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美邂逅,人生自有诗意

2022-02-11陈月江苏省东台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2年36期
关键词:感受力境界诗意

文/陈月(江苏省东台中学语文教师)

适用话题:审美力 传统文化 生活态度

“不小心在洗衣粉里混入了洗衣液,透明的玻璃瓶里冲出了一方蓝天白云。”“削铅笔留下的笔屑,仿佛孙悟空脚下的祥云。”“票据打孔后的圆片碎纸,如同碎落的蓝色星辰。”……社交平台上,这些被网友称作“意外之美”的图片,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共鸣。寻常的景物经过巧妙的抓拍与联想,升华成生活里的“点睛之笔”。一个个平凡的瞬间被赋予了一层层诗意的滤镜。

认知挖掘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艺术和美起于至微。宗白华在《流云小诗》中写道:“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将生活当作艺术,唤醒心灵的感受力,在平凡的生活罅隙中,我们也能捕捉独特的诗意,获得不期而遇的“意外之美”。

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心凝形释,瞬间被美击中;福楼拜在巴黎乡下写作,坚持每天按时看日出,精神明亮;梭罗在瓦尔登湖感受自然之趣,万物有灵,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朱赢椿观察虫类,在《虫子书》中记录潜蝇的行书、蚯蚓的大篆、蜡蝉的工笔、天牛的点皴、瓢虫的焦墨、蜗牛的写意,尽显自然之美。

王国维曾言:“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美是我们心灵的投射。审美的关键在于“审”的主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们看风景,风景何尝不是有趣灵魂的映照?平凡的生活不妨碍你我怀拥朗月,窥见诗意,御风而行,以内心的光明观照世界。

探索反思 立足审美高地,筑就大美中国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体现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意境高远的宋元山水,独具匠心的明清工艺,这些都是国人心中的审美符号。火爆“出圈”的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系列节目,根植传统节日,贴近当代审美,让中国传统文化荣耀归来。

若过于追求实用化、缺乏审美教育,会让不少人丧失审美力,成为“美盲”。比如古镇开发“千城一面”,失去独特的美学韵味;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干瘪直白,有损汉语的优雅;部分影视剧剧情悬浮、尴尬,缺少艺术审美价值……

审美力是在悠久岁月中沉淀的、民族共同的审美品位与审美追求,是国家的重要竞争力。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对中国美学史的巡礼,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深厚底蕴和根基,及值得我们学习传承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筑就大美中国。

素材运用

细读沈复《浮生六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朴素的生活因为芸娘的诗意而妙趣横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子平淡如水,但将审美之心融入日常生活,便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意外之美”。

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发现惊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他将对戏曲的热爱同样投注到生活中去,用优美的文字、敏感的心灵发现芙蕖之美。

审美折射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一段追求自我、臻于至善的历程,是熊培云“除了美,我一无所知”般的纯净,而绝非注重外表光鲜亮丽的虚浮。面对社会上一些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畸形审美现象,我们要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和判断力,避免成为盲目追随的乌合之众。

猜你喜欢

感受力境界诗意
诗意地栖居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冬日浪漫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浅析演员必不可少的创作素质——感受力
品“境界”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被耽搁的诗意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