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醉
——湖北民间土陶酒器和酒文化

2022-02-10吕枫韵贾晓岚颜学森

天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窑工酒坛酒壶

吕枫韵 贾晓岚 颜学森

1.华中师范大学 2.湖北美术学院

酒的诞生催生了酒器的制作,有酒必有酒器,酒器从古至今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的盛衰、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民俗风尚和文化意识的改变而发展向前。每个时期的酒具都烙上了时代的文化历史痕迹,展示着当时的工艺水准。从酒器的品类、材料、造型、装饰等方面我们可以解读的信息很多,因而有必要对酒器的器型、装饰进行研究,进而探讨酒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酒器的历史

有酒必有酒器,酒文化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生活、民俗风尚在不断地变迁,酒器也随之变化多端。在距今约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便发现了闻名中外的饮酒器“蛋壳黑陶杯”。商代酒器多以青铜制成,扮演着祭祀礼器的角色。此时已有原始青瓷,但造型还是多仿青铜酒器。汉朝时发明了酒曲,酿酒技术有了大幅提高,酒的种类增多,酒器种类也增多,青铜器和木器漆并重,青瓷酒器也逐渐普及。至两晋时期,饮酒更是文人学士彰显风度的重要活动,曲酒流觞盛行一时,酒器造型有壶、尊、杯、盥等。

饮酒可助文思诗兴,这一点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更加突出,他们由此写出了无数流芳千古的诗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都与饮酒有着莫大的关联。唐代,酿酒工艺进一步发展,酒精度数高于黄酒的白酒走上人们的餐桌,餐间饮酒的量减少,酒器随之变得小巧精致,装饰也逐渐讲究。“饮酒在唐代成为一种雅道,酒器也成为一种雅器。”唐中期出现了一种集盛酒与温酒于一体的酒注子,将唐三彩华丽的釉色运用到酒器中更显华美典雅,让生活倍添情趣。宋代社会稳定、经济繁盛,促进了酿酒业的蓬勃发展。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注重精神享受,日常饮酒赋诗、作词书画,讲究审美意趣。此时酒器的设计一改张扬华美而崇尚简约素雅、朴素无华的美。明代制瓷业兴盛,酒具的设计烧制更是技高一筹,成化年间烧制的“成化酒杯”更是清丽典雅,体现了当时工匠的制作水平,彰显了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清朝时期酒器更是精工细作,瓷质细腻、薄胎手绘的花鸟瓷酒具,被装饰得栩栩如生,满足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讲究的色香味俱全,也给日常生活带来无尽的美感和趣味。

除了广为人知的官窑所生产的精美瓷酒器外,民间窑口所生产的瓷酒器同样有着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如以烧造民间日用陶为代表的湖北民间三大窑厂:汉川系马口窑、麻城宋埠镇蔡家山窑以及蕲春的管窑、李窑和芦窑,自明朝中期开始烧制,历经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受到现代工业冲击,才停止大规模烧造。他们所烧制的器物品类多样,结实耐用,装饰丰富,工艺讲究,极具地域特色。其中,酒器在湖北民间陶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制陶人将民俗生活和对酒的理解全部渗透进酒器的设计中,因而从湖北民间土陶酒器的造型中我们可以窥看劳动者智慧的造型意识和情感追求以及湖北民间的酒文化风貌。

二、土陶酒器的民俗应用

饮酒在民俗生活中应用广泛,除了节令、婚丧嫁娶、祝寿助兴外,还在日常作为朋友小聚、情感联络的润滑剂,有时还作为排忧解愁的忘情水,在现实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一)祭祀

古时人们祭祀除了祭祖先,还会祭心目中的各路神仙:风神、雷神、雨神、灶神,烧窑人则会虔诚地去祭窑神。过去烧窑大多使用柴窑,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柴,烧造是否成功不仅看烧窑人的技术,也要靠天时地利,其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偶然性,所以窑工就祭拜窑神以保佑烧造成功。祭窑神的仪式庄严神圣,过程有序,要事先看准黄道吉日,之后人们清洁窑场,到山里取清水来净手,之后烧黄表,烧香,摆上贡品:公鸡、鲤鱼、猪头(据窑工说是因为这几样贡品寓意发财),祭拜,放鞭炮,最后开宴。整个祭祀过程严肃恭敬,不能讲话。参与祭祀的人也有讲究,窑厂厂长、族长和窑工才能参加祭祀,闲杂人员不能参加。酒器在祭窑神时是少不了的,因为要用丰盛的酒席招待众多的客人,所以一般要用大酒坛装酒,大酒壶分酒。祭祀活动不仅限于烧窑前,行业内的窑工逢年过节都要祭拜窑神,祭窑神的习俗各个地方不尽相同,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例如景德镇祭祀的是风火天师,而钧瓷的烧造地神垕祭祀的窑神有三,分别是土山大王、伯灵仙翁和金火圣母,而湖北一带大多祭祀太上老君。

(二)婚丧嫁娶

除了祭祀外,在婚丧嫁娶等人生的重要时刻,人们的宴席上也总离不了酒的身影,古人说“无酒不成席”,可以看出酒的重要地位。“酒礼”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宴席上饮酒,要讲求长幼次序,甚至在敬酒时举杯的高度都有讲究。湖北婚庆用的酒器多有酒坛,讲究吉祥,酒坛上刻上成双成对的鸳鸯、对鸡、对凤以表好事成双。八仙坛是湖北婚庆少不了的酒器,一个坛子上四个仙人,一对八个,成对赠送使用。湖北民间的丧礼上使用的酒壶小巧单纯,在 “三茶五酒”的习俗中,主人家用小酒壶向前来吊唁的客人敬三杯茶、五杯酒以表尊重和谢意,敬酒之后要摔碎酒具,表示心中的悲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三)日常饮酒

老百姓的日常饮酒随意而简单,过去常打散酒回来喝,管窑生产的酒壶按大小有严格的计量作用,有五斤、三斤、一斤、半斤、四两装不等,买酒无须称重,打满不同计量的酒壶就是不缺斤两的商品。饮酒在窑工制陶生涯中几乎成为日常,特别是制陶期间,不仅要采集陶土,采回的陶土要经过陈腐、过筛、揉泥等多重处理炼制才能使用,拉坯、盘筑也是重体力劳动,还有很多的工序和环节。窑工生活艰辛枯燥,长期与冰冷潮湿的陶泥接触,为了驱除体内的湿寒,也为了打发生活中的烦闷,在制陶过程中窑工饮酒常少量啜饮,不能狂饮,因而小酒壶方便他们随时享用。每逢烧龙窑开窑的日子,为了庆祝烧造的成功,窑工之间便会聚集吃饭喝酒,轮流请客,湖北管窑称之为“打平伙”。这时所用酒壶多是四系大酒壶,外出买散装酒五斤、十斤,拴绳子提回来大家分到碗里喝,释放了艰辛劳动的苦累,享受着烧制成功的喜悦。

(四)平民与文人士大夫对酒器选择的差异

在湖北民间土陶的酒器中,平民与文人士大夫对于酒器造型和装饰选择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装饰题材的差异和趣味的不同上。陶工也会根据消费的不同群体进行设计装饰。

通常平民使用的酒器体型较大,风格浑朴厚拙,看重实用功能,很少装饰,即便有,也多体现为底层百姓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直接表达,即吉祥题材的运用,它的表达真实自然,毫不做作。而文人士大夫使用陶制酒器,器型则会小巧精致一些,造型更加俊美,装饰更加文雅和讲究情调。他们把个人情感和趣味追求寓意在自然的山川花鸟里,特别是高洁的四君子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酒器上惯常使用的图式。在饮酒时助兴的酒令方面,文人士大夫与平民也有区别。酒器上常刻写诗文,文人士大夫饮酒时常用文字令,以文字诗词的变换组合加上历史典故作为酒令内容,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修养。例如名著《红楼梦》中所对的红豆酒令,原文如下:“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而平民百姓的酒令则较为简单粗狂,例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吐血”等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图1是马口窑生产的一个短颈的球形小酒坛,上面刻写的是草书诗文“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字里行间穿插花草,洒脱狂放,把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贾岛、刘伶豪饮不羁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刘伶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两人都与酒有着莫大的关系,贾岛以诗祭酒,而刘伶更是嗜酒不羁,他常随身带一壶酒,坐着鹿车,令随从背着铁锹跟在车后,并对随从说:“如果我醉死了,就把我埋了。”所作《酒德颂》更是流传至今。这件小酒坛上面刻写的一圈文字充满陶工对文人士大夫的迷恋与崇敬,也是湖北土陶酒器文化的体现。酒坛上的字迹笔力遒劲,行笔利落,并能以对偶的诗句来表现饮酒,说明制作此酒坛的窑工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

图1

三、酒器的实用功能体现

湖北土陶与酒关联的器物很多,最有名且最有代表性的恐怕是用于装酒的“八仙坛”和“锁口酒坛”。除此之外,节省能源的歪把凹底酒壶也颇具特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酒器,其功能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显示了匠心独具的湖北工匠的聪明和智慧。我们暂不谈湖北这种独特酒坛的装饰,单就它的实用功能就可以体现出工匠的巧思妙想和科学设计。

(一)安全的功能体现——锁口坛

马口窑的锁口大酒坛(如图2),一般通高在45厘米左右,口径约14厘米,底径22厘米,最大腹径36厘米,敞口,肩部有圆肩、平肩和斜肩,腹部多略窄于肩部,向下逐渐收至底部,上大下小,平底无圈足。底部则多饰以莲瓣纹、云纹等,各个部分之间又有连续的回纹、万字纹等常见纹样作为分隔。酒坛可容酒水三四十斤。颈部有孔,盖子长止口也打孔,套上后与颈部孔对齐可插上一个木制或铁制杆状一头上锁,名曰“锁扣坛”。它是湖北民间土陶酒器中的典型器物。锁口坛是以前人们送给新婚夫妻的贺礼,蕴含着亲人的祝福和珍重。锁口坛最特别的是坛颈上盖一头上锁。此设计可防鼠蚁,又便于搬运,最重要的是透气不透水,可以保证酒的醇香。锁口坛的设计者在精心考虑实用性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艺术性的装饰,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是湖北土陶器物中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典范。肩上部通常装饰蝙蝠纹样、莲瓣纹、卷草纹、回纹、万字纹和云纹等,中间大面积用四开光刻画装饰八仙,因此在湖北酒坛也叫“八仙坛”。此外,“状元打马游街”“十八学士”和各种戏曲人物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也是主要装饰题材。

图2

锁口坛通过精巧的器型、精致的装饰完美地体现了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锁口坛的贮藏功能首先满足了人们“饮”的生理需求。独特设计的锁口,既可以防尘防盗,酒又不易外洒,满足了人们的安全需求。亲朋好友在新人大婚之时赠予锁口坛,既是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也是家族之间的礼尚往来。锁口坛不仅是向对方表达尊重的物质载体,也是双方确立自我价值的介质。

(二)节能的功能设计——歪把凹底小酒壶

锁口酒坛是较为隆重的节日才能用到的酒坛,平时坛口封锁,不轻易启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则使用更加小巧方便的小酒壶(如图3)。小酒壶容量不大,适合一人独酌或两人对饮。器型大致相同又有细微区别,均有系或者有壶把,便于取用,细颈鼓腹,大多有注水口,也有直接将壶嘴做成注水口的,大多无盖。小酒壶形体较小,较酒坛来说制作难度不大,形制也没有约束,所以样式繁多,朴素或华丽,全看窑工和使用者的偏好。有的简单朴实,没有釉水和花纹,有的上全釉,有的上半釉,或不上釉而用化妆土代替,有的在表面用水花手法简练地绘制花草纹样,也会刻画出繁复的几何纹和卷草纹作为装饰,还有的制作精致的模具注浆成型,花卉呈浮雕立体状。

图3

在变化多端的酒壶中,一款歪把凹底小酒壶设计独特(如图3右下):壶呈半球形,中心前移,小盘口,壶把连接盘口和半球的壶身,把手似有点歪,因此叫“歪把酒壶”。它的壶底向内凹陷,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柴草燃烧的效率,便于聚拢火焰,温酒时可以减少燃料的使用。听窑工说,一根盈尺的玉米秸秆便可温一小壶酒,在物资短缺的年代,这种设计可谓精巧实用,体现着劳动者的智慧和勤俭生活的美德。

(三)计量的功能体现——不同容量壶的设计

管窑装酒的坛子和酒壶有规定的计量作用,规格严格统一,给酒的销售和购买带来方便。有四十斤、二十斤、十斤不同规格的酒坛子包装,也有一斤装、半斤装和四两装的酒壶,这也是民间土陶酒器计量功能的体现。

(四)便携的功能体现——四系之妙

民间土陶为民间所用,地主豪绅要用,渔人农夫也要用。人们做活时可能身处田间地头,也可能在湖泽深处无法归家,因此壶罐的便携就显得非常重要,四系壶便应运而生(如图4)。窑工针对便携需要,在壶肩上设计了四个系纽,可在纽中穿绳形成系带,提在手中或挂在扁担上。以前农人在田里做活,农忙时中午没有时间回家,家人就在家中做好饭菜,再把酒装在四系壶中,肩挑手提带到田里。唐白居易诗《观刈麦》中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鲜明地体现了繁忙的田间活动。

图4

四系壶除了四个系纽之外,壶身和壶嘴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壶身多鼓腹,类似圆球的形状,这个设计可以装更多的酒,也可以使器腹上的装饰纹样显得更加饱满。壶口在四个系纽的中央,壶内的酒液晃动时,细细的壶保护酒液不会洒出来。壶嘴较为短小,高度不过壶嘴,宽度不过壶身,这样可以减少壶嘴被碰坏的风险。壶嘴设计在肩部,位置较高,既可以减少酒液洒出,也方便倒酒。

四、装饰——彰显酒文化丰富的内涵

“美食不如美器”,古人重视酒器的设计与装饰,在实用的基础上让人享受美感和情趣。湖北酒器上装饰的纹样有花鸟鱼虫、动物人物,还有吉语和警句,内容庞杂,大都浅白直露,且颇多俗语,乡土气息浓烈。有的词句诙谐有趣,故而深受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八仙酒坛”和“十八学士酒坛”场面壮阔、意蕴深刻。

(一)酒文化的平民意识——八仙酒坛

湖北的酒坛大多装饰“八仙”,因此在湖北酒坛也称“八仙坛”。八仙题材的由来已久,它的产生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分别是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汉钟离、蓝采和、铁拐李。八仙人物被赋予凡人大众的社会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这些流落江湖的民间传奇人物,个个神通广大,武艺高强,他们爱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为民除害。在中国神话故事《东游记》中,记录很多他们助人帮善、惩恶锄奸的事迹,尽管这些被“草根”民众杜撰出来的“草根”神仙,游戏人生,桀骜不驯,但在封建社会民不聊生的状况下,他们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的精神和平等意识,填平了千百年来横亘在圣贤与凡夫俗子之间的天堑,被后人世代传颂,因而备受民众欢迎。人们塑造的八仙虽然是神仙,但他们亲切,有人性,并为民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生活幸福。这些最质朴的理想和美好愿望迎合了老百姓的基本愿望和需求,因此他们感觉和“八仙”没有距离感,并把“八仙”当作保家平安的守护神。“八仙”独具的乐观与自信,洋溢的幸福与吉祥,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以生存的希望和生活的信念,这正是“八仙”的魅力所在。因而他们的形象常常被湖北土陶装饰在器物上,成为湖北马口窑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明清时期,随着湖北土陶的蓬勃发展,八仙题材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八仙图式,最终成为锁口酒坛的代表性纹样。刻有八仙图案的锁口酒坛多成对出现,每个坛子的腹部分为四个部分,多为方形开窗,以竖线分割,中央位置以剔地刻花的方式刻绘人物,在人物和开窗边界中间绘制繁复的云纹作为装饰,构图饱满,人物刻画或精致写实,衣袂飘飘,神姿生动;或比例夸张,头大身小,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八仙坛作为酒坛,用作贮酒,其造型丰肩矗立,上大下小,有梅瓶的神韵,短颈广口又不同于梅瓶,显得更加大方有力,于淳朴厚拙中挺立秀颖。造型集雄浑、壮阔、秀美于一体。”(《即将消逝的文明》)

图5和图6所示的八仙坛为此类贮酒器中的精品。

图5所示八仙坛为马口窑早期(明中期至清中期)所作。平肩,略鼓腹,整体浑圆饱满,上大下小,鼓腹的设计可以装更多的酒。腹部上方转角处装饰一圈拍印纹,作为肩部和腹部的分隔。坛腹均匀四开光,每个开光内部的四个角都有窗格状的卷云纹样。开光中间绘制人物,器足处绘有一圈莲瓣纹。图示的八仙人物为曹国舅,他并不是常见的道士打扮,而是身着官服,腰系玉带,手持玉板。人物一手高举着莲花,一手托着玉板于胸前,腰间玉带别着象征道士身份的拂尘,脚踏祥云,衣袂飘飘,神情潇洒豪放,神采飞扬,似立于云端之上振臂高歌。人物整体刻画得十分出色,身份特征鲜明,神情刻画细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图6所示八仙坛为马口窑中期(清中晚期、民国初)所作。整体器型比较接近长方形,坛腹直立,至坛底收缩成器足。此坛没有图1浑圆饱满,但更加挺拔精神,丰神俊朗。这是马口窑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器型特征。肩部向下装饰一圈拍印纹和一圈云纹,坛腹同样是四开光,绘制四位仙人,开光上方两个角内装饰窗格状的卷云纹样,下方两个角无装饰,开光下方装饰了一圈卷草纹,器足同为莲瓣纹。图6八仙坛上所示的人物也是曹国舅,动态较为拘谨,没有图5中的人物潇洒豪放,人物周身也没有烘托情景的景物,但人物面部神情刻画得非常成功,面留长须,眉眼弯弯,面带笑容,给人和蔼可亲、喜气洋洋的感觉。

图5

图6

八仙坛多为成对出现,有成双成对的美意,八仙寓意长寿吉祥,是对婚嫁新人表达祝福的最好赠礼。这同样体现了人民大众对和谐美满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人民朴素的审美倾向。

(二)理想的追求——十八学士酒坛

图7和图8为汉川系马口所产的十八学士锁口坛,此坛长颈丰肩,自肩部向下逐渐收束,至底部收成器足,足径与口径相当,整体曲线圆润流畅。靠近颈部有一圈回纹,肩部装饰有卷草花纹,肩部和腹部交界处装饰一圈卷云纹作为肩腹部的分隔,腹部无开光,整体刻画了9个身着官服、骑着高头大马的人物。人物和马匹的神态身姿各有不同,有的昂首挺胸,自信满满,有的回首作交谈状,人物神情愉悦。在人物周围刻满繁花作为衬托,整体氛围热烈和谐。足部饰有莲瓣纹,在莲瓣纹和腹部纹样之间又有回纹作为分隔。整体器型在厚重中不乏灵秀,装饰构图饱满有层次。

图7

图8

“十八学士”又称“秦府十八学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巩固江山,招纳的一批能够辅佐其治理天下的能人志士。在器表装饰十八学士骑马游行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希望后世儿孙能够出人头地,像十八学士一样具有文韬武略的才能,也从侧面反映了楚地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

(三)情感的宣泄——酒让生活更加五味杂陈

人们在创造酒器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化。饮酒可助文人骚客诗兴大发,助画家书家泼墨淋漓,饮酒可以释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压抑的情感,这些情感多种多样,在土陶的装饰文字中都有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句诗赞美了诗仙、酒仙李白的豪迈和才情,体现了百姓对他的崇敬之情。现实生活中兴致所至时要饮酒助兴,遇到挫折时要借酒消愁。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克制、内敛、守礼的民族性格。因此,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饮酒所产生的迷醉感可使人暂时冲破礼教束缚,摆脱世俗说教,排解烦恼、释放豪放洒脱的本能。图9 是一个提梁酒壶,两个开光里刻着:“三杯通大道,一醉改(解)千愁。”其中“三杯通大道”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二,“一醉解千愁”出自吴澄的《木兰花慢·再用》,窑工将两句词巧妙地放在同一个酒壶上,笔体随意不拘一格,气势豪迈,给人狂放不羁的感觉。窑工误将“解”写成了“改”,是因为在湖北方言中,“解”读“改”音,也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

图9

除了愁苦,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无奈。图10圆鼓的酒坛,花草覆盖的器型中,以四开光题写了一首诗:“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朝朝不离他,于今七事都改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诗里感慨追忆的是曾经的风花雪月诗酒花的生活,流露的是丧失浪漫情趣回归柴米油盐生活的无奈。由此可以看出“酒”在生活中的作用,对于文人士大夫吟诗作画可能是助兴的佳酿,对于市井百姓可能是借酒消愁的良药。人生起伏跌宕,情感复杂交织,质朴的陶罐上通过文字书画予以浅吟低唱,静思观看真是朴实自然,意蕴绵长。

图10

(四)德行的劝谕——社会教化

饮酒讲究适量。素有“法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的说法。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要配以不同的饮酒方式,此时饮酒就不单单是一种“饮”的生理活动,而是在固定情境中借饮酒达到似醉非醉的迷醉境界,寻求灵与肉、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酒能助兴,但饮酒过量也能令人丧失心智,酗酒是人们所不提倡的。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湖北民间土陶中。图11所示的四系酒壶上写道:“酒乃癫狂之乐,迎宾接客是他,三杯醉得眼昏花,不之(知)长幼呼骂,醉了不之(知)早晚,拖尼(泥)带水归家,劝君日后少贪。”这篇题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细数了过量饮酒之后的丑态,特意将文字刻在酒壶上,以求时时劝诫人们饮酒要适量,语言质朴且有韵律,朗朗上口。

图11

(五)广告的宣传——商业的助推

酒坛之上的文字内容庞杂,其中还有很多具有广告性质的词句,如“坛利(里)黄白酒,开坛十里香”“壹坛酣酢,美味高酒”“状元红”“清香高酒”等,大都是宣传坛内美酒醇香味美,还有题店家名号如“王泰记宝号”“山西汾酒”的酒坛,应该是为酿酒作坊专门定制的。

五、结语

酒——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自诞生之初便对我国的历史、文学、绘画、宗教、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酒器从先秦时期威严神秘的青铜酒器,到两汉瑰丽的漆器酒器,随着瓷器的普及逐渐深入平民阶层的生活中。唐代酒器的华丽富贵,宋代酒器的风韵雅致,元代金银酒器的异域风采,至明清时期,酒器随着瓷器的繁荣发展而异彩纷呈。酒文化的变迁推动着酒器的演变,酒器反过来又影响酒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渗透,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猜你喜欢

窑工酒坛酒壶
清代煤窑有多黑
清代煤窑有多黑
黄泥洲的老窑工
中华笑话一壶酒—— 无钱打酒
刻薄鬼买酒
酒 壶
溱潼窑工号子的历史与现状
欲望的酒坛
酒坛飞天
翻洗酒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