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审美与特色分析

2022-02-11杨继红

戏剧之家 2022年35期
关键词:舞剧敦煌中华民族

杨继红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979 年,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并上演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堪称我国民族舞剧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其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舞剧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该剧蕴含的深厚内涵、独特的美学思想以及民族性的舞剧题材,使得“敦煌艺术”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沉寂多年的中华民族古典舞的复苏。《丝路花雨》走出国门,冲向世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包容、接纳、天下大同的思想观念,彰显出中华民族熠熠生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研究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审美与特色,将对我国民族舞剧的现代化创作及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审美意蕴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形式美、内容美、立意美与音乐美的高度统一,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极佳的视听觉享受,还给人们带来社会、环境、时代的深刻启示,堪称我国民族舞剧历史上的里程碑,是我国舞剧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一)跨越艺术门类的形式之美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汇百艺之长为美学向度,该舞剧集中国古典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多种舞蹈艺术形式于一身,展现出极高的舞蹈艺术造诣,且舞剧表演形式千变万化、富有光彩。若说其中最具有创意的审美体现,便是对静态敦煌壁画的动态化演绎。舞剧编导们从2000 余尊彩塑、4 万余平方米的敦煌壁画中汲取灵感,以高度的艺术素养及审美追求判断其或腾空、或落地的舞姿,开创了“敦煌舞”这一独特的舞蹈语汇。例如,舞剧中英娘手抱琵琶,双臂反别在背后,时而轻捻慢拢,时而如骤雨般倾泻而下,再加上旋转、跳跃、蹲起等轻盈灵动舞姿的配合,使敦煌壁画内反弹琵琶的画面动态化、直观化与形象化,展现出独特的中国神韵;再如英娘使用的长度超过2.4米的长绸,被演员挥舞得柔中带刚,表现出飞天浮游的俊逸洒脱,但不失小女子的温柔淡雅,每一个婀娜的舞姿都动人心弦,每一种舞姿的变化都打动人心,如此饱满、奔放与优美的舞姿造就了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那跨越艺术门类的形式之美[1]。

(二)深蕴历史价值的立意之美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之所以在我国乃至世界艺术舞台上久演不衰,除了其形式之美再现与还原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与独特风韵之外,其深蕴历史价值的立意之美也是开创新高、成就经典的重要原因。此部民族舞剧以我国唐代的“开元盛世”为背景,以丝绸之路及敦煌壁画为艺术元素,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歌伎英娘父女二人对艺术的贡献,也表现出他们与波斯商人的生死之交,体现出我国自古以来包容、接纳的文化观,再现了唐朝极盛时百国来朝、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的盛况,也将舞剧的思想与精神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如此,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塑造的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形象感动了千千万万人,无论是神笔张、英娘,还是波斯商人伊努斯等,都是漫漫丝路上无数人命运与故事的缩影,这部舞剧为人们创造了虚实交织的审美空间,让人们回到唐朝、回到敦煌文化的鼎盛时期,以贯通古今的视野实现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诞生,并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舞剧语汇的创造,而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及在辉煌历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美学思想、价值观念、思想精神与民族气节,因而造就了此部舞剧深蕴历史价值的立意之美。

(三)富有时代气息的视觉之美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有着传统意蕴,也带着时代的气息。在舞剧开场阶段,缭绕的青烟以及朦胧的霞光营造出似真似幻、旷达高远的意境,背后为温和而庄严的佛像,前面则是身姿婀娜的飞天舞女,只见演员手捧丝竹乐器,在袅娜的青烟与缥缈的灯光之下顾盼生姿,将一幅敦煌画以舞姿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随后,灯光骤亮,音乐响起,五光十色充斥着舞台,衬托着六臂如意轮观音的剪影,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意境,也将人们的思绪带到唐朝的极盛时期,给人以穿越古今、身临其境般的艺术享受。在舞台样式上,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极富时代气息,现代艺术手法的应用以及舞台装备的融合,都使得舞台灯光、舞台调度、舞台设计达成高度统一与和谐的美感,使得整个舞台面貌、场景布局真实可信,再加上不同场景表演者服饰与灯光的交相辉映,场景变化下情节的发展与舞段的迁移,都将这场视觉盛宴推向高潮,也让该部舞剧体现出一种传统与创新交织的视觉之美[2]。

(四)隐含中西合璧的曲调之美

音乐是舞剧的灵魂所在,也是舞剧表演的基础艺术要素。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曲调特色鲜明,吸收了《春江花月夜》等中华民族古典音乐调式调性、节奏型与旋律进行方式,整部舞剧内的音乐仿佛一首大型叙事诗,不同音乐要素与人物形象交织融合,以音乐语汇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色,为配合各个舞蹈场面与舞剧的情节,全剧中还出现了相对完整、富有特色的音乐段落,如《霓裳羽衣舞》《飞天仙子》等。不仅如此,该部民族舞剧内的音乐还包含着交响乐、弦乐等,尤其是民族器乐的巧妙运用使得全剧韵味十足。如舞剧中英娘沦为歌伎时,以陕北唢呐为主奏乐器,以唢呐特有的音色体现出英娘命运的悲惨与凄凉,更添萧瑟气息,也为舞剧营造了一种悲伤的氛围,由此可见,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隐含着中西合璧的曲调之美。

二、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特色分析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首演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但其蕴含的思想与鲜明的特色依然具有时代意义。尤其是该部民族舞剧的民族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特色,使其葆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舞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并对后世的创作与创新提供参考。

(一)古典意蕴的特色体现

叶宁同志曾言,舞剧《丝路花雨》不仅开创了我国舞剧艺术的新高度,而且在舞蹈继承与创新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舞剧编导们对古典意蕴的追寻是该部舞剧成就经典、经久不衰的源泉,编导们从我国戏曲舞蹈中汲取精髓,但意识到戏曲艺术严谨的程式性难以体现出我国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瑰丽多彩,因此,这部舞剧以我国传统戏曲舞蹈为基础,提炼我国古典戏曲艺术内的美学观念,再与敦煌文化交织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敦煌舞”艺术语汇。不仅如此,舞剧编导们借鉴了我国戏曲艺术的身法韵律,配合着音乐节奏的快慢、音乐力度的强弱,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英娘形象,诠释出人物内心的起伏变化与情感的迸发。除了经典的“反弹琵琶”舞段之外,全剧内不乏盘上舞、波斯舞等华彩片段,这些都是舞剧编导们从古典艺术中吸取精髓,对古典艺术予以当代观照,并以创新意识为驱动,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再造与再现,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古典舞风格流派,将中华民族舞剧提升至思想意识高度,展现出我国舞剧艺术无穷无尽的魅力[3]。

(二)伦理价值的特色彰显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对古典的继承,但绝不拘泥于此,以一种全新的语境审视艺术中的伦理与判断善恶的评价尺度。在这部舞剧中,无论是流动、轻盈、变化莫测的舞姿,还是精巧的舞蹈构图、舞剧的时空关系,都体现出一种平衡与阴阳调和的古典神韵与价值特色,含蓄内敛的情感抒发与情绪表达也契合中华民族历来的审美价值追求,带有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该部舞剧在善与恶的对比上,从宏观架构下选择了一个小的切口,展现人物在时代下的命运,体现出人物命运与社会时代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故事到精神,由具象到抽象,这部舞剧大胆地应用了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得立意深远、情感真挚、情节真实、故事丰满、人物突出,但对内在与内涵的追求,并没有弱化此部舞剧对历史、对现实的关照,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笔触、更加打动人心的艺术方式赋予人们更为开阔的情感空间,让人们可以与剧中的角色进行心灵上的交互,从中提炼出判断善恶之标准,激发潜藏在人们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4]。

(三)民族文化符号的树立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以民族文化符号讲述中华民族故事的典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值我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此时对待西方文化还以照搬照抄、一味模仿为主,西方文化思潮的侵入以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对我国古典舞剧艺术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正是顶着重重压力,大胆突破而诞生的富有民族性特色的舞剧艺术作品,其在国内外多次巡演,一方面让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舞剧乃至其他艺术形式重回舞台,让千千万万的艺术家看到我国古典文化与传统精神的顽强生命力,也让人们的民族意识逐渐复苏,开始追求最为原始、最为朴素的具有中华神韵的艺术;另一方面,此部舞剧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向世界宣誓,中华民族必然有复兴之日,让我国舞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三、结束语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创作并首演于1979年,该剧以我国唐代的“开元盛世”为背景,融汇多种艺术形式,有着跨越艺术门类的形式之美、深蕴历史价值的立意之美、富有时代气息的视觉之美、隐含中西合璧的曲调之美。《丝路花雨》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古典舞流派,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积淀,是古典意蕴的特色体现,伦理价值的特色彰显与民族文化符号的树立。

猜你喜欢

舞剧敦煌中华民族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百科全书舞剧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舞剧《瑞鹤图》剧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