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善德两首《新疆舞曲》音乐风格及特征分析

2022-02-11

轻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舞曲音乐风格作曲家

李 艳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和我国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以民族风格特色为主的中国钢琴音乐悄然兴起,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钢琴音乐民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创作上运用民间音乐元素、表现上展现社会生活、内涵上体现时代精神,有着独特美学意义上的音乐风格特征。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两首钢琴独奏曲《新疆舞曲》可以说对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起到了高度的引领作用,无论是在素材的引用、创作技法的运用方面,还是在风格展现的艺术意义方面都堪称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本文试以两首《新疆舞曲》为例,着重从音乐风格特征的角度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对作品所承载的美学意义进行探究。

一、两首《新疆舞曲》的创作背景

丁善德(1911—1995),我国现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国立音乐院先后主修琵琶和钢琴,并师从黄自学习作曲,毕业后在北京、天津等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担任音乐教师[1]。从1947年开始,丁善德留学法国,师从作曲家布朗热、奥涅格学习作曲,1949年回国后担任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作曲系教师并从事音乐创作活动。

第一首《新疆舞曲》创作于1950年,正值丁善德留学回国后不久,从创作时代背景看,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万象更新,作曲家有感于解放后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于是创作了此首作品,从音乐素材上看,此曲基于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中欢快活泼的情绪,从歌曲中的节奏律动中寻找创作的元素,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第二首《新疆舞曲》创作于1955年,其灵感源于作曲家在1953年参加文代会期间,新疆文艺工作者为其提供的一段优美旋律。此曲在创作上继续沿用了第一首舞曲的创作手法,同样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内涵。从这两首作品创作的整体时代背景看,都是创作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创作主题上通过对新疆地区人、事、物的歌颂,表达出了对祖国、民族的赞美之情。从当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实践的背景看,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仍然处于初创期,特别是在民族性的表现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丁善德作为留学归国人员,不仅有着传统音乐的修养,同时也掌握了欧洲古典和现代作曲技法,这为中国钢琴音乐新语言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两首《新疆舞曲》的问世为其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范式。

二、两首《新疆舞曲》音乐风格及特征分析

(一)三部曲式结构的运用

三部曲式是西方音乐发展到巴洛克时期兴起的一种结构形态,其建立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和法国歌剧序曲“慢-快-慢”的基础上,作为一种结构传统,三部曲式在西方器乐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丁善德由于受到了严格的西方传统音乐教育,两首《新疆舞曲》在结构上都运用了三部曲式的结构。在第一首《新疆舞曲》中,作曲家采用了“引子+A+B+A1+尾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其中A部分由a和b两个主题构成,通过变化重复的手法表现出了热烈欢快的情绪,B部分由c主题和变奏c1两个乐句构成,具有叙事音调的特点,用以表现旧社会新疆人民的苦难故事,突出悲壮的意境表达;A1部分为A部分的变化再现,用以表现新社会新疆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

图1 复三部曲式

第二首《新疆舞曲》在结构上与第一首十分相似,其中B部分并没有采用变奏的手法,而是以三个并列结构的乐句作为此部分的结构。从两首乐曲在三部性结构上的布局看,都采用了“快-慢-快”的对比-统一的逻辑结构,可以说体现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思维特点。这种结构也与音乐要表现的情绪特点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特征。

(二)新疆音乐元素的运用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维吾尔族外,还分布有回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繁衍中所产生的各种歌舞文化共同构筑了新疆独特的音乐体系。在现代当代音乐创作中,这些丰富性的民族音乐元素可以说为新疆风格音域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在这两首钢琴曲中,作曲家并没有采用原有的民间音乐旋律,而是从中进行了提炼,体现出了明显的独创性和原创性。如在第一首B部分中,作曲家运用了5/4、3/4、4/4的混合拍子,通过节奏重音的移位变化使音乐的进行充满的较强的不稳定感,这种混合拍子与节奏重音变化的特点则与新疆民歌中的重音移位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在第二首的引子部分中,作曲家采用了维吾尔族舞蹈中手鼓的伴奏音型,由此而明确乐曲整体的音乐特征,衬托乐曲情绪。

谱例1: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之所以将这两首乐曲命名为“新疆舞曲”,其内涵就是要在创作中把握好舞曲这一元素,从这一角度看,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民间音乐方面所具有的最为代表性的“产品”就是民间歌舞,所以运用舞曲中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能够更加的体现出新疆地区的风格特征,这种创作手法符合了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

(三)复合性和声色彩风格

钢琴作为一种多声性乐器,在和声上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可以说钢琴音乐实际上就是由和声构成的多声音乐。在不同的创作思维体现以及音乐风格表现的前提下,和声的运用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和声技法与和声色彩两个方面。在两首《新疆舞曲》中,作曲家在遵循传统创作和声技法的基础上,又从色彩性表现的角度出发,赋予了音乐更为艺术性的创造价值。首先,从传统作曲技法的运用看,运用了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如在第一首舞曲A主题的和声进行上,采用“主-下属-属”的和声功能进行,成为推动音乐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其次,从和声色彩性的表现看,作曲家为了能够呈现音乐风格的民族性以及音乐情绪的多样化,有意识地运用了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等,这些和弦的运用为增强音乐的色彩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抒情性与戏剧性兼具的旋律性格

旋律是音乐的第一要素,也是音乐风格的首要载体。在音乐的展开中,旋律的性格特点往往昭示出乐曲的主题情绪。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而言,在审美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要表现出线性的旋律结构形态,即使在多声性的钢琴音乐中,在纵向和声的连接和进行上也蕴含着线性的旋律形态。从性格的角度看,不同的旋律形态又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在两首《新疆舞曲》中,其旋律性格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兼具戏剧性。

以第一首A部分主题为例,旋律建立在八分音型、前十六后八音型、十六分音型的连接上,在跳进与级进的旋法上表现出激动的抒情性特点,由此而与音乐所要表现的赞美情绪相吻合。

谱例2:

在乐曲B部分的主题上,主题旋律则是在高声部和中音声部上以相隔八度的音程上进行,从第二乐句开始,则是衍变为由八度音程构成的旋律,这样既保持了旋律的线性发展,同时在音响上又呈现出浓重的色彩,这种结构与A部分中的单声部旋律相比,在结构层次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前后两个乐段在宏观上构成了戏剧性的观照。

(五)多样化的调式调性布局手法

在丁善德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多样化的调式调性布局手法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在转调所形成的调式调性布局中体现出了丰富的色彩性。从新疆地域内所使用的的音乐体系看,基本上包含了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以及波斯-阿拉伯三大体系,而各体系最为突出的个性就是在调式方面,在两首《新疆舞曲》中,作曲家为了能够实现音乐风格的体现,着重在布局手法上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以第二首新疆舞曲为例,A部分主题建立在E大调上,后移到属调B大调上发展,这种从主调向属调进行转调的手法体现出作曲家对传统作曲技法的运用。其次,作曲家采用了远关系主调的手法为音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第二首《新疆舞曲》B部分中,音乐从e小调转入了升G大调上,通过这种远关系转调的手法,对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对比和强化音乐情绪的表现起到了十分积极地作用,使风格的呈现极具张力。

三、两首《新疆舞曲》音乐风格特征的美学意义

(一)音乐内容的形象性

音乐美学认为,形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审美对象。形象作为音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社会生活方面的客观形态,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主题意识。严格来看,两首《新疆舞曲》均属于无标题音乐作品,虽然有着明确的曲名,显现出了作品的地域风格和体裁特征,但是在具体的音乐叙事和描述上,则需要通过想象将抽象的音乐材料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所以,对乐曲形象性的理解要建构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厘定音乐表现要素的符号意义,在乐曲中,通过对比统一的音乐主题呈现与对比,以不同的速度、织体、旋律、节奏等表现要素展现出了音乐的风格特点,然而对具体的描述对象并不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所以对这些要素的分析需要从音乐情绪的角度进行把握。

第二个层次就是从想象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音响要描绘的“画面”,如两首乐曲中所展现的强烈的律动性节奏,可以与欢快而激情的舞蹈画面建立起必要的联系,而抒情的歌唱性旋律则需要从戏剧性对比的角度去理解音响的内容。通过这两个层次音乐形象的理解,可以知晓作曲家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采用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所谓写实,就是用曲名标题彰显出音乐的风格本质。在写意上则更多地用带有情绪化的音响建构出相应的表现对象,但是这种对象的理解与把握要依靠想象力获得。

(二)音乐创作的民族性

在音乐艺术中,民族性可以由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民族性指的是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指向于音乐的内涵方面,体现出了思想的深度、意义的广度。狭义的民族性则指的是在音乐创作中所运用的音乐材料,指向于音乐音响的结构方面,体现出了风格的向度、作曲技法的深度。

从两首《新疆舞曲》在创作上的民族性看,按照民族性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的解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思想上体现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社会意义。任何一种民族音乐风格的产生,需要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强大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钢琴虽然是一种舶来乐器,但是当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时,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则是无穷的。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的是传承和创新作用,另一方面则扩大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两首《新疆舞曲》的诞生,正体现出了20世纪中期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高度,这对于中国钢琴学派的构建而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这两首乐曲的问世,其背后所彰显的社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二是在风格上体现出了浓郁的地域风情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由于地域音乐素材、作曲家创作技法的运用又密不可分。新疆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音乐体裁众多,在钢琴创作中,通过对地域音乐素材的择选与提炼,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的音响材料,也为风格的表现奠定基础。

(三)音乐情感的时代性

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既包括了作曲家个人的情感,同时又体现出了一定背景下时代的情感。20世纪著名罗马尼亚作曲家艾涅斯库说过“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从两首《新疆舞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看,都是以新疆人民生活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在乐曲对比、统一的结构中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人民的生活。在第一首中,前后两个乐段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与中间深沉、凝重的回忆式音调所形成的对比,就表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新疆人民的生活状态,从对比中而凸显出新中国到来之后新疆地区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以这种时代性的情感在乐曲中有着积极地体现。其次,就是从作曲家个人情感的角度看,正是由于作曲家有感于对新中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感触以及对新疆音乐风格的理解形成了创作上的动机,触发了作曲家心底的情感,才有了这两首乐曲的诞生,正如《乐记》所言“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3]。由此而说明乐曲的诞生原因除了客观上的时代背景外,也有着作曲家在主观上形成的时代情感意识。

结 语

综上所述,两首《新疆舞曲》在音乐风格上所呈现出的诸多特征,实际上正代表了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两种趋势。一是对传统音乐素材的提炼与运用。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并没有直接引用原材料,而是采用了提炼的手法,从中挖掘中可以表现出风格的元素进行创作,而非运用改编的手法,这种创作手法可以称为“深度的现代加工”,其意义在于独创性或原创性;二是在创作技法上以西方作曲手法为主,真正做到了“以中为体”“西为中用”。我们在探讨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时,离不开“中与西”这一话语,其中在两首《新疆舞曲》中,“以中为体”主要体现在民族性的表现上,“西为中用”则主要体现在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中国风格的呈现。这两首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的实践,而当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在风格上所体现出的特征无疑对今后的创作实践给予深层次的启示。

注释:

[1]付 宁.丝路断章——浅析丁善德钢琴独奏曲《新疆舞曲第一号》[J].艺术研究,2019(10):48.

[2]陈 东.新中国成立初期钢琴作品的多元化特征分析[J].艺术教育,2015(05):197.

[3]张 飞.黑白键上跃动的新疆风情——浅析丁善德两首《新疆舞曲》[J].钢琴艺术,2009(03):46.

猜你喜欢

舞曲音乐风格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冬的舞曲
长大可当作曲家
外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之剖析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