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半岛花边织物艺术的传承与可持续性创新应用研究

2022-02-10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天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花边胶东织物

李 骏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省科学院)

一、胶东半岛花边织物概述及其研究意义

山东胶东一带的各类手工花边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编织艺术。19世纪末,由于水路交通的方便,欧洲的刺绣传入了山东胶东沿海,勤劳、手巧的胶东妇女迅速掌握了西方的手工花边技术,手工花边业逐渐发展起来,形成闻名于世的以烟台、青岛为中心的花边产地,成为当时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手工花边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结合中国的传统技艺形成了中国花边特有的风格,其图案变化多样,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经过几代人的传承,这门舶来艺术已注入胶东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并渗透到百姓生活中。如今,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由于市场化、工业化大生产的影响,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应用,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地区经济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必要手段。胶东花边织物艺术是胶东地区文化与欧洲手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已经拥有百余年的历史。花边织物艺术也是与人民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传统艺术种类之一,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服饰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在本土化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在织物技法、纹样、色彩、材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拥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在我国复兴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背景下,在生产技术不断成熟、产品多样化快速发展、人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现状下,复兴传统花边织物工艺,打造具有鲜明半岛特色的区域品牌并推广,既是对胶东半岛花边织物艺术多样性的开发、对齐鲁地域民间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多样性的继承、维护与发展。

二、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种类及艺术特征

19世纪末,欧洲花边传入中国。现代中国花边工艺最著名的品种——抽纱、抽绣就是由英语 drawnwork 译过来的,是指用工具在各种布料上进行刺绣及用纱线编结而成的装饰性织物。根据工艺和地域的差异,主要有栖霞棒槌花边、蓬莱梭子花边、即墨花边、招远网扣花边、乳山扣眼、荣成手拿花边、海阳钩针花边、威海满工扣锁、威海雕平绣等。

胶东半岛花边织物是心灵手巧的胶东妇女在精湛的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融合胶东文化织绣出的别具一格的花边织物,深受消费者喜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西合璧的造型特点

初期的胶东半岛花边织物是按照欧洲货样生产,花边的尺寸规格与工艺都按照花边庄的明确指示,风格紧紧贴近洛可可时代的风格,呈现出妩媚奢华的装饰特点,造型以曲线的涡卷形纹样为主,形式上具有不够对称与均衡的美,后期这些特点在被保留的同时,又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融合发展为独有的胶东艺术形式。受传统造物思想的影响,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造型大多数是以中轴线对称的方式呈现,这样的设计处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胶东半岛花边织物在百年来的发展中呈现出技术交融的多元化艺术风格。

(二)千变万化的工艺针法

胶东因地域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种类的花边织物,工艺不同,种类纷繁多样,编织工具也琳琅满目,有玲珑的绣针,精致的梭子、棒槌等(如图1),工艺针法是根据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刺绣工艺、抽纱工艺、编织工艺的选择。刺绣工艺是一种加法处理,绣花针穿引不同材质的线在材料上往复刺与穿,形成线迹的疏密变化,进行图案勾勒。例如,即墨地区的镶边大套在麻布上织绣装饰花边,进行浮雕立体感的塑造。抽纱和编织工艺是减法处理,它们相伴而生又各自不同,形成不同的视觉风格。例如,栖霞的棒槌花边是手工艺人根据图样将带线的棒槌进行交叉舞动,编织出呈现抽纱特点、层次分明的花边;蓬莱的梭子花边是纱线在梭子的带动下根据花样设计进行花边编结;根据图样在不同规格的网片上进行花样设计是招远地区的网扣花边的工艺技法。因此,在胶东半岛花边织物中,加减法工艺通过千变万化的工艺针法形成各种富有装饰情趣的视觉效果。

图1 编织工具

(三)丰富多样的图案语言

棒槌花边织物受到西方艺术的熏陶和东方文化的浸染,是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本土化产物。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图案纹样既受洛可可时期设计理念的影响,又在吸收欧洲花边设计与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操作实际及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图案素材主要分为花鸟纹样、如意纹样、几何纹样、综合性纹样,其形式由连续式纹样与独立式纹样构成(如图2)。其中如意纹样设计变化多端、应用广泛,在近代花边图案常用柔美的曲线、传统如意形状和硬朗的线条等现代表达方式呈现。几何形纹样图案常与工艺相关,如招远地区网扣花边受网格制约,运用简洁、概括、疏密结合的手法,用点、线、面的形态要素对具象图样中的方、圆、曲等图案设计进行强化,形成几何形状以表现具象或抽象图案。而集合花鸟素材、几何素材、元宝素材等纹样素材的综合纹样形式随着花边艺术的发展也屡见不鲜,如将梅花、莲花、菊花等不同季节的花卉进行设计解构,重塑花形设计,增强作品的主题性与综合视觉美感。

图2 胶东花边丰富多样的图案语言

三、胶东花边织物艺术传承与可持续性创新应用的策略

胶东花边织物艺术不仅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胶东花边织物艺术的传承与可持续性开发,对塑造地域文化形象、打造地域品牌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涉及政策、资金、研发、推广等一系列操作及实践问题。因此,应融合当地资源,以系统化、整体化、综合化发展为基础,进行多方位协作的设计创新,打破行业壁垒,结合品牌开发,实现行业跨界合作,探索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及产业化发展途径。

(一)挖掘文化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胶东花边织物艺术是以产品属性体现,因此对其的研究和保护,整理和保存现有的技艺形式只是基础。由于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胶东半岛花边织物与服装、饰品、家纺产品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应结合半岛特色进行区域品牌建设,进行合理有序开发,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审美之间的差异,分析审美、功能等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并大力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进而衍生出新业态,同时打破壁垒进行多领域广泛合作,在继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动态展示出其文化特点。

(二)打破壁垒,拓宽传承路径

师徒相承、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是传统民间织绣技艺传习的主要方式。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以其强大的交互教学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多元的媒体表现形式、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等优势,重塑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因此应当立足信息时代,在以手口相传为主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非遗文化数字化资源,运用现代化的传播路径,建立线上非遗数据库、博物馆,通过手机扫码进入非遗商品网店观看网络直播,从而了解传统技艺。传统工艺要与国际大牌合作,要与科技相结合增强互动和体验感,不断探索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遗产的传习模式,以培育非遗技艺传承人和促进大众广泛参与两条路径,将被动的物质性保护转变为积极的文化性建设。

(三)文化创意的可持续性建设

当前社会环境中的重新整合对胶东花边织物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将传统记忆再次唤醒,并伴随现代的日常生活以文化产品的形式传播,是最直接的可持续性创新方式。

首先,日前各类手工DIY产品的出现和很多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流行表明,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慢生活的渴望与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期待,可以借助非遗文化相关的宣传活动提高胶东花边织物艺术的知名度,博物馆、民俗馆定期举办展览;在中小学举办非遗体验活动,由专业师傅带领学生制作简单的花边手帕、挂件等小物品;在高校建立流动式体验工坊,由高校手工社团组织感兴趣的学生一起学习设计及制作技术,定期布置花边产品开发任务,并与网络媒体合作进行宣传与推广;打造简单易学的教程和畅通的传播渠道,广泛吸引大众参与,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以文化创新成果的形式推动胶东花边织物艺术的发展。

其次,聚焦文化创意,不仅要关注非遗文化的内容,还要依托旅游产业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进行可持续创新。美丽的胶东半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胶东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性文化,对外交流相对频繁,具有开放性的文化特征;同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又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具有传统儒家文化的特色,因此打造能被大众接受的胶东花边风格的旅游纪念品是传承及持续创新花边织物艺术的有效手段。结合胶东半岛非遗元素开发相应的吉祥物,结合表情包、微电影等推广花边文创纪念品,并在旅行社线上打造专栏、线下设置展示该产品的体验区域,以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闭环,逐渐使胶东花边织物艺术旅游纪念品成为地方性旅游的形象代言品,在不断丰富旅游非遗文化文创的同时实现文化价值的传递,实现多渠道、多类型、多业态的发展,促进胶东花边织物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花边胶东织物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邹汉珍十二生肖作品展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常熟花边的历史及传承发展研究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胶东面塑——花饽饽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