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俚曲的艺术价值与传承策略

2022-02-11雍凌凌孙雨彤

轻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谱例聊斋曲牌

雍凌凌 孙雨彤

一、人文背景与音乐基础

(一)人文背景

淄博是聊斋俚曲的发源地,其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因丰富的物产资源、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一直是山东乃至我国最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清代文坛名家王渔洋、赵执信和蒲松龄被后人并称为“孝妇河畔三名人”,特别是文坛大家蒲松龄,因其巨著《聊斋志异》而蜚声海内外。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书香世家,满腹才华却科举仕途坎坷。他所著的《聊斋志异》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蒲老先生的《聊斋志异》是雅文学集,俗话说“雅俗不分家”,以明清俗曲作为曲牌、《聊斋志异》为唱本的“聊斋俚曲”就此诞生了,以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抒发劳动人民的心声,获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成就了聊斋俚曲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征。

(二)音乐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制度逐渐衰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世俗音乐也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一方面,民间说唱音乐的发展愈渐繁荣,从唐代变文、宋元时期的鼓子词、唱赚,发展到明清的鼓词,变文与鼓子词的结合形成了最原始、最脍炙人口、最具特色的俚曲;另一方面,明清俗曲迅速向城市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些原本只在农村和中小城镇活跃的时调俗曲,经过城市艺人们的改良传唱后,变为了“时尚小令”。在明代沈德符写的《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曾写道:“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甚。……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干荷叶】【粉红莲】【银纽丝】之属……”

清初,山东民间俗曲发展较快,这些原本流传的民间小令音乐在明代小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后变成了全新的清代曲牌音乐,且当时“巫戏”正盛,“巫戏”的曲调大多为当时流行的俗曲。蒲松龄将“巫戏”和当时流传的几十种曲牌音乐相融合,这一系列的融合在【耍孩儿】【皂罗袍】中都有所体现,为创作聊斋俚曲提供了强有力的音乐基础。随后,在山东淄川蒲家庄一带兴起由蒲松龄先生自创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明清俗曲,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传统音乐体裁,以其斋号命名为“聊斋俚曲”,或称“蒲松龄俚曲”。

二、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

(一)艺术特征

1.地方性的旋律形态

聊斋俚曲的曲调旋律为了突出山东民歌特色,使用了一些大跳旋律音程,除此之外没有较大旋律起伏,并以五声音阶进行为主,音域范围并不十分宽广,这“窄音域”正是俚曲的独特之处。俚曲唱本内容贴近时代、切入生活,它的音域适合群众口口传唱,也和我国说唱音乐中用“音乐叙述故事”特点相一致。例如在《磨难曲》第一回《百姓逃亡》中【耍孩儿】曲牌唱段的第一句就可以很明显地体现。(谱例1)。

聊斋俚曲的旋律形态可以分三种。第一种是高起低落的下行旋律形态,乐句的起音比结束音高[1]。例如《蓬莱宴》中“两地相思”之【银纽丝】曲牌(谱例2)。高起低落的下行旋律形态是聊斋俚曲在旋律方面的一大特色,体现了深沉、悲怆的艺术特征;第二种是低起跳、高落点的旋律形态,乐句的开头音比结尾音低,这种旋律形态对聊斋的曲调起到变化调节的作用[2](谱例3);第三种是旋律开始音和结束音高度保持一致的平行式旋律形态。旋律进行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形态变化,但是开始音和结束音保持一致,显示了聊斋俚曲在旋律形态方面既丰富又稳定的特色。如《磨难曲》第八回《旷野逢仙》中【叠断桥】曲牌唱段的第一句(谱例4)。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谱例4:

2.说唱与表演一体化的音乐结构

聊斋俚曲是曲牌音乐连缀填词,讲述故事内容、表现故事情节,结合说唱和表演于一体的音乐形式。其作品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联套、回套、单支曲牌。第一种联套结构是根据曲情、剧情的需要,把若干支曲牌按照一定的规律联接起来,有时会加入引子和尾声,构成一个套曲,其中选用的曲牌可多可少;第二种回套结构是俚曲中每一“回(段)”的曲牌组合形式,包括三种形式:一支曲牌反复演唱的单曲形式、两支曲牌演唱的回套、用三支或三支以上曲牌演唱的回套;第三种就是单支曲牌,遗憾的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流失,只保留下来【耍孩儿】【玉娥郎】【银纽丝】【金钮丝】等曲牌,这些曲牌在蒲松龄墓碑的背面均有详细记载。

3.丰富的伴奏乐器

聊斋俚曲常用的伴奏乐器不仅有扬琴、板鼓和梆子之类的常见乐器,还采用了独一无二的俚胡。俚胡,两根弦,使用铜质材料制作成铜鼓子,音色高亢洪亮,极具地方特色。随着俚曲的当代发展,长笛、大提琴等西方乐器以及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也加入了伴奏乐队,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圆润,增强了聊斋俚曲的音乐表现力,丰富了俚曲音乐的艺术形态。

4.特色化润腔

以字行腔、以声润腔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聊斋俚曲在旋律中也有所体现。运用了765,76,67,7等旋律音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性润腔手法,如前倚音、后倚音、波音、滑音和拖腔等,丰富了俚曲的韵味,赋予了曲调圆润流畅的地方风格;与其他地方小戏相似,聊斋俚曲在演唱时加入与说唱相结合的拖腔,渲染了音乐气氛,丰富了情感表现。如《墙头记》第一回《老鳏冻馁》与《富贵神仙》第五回《闻唱思家》(谱例5、谱例6)。

谱例5:

谱例6:

5.通俗化的语言特色

语言通俗化是聊斋俚曲的特点之一。作为淄博淄川人,蒲松龄用淄川特有的方言作为俚曲演唱语言。既不似京剧、昆曲中中州韵的运用,也不似豫剧的唱腔高亮清晰,而是采用地道的地方性语言。聊斋俚曲以鲁中方言及地方俚语为语言载体,山东特有的衬词、衬字、语气词与歇后语穿插进行,在表演过程中挥洒自如、亲切易懂,可谓雅俗共赏。

(1)衬词衬字

聊斋俚曲《禳妒咒》,讲述妒妇江城肆意虐待丈夫和公婆,后经一老僧点化,痛改前非,家庭和睦的民间故事。该俚曲中的【银纽丝】曲牌中唱道:“想来今生最不也么堪,这附骨的疗疮在心间。苦难言,不叫应的老苍天,梦也无灵验,神也不见怜。南无佛空叫爹娘念,我是前生有冤孽,可与春香嘎想干?我的天呀!遭难同,和我遭难同!”其中的“也么”和“我的天呀”等衬词和“嘎”之类的衬字,有补充音节、加强语气的特点,唱词生动朴实、通俗易懂。

(2)叹词语气词

叹词“哎”的频繁使用,语气加重,增强了感情色彩。在《墙头记》等作品中广泛应用,如《墙头记》中的:“哎!我也曾挣过银子,早知道这么中用,怎么不藏下几两?”

语气词的使用突出了淄川方言的地方特色,接地气唱民声。例如在【跌落金钱】曲牌中:“珊瑚两眼泪撒撒,说娘方才怒气加,亲娘呀,我还不知是为嘎。娘道不是该这么,我就回房换了他,亲娘呀,谁敢在你身上诈?这身衣服不堪夸,穿着做饭纺棉花,不是因着那句话,刚才算计一时差。我真的不是说什么,亲娘呀,望着你宽洪担待罢。”

(3)歇后语

聊斋俚曲中大约运用了九十六条歇后语。歇后语的使用使语言幽默诙谐,刻画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易于民众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形容剧中人物心酸时:劈破青梅——酸酸的一片;形容对方只有一只眼:木匠吊着墨斗——也只瞅了俺一眼……

(二)文化价值

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一。2006年5月20日,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异彩。

第一,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聊斋俚曲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清末人民的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长期在当代社会流传,成为山东地区独树一帜的艺术综合体。聊斋俚曲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仅由俚曲改编的剧本就有京剧、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第二,聊斋俚曲取材于我国著名的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蒲松龄创作俚曲的初衷就是“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因此,俚曲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它承载着社会底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第三,聊斋俚曲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审美取向。其为丰富山东人民的生活、引领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富贵神仙》《姑妇曲》等俚曲的创作,不仅“源于群众”,还“高于生活”,从简单的琴书说唱演变为戏剧性的地方戏曲。

三、发展现状与传承策略

(一)目前主要传承方式

1.俚曲传承人

蒲章俊,蒲松龄的第十一代世孙,现居住在淄博淄川蒲家庄聊斋园内。蒲俊章幼年起由太爷爷教授俚曲,之后常年演唱聊斋俚曲,与聊斋俚曲的情缘至今已七十载。自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蒲章俊老先生很荣幸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之后一直致力于聊斋俚曲的传播与发展。他所创建的“聊斋茶座”也是传承聊斋俚曲的重要场所,来人即唱,有的时候甚至一天下来演出几十场。

2.俚曲艺术团

2008年5月,在淄川区政府的关怀下,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在以蒲松龄字号命名的留仙湖畔挂牌成立了。聊斋俚曲艺术团所有的演出都是公益性质的,立志于创作聊斋俚曲精品,扩大观众群体范围。如今,艺术团每年接近三百多场演出,足迹踏遍学校、乡间和城市。

(二)存在的传承问题

1.传承机制不够完善

聊斋俚曲现有的传承机制不太完善,没有制定系统的保护制度。目前聊斋俚曲传承发展主要依托淄川区老年大学的聊斋俚曲艺术团和淄川区老年艺术协会。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艺术团仍属于自发性质的民间组织,传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理论研究工作较薄弱

俚曲艺术团聘请了淄博市艺术馆馆长陈倩、市歌舞剧院李维辰等人对俚曲做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指导并编排了多部现代聊斋俚曲戏。但是,目前的俚曲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俚曲曲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缺乏对俚曲当下传承问题的研究,聊斋俚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缓慢。

3.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聊斋俚曲缺乏一支稳定又专业的传承队伍。俚曲艺术团是志愿性质的群众文艺团体,俚曲的创作、演唱等活动缺乏专业性和稳定性,加之艺术团目前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后继无人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4.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体传播逐渐成为趋势。而俚曲目前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的现场演出方式。聊斋俚曲也与大多数传统戏曲相似,具有“慢艺术”的特点,很难融入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聊斋俚曲的传播新维度急需拓展。

(三)应对策略

当前主要以“保护文物”的方式保护聊斋俚曲,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见效快,但是聊斋俚曲作为了一种“活的文物”,这样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既要有政府的支持,又要将其引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同时在专业本体方面也要让传统俚曲“旧酒换新瓶”,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融合现代音乐技法和审美风格,让聊斋俚曲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1.健全机制、加大投入

建立健全保护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俚曲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对俚曲的保护费用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保障俚曲传承发展的经济基础。政府还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以自身为依托,集聚民间艺术团的力量,发挥“1+1>2”的积极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2.加强研究、培养人才

定期组织举办俚曲的研讨会,深入研究聊斋俚曲艺术特征和继承方式,在文化系统设立专职俚曲研究机构,为俚曲在新时代的发展献计献策。

传承人的素质关系到非遗传承的质量。一方面校园启蒙教育,在中小学校成立有关兴趣小组,开设俚曲地方课程,为俚曲人才的培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依托当地大学和专业艺术院校进行定向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优化俚曲人才结构。

3.多元化传播方式

聊斋俚曲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力量。除了互联网、电视台等传播方式,还可以借助抖音、微博等新兴互动式媒体,以及新颖的文创传播,让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此外,俚曲演出应不局限于俚曲茶座和艺术团等专业场所,可以打破“一桌二椅”的传统框架,在旅游景点打造时空情景舞台、“戏曲小镇”等实景表演场所,借助文化旅游场域实现俚曲的创新传播。

4.拓展俚曲曲目

传承人蒲俊章老先生曾说:“传承原来的曲牌,不变音,不走调,这是不容更改的地方。用一些现代的故事填入曲牌,为俚曲注入新的活力……”迄今为止,艺术团已经创编了聊斋俚曲戏十多部,既有新编历史古装剧,如《般阳桥》《渔翁与城隍》等,同时也新创了弘扬当代社会正能量的现代剧《环保卫士》等。这些剧目,有的借古喻今、除恶扬善,有的讴歌模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促进聊斋俚曲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俚曲发展应注重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促进聊斋俚曲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融合的过程中,在俚曲原有的艺术特色中巧妙地揉入现代技法,既植根传统,又面向未来。借助现代音乐的包容性,创造出新颖的聊斋俚曲的表演方式,促进俚曲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发展。“黑鸭子”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她们利用了多元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和丰富的现代化配器,紧跟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潮流。将俚曲原有的曲牌【玉娥郎】适当加入了大量的流行因素[3],其完美的和声、全新的伴奏、朗朗上口的旋律在烘托聊斋俚曲古老底蕴的同时,又赋予了俚曲新的活力和生命力,给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

结 语

如今,俚曲的传承已进入了校园,淄博市的松龄小学和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聊斋俚曲社团。近年来,俚曲的发展亦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淄川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第二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对聊斋俚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蒲松龄研究会、俚曲研究中心等机构;淄川区政府将俚曲的保护经费列入了区财政年度预算,目前每年拨付十万元鼓励支持聊斋俚曲的研究。2018年起,山东省文化厅定期召开聊斋俚曲研讨会,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的传承工作。

早在1999年10月,八十多万字的《聊斋俚曲集》由蒲松龄第12世孙蒲先明先生整理并已出版。自2008年聊斋艺术团在淄川成立以来,整理并出版了《聊斋俚曲音乐集》《聊斋俚曲戏曲选集》等;编创并演出了聊斋俚曲戏《求骂》《学究自嘲》《钟妹庆寿》等新编剧目,演出场次达八十余场,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其中,新编聊斋俚曲戏《环保卫士》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得了一致好评。

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地方性传统音乐文化,虽然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俚曲的继承发展关系到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血缘的传承问题,这正是包括聊斋俚曲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价值所在。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强盛,必然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俚曲传承人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戏曲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挖掘、解读传统,唤醒传统音乐之美,找到非遗传承的新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获得真正的传承活力。

注释:

[1]李 群.蒲松龄俚曲的音乐特色与演唱风格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03):23.

[2]李 群.蒲松龄俚曲的音乐特色与演唱风格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03):24.

[3]周 琦,焉树芬.聊斋俚曲《玉娥郎》的曲牌音乐研究[J].艺术百家,2010(09):286.

猜你喜欢

谱例聊斋曲牌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聊斋书介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