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足趾离断伤再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2022-02-10史雪芬刘跃飞陈月琴胡昌庆唐林峰张广亮巨积辉
史雪芬,刘跃飞,陈月琴,胡昌庆,唐林峰,张广亮,巨积辉
(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 足踝外科,江苏 苏州 215104)
多足趾离断伤作为足部的一种严重创伤,对足功能有较大的影响。如何提高足趾离断再植的成活率,快速恢复患足功能,一直是临床医护人员追求的目标。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不断完善,以及患者对足部外观和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几年足趾再植成功率不断提升,但相关的护理研究仍显不足。现代的医疗要求越来越精准,护理更加精细,2013年1月-2021年3月,我们参考断指再植的护理并进行优化,应用于13例多足趾离断伤再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围术期护理工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3例14足41趾,男12例,女1例;年龄19~56岁,平均37.6岁。其中1例为双足;左足8足,右足6足。受伤原因:重物砸伤5例,电锯伤4例,机器挤轧伤2例,电梯夹伤1例,交通事故伤1例。其中左1-5趾离断3例,左趾及3-5趾1例,左1-3趾1例,左1-2趾1例,左3-4趾1例,双趾1例,右1-3趾1例,右2-4趾2例,右2-3趾1例,右 1-2趾 1例。离断平面:近节 20趾,中节10趾,末节9趾,甲根部2趾。本组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腰麻联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患侧大腿中上段上电动气囊止血带。术区常规消毒铺单,膝关节下方垫以三角形固定架将膝关节固定在屈曲80°~100°位,踝关节背伸约10°位固定。清创:手术分两组进行,分别对离断足趾远近端进行清创。寻找并标记好离断趾远近端趾底固有动脉、神经及皮下静脉。再植:顺序为缝合跖侧皮肤→缝合趾屈肌腱→吻接趾底固有动脉、神经→趾骨复位固定→缝合趾伸肌腱→吻合趾背静脉→缝合趾背皮肤[1]。
1.3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1周,患足平放或抬高10~20 cm,常规预防感染、抗凝、抗痉挛等对症治疗。石膏固定患足功能位4周,去除石膏后逐渐行功能康复训练。术后8~12周,复查X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拔除克氏针。
1.4 围手术期护理
1.4.1 急诊术前护理
足部多足趾离断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患者对突如其来的伤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针对急诊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上一方面积极抢救,及时包扎伤口、补液、监测生命体征,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尽快为患者安排手术;另一方面要安抚患者情绪,对患者最担心的问题,比如足趾能否成活、能否行走、会不会跛脚、影不影响工作等,给予充分评估并耐心解答,并告知其成功的病例以及目前的手术成功率情况。鼓励患者面对伤情,对手术充满信心,配合医师完成手术[2-3]。
1.4.2 术后转入病房护理
⑴病房准备:病房要求相对无菌、安静、保暖、舒适,保持室温25℃~28℃,湿度50%~60%,消除不适温湿度对患者的影响。同时限制探视,绝对禁烟。术后卧床时间长,注意饮食、适应床上排便等。
⑵体位护理:护理人员术后与手术医师及时沟通,依据术后足趾再植动静脉吻合情况及术后血运情况综合判断,采取平放患足或抬高10~20 cm体位。术后24~48 h,因血容量灌注不足,加上足趾位于肢体末端,可能会出现动脉血供不足情况,表现为趾端颜色偏白,毛细血管反应减慢。此时宜采取患足平放体位,必要时输血、补液补充血容量。如果出现患足肿胀、趾体颜色发暗、毛细血管反应增快现象,表明趾体静脉回流障碍,此时体位宜采取患足适当抬高10~20 cm,减轻患足肿胀,改善静脉回流。
⑶疼痛护理:断指再植术后疼痛是引起血管危象的主要因素[4]。疼痛促使机体分泌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血管危象的发生。本组患者足部创伤严重,术后采用了静脉镇痛泵预防性用药,必要时应用冬眠合剂镇痛及镇静,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有研究显示血管危象在夜间发生率明显高于白天[5],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巡视,尤其是在夜间多询问患者术区疼痛情况,协助患者合理使用自控镇痛泵,妥善固定及保持导管通畅,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以确保镇痛及时,效果明显,且具有持续性。从而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⑷伤口观察护理: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敷料包扎、有无活动性出血、敷料是否被血液浸湿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伤口止血。观察伤口敷料包扎是否过紧,避免术后趾体肿胀,以及伤口是否出血形成干痂压迫足趾导致血运障碍。
⑸足趾血运的观察及护理:术后3 d是断趾再植血管危象的高发期,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巡视。术后3 d内每0.5~1小时观察1次,术后4~7 d,每2小时观察1次。注意观察再植足趾颜色、温度、张力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出现血管危象时,及时判断是静脉危象还是动脉危象并及时处理。动脉危象时,趾端颜色发白、皮温下降、张力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减慢至2 s以上或消失,此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并遵医嘱应用抗痉挛药物。静脉危象时趾端颜色变紫,皮温下降,肿胀明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增快,此时应抬高患肢,打开伤口敷料,解除压迫,必要时拆除部分伤口缝线并予趾端小切口放血、肝素棉球湿敷,观察趾端血运有无改善。血管危象处理后观察1 h如果不能缓解,及时通知医生,行血管探查术。
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多足趾离断伤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再加上术后早期患肢局部制动等因素,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为此护理人员术后24~72 h即指导患者行患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10~20次/组,每日3组;健侧肢体踝关节的跖屈、背伸及内、外旋“环转”运动,屈膝、屈髋运动,频率15~20次/组,每日3组;术后3~5 d,增加患肢屈膝、屈髋运动,频率10~20次/组,每日3组;术后6~7 d,在原有活动量基础上,床位护士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每日2次,并逐步向床上主动变换体位过度;术后8 d在护士指导下进行床上及床边活动。足部多趾离断伤,易患人群以中青年为主,依从性较高,通过护理人员的指导,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一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比如吸烟、肥胖、恶性肿瘤、使用激素治疗、服用避孕药、下肢静脉曲张及脱水的患者,术后进行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并在术后6~12 h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1次/d,使用2周左右。
2 结果
本组13例41趾中再植成活34趾;1例左足1-5趾离断伤术后30 h再植第2趾出现动脉危象,经探查术后成活;1例左足1-5趾离断伤术后36 h再植第4、5趾出现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伤口缝线、趾端小切口肝素棉球湿敷等对症处理后再植趾成活;坏死6例7趾。本组成活率82.9%。术后8~12周骨折愈合,平均11周。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1例趾趾甲畸形明显,余趾体外形恢复良好,足趾关节总活动度为20°~60°,趾尖两点辨别觉10~16 mm,患者行走步态基本恢复正常。
3 讨论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业的发展,足外伤逐渐增多,随着患者的需求增高及显微技术的进步,足趾离断再植也逐渐增多,成功率显著提升。但相关的护理仍显薄弱。手术固然重要,而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的成功率、再植组织的成活以及后期的功能康复至关重要[6-8]。
3.1 多足趾离断再植护理特点
与手指再植相比,足趾位于肢体的最远端,更加短小,再植足趾的血运判断较手指相对困难,有时需要借助趾端小切口放血以及与健侧足趾对照来综合判断。高年资的护理人员对血运的判断更加准确,护理排班时注意以老带新,注意血运的变化,尤其术后24~72 h,加强夜班巡视,对疼痛做好及时的护理干预处理,做到提前预防疼痛的发生[9-10]。
多足趾再植术后体位:断指再植术后一般抬高约30°,利于消肿。足趾因血管细小,血供相对不足,术后要依据血运情况适当抬高患肢10~20 cm或者平放。足趾呈粉红色,张力较高,毛细血管反应增快提示静脉回流欠佳,此时适当抬高患肢;趾端颜色较正常足趾颜色偏白、皮温偏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患足宜平放,同时注意补充血容量。
足趾间趾缝相对较小,术后趾体肿胀或者伤口出血、结痂更易造成趾体卡压。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术区伤口出血情况,以及有无趾体卡压。本组中1例左足1-5趾离断伤,术后24 h再植趾出血较多,伤口予以明胶海绵纱布加压包扎,1 h后相邻第2趾出现动脉危象,立即予打开敷料,肌注罂粟碱等对症治疗,并进行血管危象探查,足趾血供得以恢复。
3.2 早期功能训练
术后早期护理干预行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肢功能,还可以避免因长时间卧床导致的手术并发症[11]。术后功能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术后1~3 d)的训练幅度及强度不宜过大,患肢肌肉以等长收缩运动为主;术后4~5 d患肢大关节行被动功能训练;术后6~7 d逐渐行主动功能训练[12]。术后早期的功能训练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利于下肢消肿。有研究显示,术后早期的护理功能训练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13-14]。
综上所述,多足趾离断伤是足部的一种严重创伤,围手术期护理是多足趾离断再植成活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而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护理团队、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密切观察血运、伤口护理、预防性镇痛及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