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芋套种竹荪栽培技术
2022-02-10裘源春步华柳道正
裘源春,步华,柳道正
(鹰潭市农技推广中心,江西 鹰潭 335000)
1 竹荪大田遮阴棚发酵料栽培模式存在的问题
竹荪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是江西省重点栽培的食用菌之一,据2018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年鉴》统计数据,江西竹荪产业在全国排名第四,约占全国竹荪产量的7.42%;2020年江西竹荪栽培面积达1588.41 hm2,鲜品产量为17887.5 t,比上年增长12.20%。江西省竹荪产业是推动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但该产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1.1 与粮争地
目前竹荪栽培要求与其他作物轮作,间隔时间在3年以上,否则产量就会严重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品质也有所降低,和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用地矛盾。在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来增加菇农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与农争时
7月中旬,既是早稻收割、晚稻栽插的双抢时期,也是竹荪采摘、烘烤的关键时期。竹荪采摘、烘烤期用工量大,随着竹荪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用工矛盾日益突出。
1.3 阴棚搭建和拆除成本较高
遮阳网遮阴要搭建阴棚,种植结束后还需拆除阴棚,既繁琐又费人工,其成本约占竹荪整个种植成本的1/4。同时,阴棚影响棚内通风,7月-8月为夏暑炎热季节,棚内外温度最高可相差10多摄氏度,导致竹荪生长期间遭遇生理性障碍,无法正常散裙,导致菌裙粘连、菌柄中断,严重的甚至死亡。
1.4 采摘竹荪最后两茬菇的人工成本高
前2~3茬的菇约占竹荪全部产量的4/5,第4~5茬菇生长分散,产量低,品质差,采摘人工成本高,有些田块的人工成本甚至高于所采摘菇本身的价值。
2 槟榔芋套种竹荪栽培模式
2.1 套种竹荪相应农作物的选择
目前套种竹荪的农作物有芋、中晚熟大豆、玉米、紫山药等,试验表明:芋套种竹荪效果最佳,其中槟榔芋套种竹荪的效果好于红芽芋套种竹荪。
2.2 槟榔芋套种竹荪的优点
(1)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槟榔芋套种竹荪种植模式能够合理利用槟榔芋植株下的地表空间,一地两用,尽可能使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同时竹荪采摘集中期延后20~30天,避开水稻生产的双抢季节,避免出现用工荒现象。
(2)槟榔芋顶部叶片大,遮阴效果好,且随着槟榔芋生长,遮阴效果越来越好,竹荪长势也越来越好,形成了槟榔芋和竹荪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同时遮阴时间直至9月初,完全满足竹荪对光线的生长需求。
(3)采摘竹荪前须割掉仔芋叶片,使芋植株端形成较大空隙,为竹荪提供较大的采摘便利。
(4)只采摘前2~3茬的竹荪,采摘时间短而集中,能降低竹荪采摘劳动强度及相应成本。
(5)无需搭建阴棚,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能实现自然通风、降温降湿,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概率。
3 槟榔芋套种竹荪的成本核算
据调查,2021年槟榔芋套种竹荪栽培模式生产成本平均6910元/亩,销售收入平均17300元/亩,利润平均10390元/亩,投入产出比150%;和目前大田遮阴棚发酵料栽培模式相比,生产成本降低了3965元/亩,虽然销售收入也降低了2700元/亩,但利润却增加了1275元/亩,投入产出比提升了66%,槟榔芋栽培竹荪套种模式栽培风险远远小于目前主要栽培模式,在江西省(槟榔)芋产区值得大力推广。
4 槟榔芋套种竹荪技术要点
4.1 茬口安排
11月槟榔芋留种(或订购),冬前翻耕整地,2月进行竹荪培养料堆积发酵,槟榔芋同时播种,3月底-4月初竹荪下料播种,6月下旬-8月竹荪采收,9月以后槟榔芋采收。
4.2 场地准备
首先,场地选择。田块要求交通便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透气性好,排灌容易,土壤不易板结。竹荪种植不能连作,须间隔3年以上,周边田块未种植过竹荪的最佳。其次,大田整畦。在12月至翌年1月,对大田进行机械翻土晒白,将田烤干、整畦,畦宽160~170 cm,畦沟宽25 cm,沟深15 cm。随后对大田进行封闭型除草剂喷雾,待用。
4.3 种芋选择
要求种芋表皮光滑、无损伤、无病虫害、饱满、粗壮、顶部附近有毛、大小均匀一致。在播种前要晒种1~2天,去除表面的毛,再用100倍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消毒。
4.4 适时定植
槟榔芋在2月定植为宜,具体方法是:在离畦面两侧边沟25 cm处进行一字形开穴,穴内亩施过磷酸50 kg。种植深度以4~7 cm为宜,株距30~40 cm,每666.67 m2种1500株左右。
4.5 田间管理
4.5.1除草割叶
4月中下旬,槟榔芋普遍长有2片叶子时,使用草甘磷+乙草胺喷施畦面,随即用镰刀齐地割去槟榔芋地上的茎叶,注意割叶操作须在喷施除草剂15~20分钟内完成,否则会造成槟榔芋发生除草剂药害。割叶目的一是减少除草剂危害,二是促进槟榔芋生长整齐。
4.5.2肥水管理
割叶后7天左右,槟榔芋再次长出2片叶时,亩施2.5~5.0 kg复合肥水溶液浇灌芋蔸。再过7天左右,在离芋蔸10 cm处撒施复合肥15 kg。在芋株生长至5片叶后,在5月中下旬施第1次大肥,结合培土亩用复合肥35 kg;在6月中下旬(七八片叶时),亩用45%复合肥50 kg撒施沟四周。芋头水分管理应结合芋的生长特性来进行。发芽期,土壤不宜太湿,保持土面湿润,这样有利于出苗;幼苗期,保持见干见湿状态以利发根;盛发期,特别是地下球茎的膨大时期,需要大量水分,畦沟应保持3~7 cm深的水位。若遇长期阴雨天应及时排水,防止芋疫病发生。收获前10天要排干田里的水,以便采收,易于贮运。
4.5.3培土
6月中旬左右(7片叶左右),结合施肥、防病、除虫工作进行1次培土工作,培土厚度为12 cm左右,具体方法是先将畦沟内的积水排干,剔除多余的仔苗,然后在沟内向下挖7~10 cm(沟底尽量平整),再将所挖泥土均匀覆盖在植株周围即可。
4.5.4多效唑控势
当槟榔芋株高为1~1.1 m时,每亩用15%多效唑300 ~350 g,每10 g兑水5 kg浇施30~33株,以控制槟榔芋生长过高,并促进芋头膨大,起到控上促下效果。
4.5.5防治病虫害
槟榔芋的主要病害有芋疫病、芋软腐病、芋炭疽病、芋白绢病等;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芋单线天蛾、蚜虫等。槟榔芋的病虫害防治应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药物防治,防重于治,早治好于晚治。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从无病或轻病地选留种芋。②实行水旱轮作。③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做到高畦深沟,清沟排渍。④及早喷药预防。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特别在连续阴雨期过后要积极防治,一般在5月-6月竹荪菇球生长期前是主要防治时期。
4.6 采收
采收时间在10月-11月上旬,霜降来临之前。采收前15~20天,必须排干沟水,促进养分转化,提高品质。采收时用手连叶片将母芋拔起。
5 竹荪栽培
5.1 竹荪备料
5.1.1栽培原料准备
2月底开始备料,栽培原料的量一般亩用竹屑400~500 kg、木屑500 kg、谷壳500 kg、尿素50 kg、轻质碳酸钙50 kg。
5.1.2栽培原料发酵
将准备好的主料、副料进行充分混合,并按每100 kg干料浇60 kg水的比例在堆料上浇足水分,原料堆放高度视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堆高1.5~1.8 m。以后每隔10天再用铲车翻堆2次,前后共翻3次堆,使栽培料上下、里外发酵均匀一致,发酵时间大约40天。发酵结束后培养料呈棕黄色,有发酵香气,无刺鼻氨味。
5.1.3竹荪菌种选择
选用菌丝浓白粗壮、呈束状、气生菌丝浓密、无黄水、菌龄适宜的优质菌种。
5.2 下料播种
5.2.1大田铺料
4月1日前后开始下料播种。铺料前在畦中央开一字形沟,沟深10 cm,沟宽60 cm,将开沟的泥土暂放在沟两侧,随后沿沟铺料,大概5000 kg/亩。
5.2.2播种
播种时先用竹棍在栽培料中间划一个凹槽,将种子掰成鸡蛋大小放入凹槽内,然后将栽培料复原,播种间距8~10 cm,用种量0.45~0.5 kg/m2。
5.2.3覆土盖草
播种后应及时用两侧沟土覆盖培养料,盖土厚度5~7 cm,然后覆盖稻草或细茅草,盖草要将整个泥土盖住,厚度2~5 cm,起保温保湿、防太阳直晒和防雨水冲刷的作用。
5.3 大田管理
播种后10天左右,检查菌丝萌发情况。在菌丝生长阶段,应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如畦面湿度不够应及时喷水,若春季雨水太多,畦沟内积水应及时排掉。播种后2~3个月,菌丝走满培养料,此时槟榔芋的叶片已经长大,高大植株为竹荪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提供遮阴效果。出菇阶段注意控制好湿度,培养料湿度掌握在60%~65%,土壤层湿度掌握在20%左右。注意:夏季高温时,切忌在中午前后进行喷灌。
5.4 采收加工
竹荪子实体完成撒裙后,要及时采收,否则子实体很快就会萎缩。采收时,连同菌托一起采下,将菌托和菌盖放在另一容器内,将子实体整齐地放在竹篮中,然后及时送入烘烤房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