昆曲与西洋歌剧的美声是两种不同的唱法,观众所感受的声音美感也有很大的区别。科学家通过研究两种唱法的声音的频率表、分贝表、频谱表,认为两种唱法的声音在亮、暗、宽、窄、大、小、强、弱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西洋唱法的声音“图像”浓,厚,重,深,具有立体感,似流动的建筑;而昆曲唱法的声音“图像”为轻,细,浅,淡的色调,具有稀,浅,薄的特征。①如果把这两种演唱形式融合在一部作品中,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一)歌剧《惊园》简介

歌剧《惊园》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装置歌剧。《惊园》引用“牡丹亭”与“伊甸园”的故事,编织成新的当代神话。该剧讲述女子在梦中与理想情人激情邂逅后惊醒,穿过超现实的奇想花园,找寻一段遥不可及的完美爱情。舞台以巨型折纸、水墨、光影效果和多媒体装置,打造出富有东方禅思、诗意的墨色花园。音乐结合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声音,女子用中文演唱传统昆曲,四名男子用虚构语言演唱美声,扮演多重角色。

《惊园》的主创和演员介绍:

音乐作曲:黄若;导演与视觉设计:马文;歌词编剧:姬超,马文,黄若,钱熠;领衔主演:钱熠;元素由男高音、高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组成。男高音:李毅;男中音:JooWoo Kang;高男高音:John Holiday;男低音:李鳌。

《惊园》的舞台设计十分独特,导演马文对中国水墨艺术有独特的研究与偏爱。舞台以西方现代的歌剧形式为主,结合水墨意象的视觉冲击,把舞台上的植物和折纸染成了黑色,用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独特方式,结合杜丽娘的花园与伊甸园的共性,扩大了空间感。舞台用了大量水墨晕染的装置植物和舞台折纸等装饰艺术,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地展开,在歌剧结束时又回归虚无,展示了女子渴望爱情的梦幻。

(二)歌剧《惊园》跨界的思考

作曲家黄若大胆地运用了跨界的手法,邀请了昆曲表演艺术家钱熠来担任主角,而元素则由西洋歌剧中的男高音、高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组成。该剧跨越传统与现代,西方和东方,使不同声部的声音互相融合,观众有时不知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是昆曲还是歌剧。

这种跨界对于专业的昆曲表演艺术家钱熠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几百年来,昆曲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和韵味,在很多经典昆曲作品中,一个字,一个调,一个动作,都代表了一代代艺人的传承,都有刻意的设计,很难更改。但是,《惊园》与传统戏曲发生了巨大的碰撞。一位接受传统昆曲训练的艺术家,运用了昆曲的音色与唱腔,呈现的却是歌剧作品。《惊园》以昆曲旦角的唱腔为基础,与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相结合,昆曲与美声形成反差,交融重叠。剧中女主角用直白的唱腔取代了昆曲中一唱三叹的表演方式,配合男声和乐队的节奏。在乐队方面,作曲家将琵琶、笙、锣、曲笛等昆曲的伴奏乐器与西洋的交响乐相融合,琵琶的韵律映衬着女主角昆曲的唱腔,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多层次结合,助推了歌剧剧情的发展变化。

《惊园》的跨界,是创作实践中一种大胆的尝试,是一条新的路,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歌剧需要创新,昆曲需要推广与传播。探索昆曲的现代化更需要作曲家与表演艺术家们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模式,寻找新的方向。

(三)昆曲与歌剧结合的发展前景

歌剧《惊园》自2015 年首演之后便开始了国际巡演,先后受邀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澳门和台湾等地进行演出,观众好评如潮。《华尔街日报》文章说,“上百年的戏剧作品得到了新生”;美国《艺术新闻》杂志:《惊园》是一场“80 分钟,令人着迷的,跨界,跨文化的盛宴”,“视觉和音乐上引人入胜”,是“惊动人心的新颖原创”,是一个“奇迹”。《华尔街日报》评论文章认为,昆曲演员钱熠的表演让人“触电般惊艳”。《纽约古典音乐评论》:钱熠最吸引人的是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令人如痴如醉。②西方主流媒体对《惊园》的认可,也是对昆曲与歌剧结合创新模式的肯定。观众对钱熠的昆曲表演如痴如醉,可见西方观众喜爱昆曲,喜欢中国戏曲,对中国文化有着浓烈的兴趣。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可以用新的模式走向国际化。

文化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创新是文化的强大动力。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和国外的文化去碰撞、交流,在互相交融之中,用我们独特的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实践表明,只有贴近西方观众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才能拨动外国观众的心弦。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这是中国戏曲流传延续的难点。昆曲的变革与创新迫在眉睫。过去,没有人敢打破昆曲的传统演唱模式,也没有人会联想到昆曲能与歌剧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惊园》的成功是昆曲与歌剧结合的开端。昆曲与歌剧的结合,可以让世界了解昆曲,了解中国戏曲,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戏曲渴望走向世界舞台,世界也需要中国戏曲展示中国风采。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④现代音乐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完美,也为古老的昆曲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我们要守正创新,大胆变革,让昆曲在新时代保持青春活力。

注释:

①陈艳.中国昆曲与西洋歌剧的审美比较[J].大众文艺,2009,(21):155-156.

②马文艺术工作室.装置歌剧〈惊园〉到台湾演出啦![EB/OL].https://mp.weixin.qq.com/s/UbwfP wFXn3GHRrN4-Oevbw,2018-11-26.

③④司锦泉.用西方观众熟悉的形式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江苏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与思考[J].对外传播,2016,(06):67-69.

猜你喜欢

昆曲歌剧艺术
走进歌剧厅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