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桑塔格马尔库塞感受力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00)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陈冲

(同济大学上海200000)

苏珊·桑塔格是现代西方引人注目又有争议性的女作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被人们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她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杂文涉及到二十世纪的各个层面,包括反对阐释、疾病隐喻、论摄影等。本文主要通过探究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理论来把握她的美学思想。

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

虽然“新感受力”一词在《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一文中才被明确提出来,但其实桑塔格的思想中一直有“新感受力”的痕迹存在。在《反对阐释》一文中,桑塔格明确指出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符的感受力,而文学或文化批评就要建立在这个感受力的基础之上。

究竟何为“新感受力”?桑塔格从没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也不准备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我们只能从桑塔格的用法中完善对新感受力的认识。在《一种文化和新感受力》中,桑塔格指出:“我们之本是甚至能更强烈、更深刻地去看(去听、去尝、去嗅、去感觉)。”[1](347)同样,在《反对阐释》一文中,她也说过:“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2](12)从这些说法中,我们不难理解,桑塔格所说的“新感受力”主要是指感觉体验的能力。这种感觉体验既是身体和感官的敏锐,也是意识和精神的敏锐,还是对包括政治、道德等在内的环境和时代的感受力。新感受力的对象内涵很丰富,它是一种向外开放的对各个领域的感受力。由此看出新感受力的特征之一是:新感受力是多元的。对于新感受力来说,“一部机器的美、解决一个数学难题的美……和音乐的美,全都可以同等接纳。”[1](352)由此可见,不论是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不论是身体的体验还是图像的感知,所有领域都能被囊括在新感受力的范围之内。

在《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中,桑塔格通过对两种文化相冲突、相分离的分析引出了新感受力。文中首先提出“文学——艺术”文化与“科学”文化分离的问题,指出这一问题与工业革命相关,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个平庸的论调就是——“艺术,在一个自动化的科学社会,将会丧失功用,变得毫无用处。”[1](342)反对这一观点的桑塔格客观地分析到:“两种文化”这一问题的假定——“科学和技术是变化的,而艺术是静止的”其实就错了。事实上,艺术并非一成不变,艺术也不会被淘汰,在当今时代,艺术越来越成为了专家们的领域,跟现代科学一样,当代艺术有着玄妙深奥,对历史很关切和注重风格的特点。因此“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一个幻觉,艺术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冲突其实是新的具有潜在一致性的感受力的创造。人们之所以认为艺术会被淘汰,是因为没有看到一种新文化和新感受力。对于艺术来说,“我们看到的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功能的一种转换。……艺术如今是一种新的工具,一种用来改造意识、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的工具。”[1](343)

与此同时,艺术功能的转变带来了新的价值评判标准,从此那些有助于形成和滋养我们的感受力的东西都变成了值得追求和提倡的。对桑塔格来说,重要的是那些有助于感受力的东西,即被艺术大量吸纳的科学和技术的因素,他们才是新感受力的核心所在。为了实现艺术的新功用,艺术家们可以改变自己使用的材料、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用头发、沙子、牙刷画画,也可以在袜子上画画。为了拓展生活,培养新的感受力,形式的重要性对艺术来说远远大于内容。可见,新感受力的又一特征是——它注重形式和技术,轻视内容,因此非文学的文化更符合新感受力的要求。作为传统的代表的马修·阿诺德注重的是文学的思想和道德内容,看重的是文学的非文学意义,但在桑塔格看来,这些内容非但不会有助于新感受力反而是新感受力的阻碍。因此,现代文学不像传统英美文学那样一定要包含事实描写和道德批判的“内容”,“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艺术是那些内容要少得多、道德评判方式要冷静得多的艺术——如音乐、电影、舞蹈、建筑、绘画和雕刻。”[1](346)在这里,被传统供上神坛的有着丰富内容的文学反而被踢出了艺术的典范之列。传统的以马修·阿诺德为代表的那些认为文学是创造性表达的典范的观点(表达背后有内容)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综上,新感受力是一种多元的感受力,是注重形式轻视内容的感受力因而也是要求“形式”和“风格”的新快感的感受力。

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不禁让人联想到四年之后,法兰克福学派之一的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理论。事实上,桑塔格所提倡的形式主义的“新感受力”并不新鲜,人们在康德、席勒、黑格尔那里都可以发现其思想源头,在当代的马尔库塞和诺曼·奥·布朗那里也可以看到其思想踪迹,桑塔格的“新感受力”不过是“从老祖母的补丁里寻来的精美拼贴”。就桑塔格的“新感受力”和马尔库塞的“新感觉”而言,两者确实有共同之处,即他们都寄希望于感性和艺术来对抗现实中理性的过度发展和感觉的备受压抑。但他们对于理性和科学技术的态度是不同的,桑塔格对待理性的态度是完全排斥,她因此反对传统的智性阐释,而更注重以形式创新的方式给人带来新感受力。桑塔格对(通过吸纳科学和技术因素而创新形式的)现代艺术是支持的,这间接体现了她对现代艺术所依赖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态度。相比之下,马尔库塞对理性持保留态度,他希望通过协调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来恢复人的感觉,认为人们要恢复感觉也必须依赖理性中诸如想象和爱欲的东西。与桑塔格不同,他反对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理性,认为这损害了人们的感受力,压抑了感觉。他们的不同是由时代的不同任务决定的,对桑塔格来说,在科学技术侵蚀人类导致人们感觉麻木却不自知的情况下,利用科学和技术因素进行形式创新的现代艺术反而成了良好的解毒剂,这种以毒攻毒的艺术反倒能更新人们的感受力。这就是桑塔格所提倡的“新感受力”之所指。

[1]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 苏珊·桑塔格.沉默的美学[M]黄梅等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陈冲(1994-),女,汉族,湖南永州。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桑塔格马尔库塞感受力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桑塔格研究“新浪潮”中的特点与走向
——芭芭拉·秦访谈录
浅析演员必不可少的创作素质——感受力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
桑塔格的成功与60年代精神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