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琳恩·诺塔奇《汗水》的危机叙事

2022-02-10李昕苗孔瑞山西师范大学太原030031

名作欣赏 2022年36期
关键词:辛西娅汗水工人

⊙李昕苗 孔瑞[山西师范大学,太原 030031]

琳恩·诺塔奇(Lynn Nottage,1964— )是21世纪美国首位两度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非裔女性剧作家,继《毁灭》(Ruined,2009)之后,《汗水》(Sweat,2015)于2017年再度荣获普利策戏剧奖。族裔作家诺塔奇早期戏剧主题多关注种族矛盾等,《汗水》一剧将主题拓展到后工业时代的阶级对立、消费文化及社会危机等问题,近年来迅速成为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焦点。已有研究从反传统戏剧叙事和开放性结局等陌生化手法探究其政治编码(吕春媚,2021),从美国社会经济与权力共生的关系分析资本扩张和消费文化(何星莹,2021),从美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分析后工业时代工人沦为受害者的原因(赵承运,2021),从蓝领工人失业分布状况研究21世纪美国政治经济地理学(Chun Yon hee,2018)。这些已有研究提供了多维度深刻理解《汗水》戏剧艺术和主题思想的视角。

《汗水》展现了世纪之交宾夕法尼亚州雷丁市的蓝领工人遭遇的种种危机。“危机”希腊文为Krisis,意为“决定”,医学领域用以表达“诊断”的决定性时刻(decisive moment)。哈贝马斯指出,“危机首先是一个医学用语,它指疾病的一个阶段,危机过程就是疾病过程,克服危机意味着陷入被动危机的主体获得解放”(哈贝马斯,2000:11)。危机叙事即关于危机的叙事研究,“危机叙事既是围绕危机起因所讲述的故事,又是描绘危机中人物表现的叙事,同时还是希冀对化解危机有帮助的叙事”(黄鸣奋,2019:66)。本文拟分析《汗水》中后工业时代的工人失业危机、消费文化中的社会失序危机,旨在洞悉危机表征下美国劳资对立、文化沉疴及社会矛盾等问题。

一、美国后工业时代工人失业危机

《汗水》全剧共两幕15场,运用结局先行的反传统戏剧叙事结构,每一幕第一场均展示结局,先果后因的倒叙手法引导观众从结局反推成因,引起反思。同时,看似凌乱无序的叙事结构契合了剧中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混乱性以及工人内在慌乱感。该剧以2000年和2008年作为故事节点反映美国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开幕首先展示2008年后工业时代宾夕法尼亚工业重地雷丁市遭遇危机,继而倒叙至克林顿执政期,“1993年至2001年的克林顿执政时期被认为是经济繁荣时期,政府以稳定中产阶级经济为重点,克林顿总统在任期间经济增长4%”(Gambrill Monica,2005:110)。雷丁市在2000年左右处于鼎盛阶段,钢铁、煤炭、铁路等大型工厂历史悠久,企业盈利丰厚,劳资关系相对融洽。工人是资本家获利的重要群体,钢铁工人“时薪40美元每小时”(Nottage,2017:41),可达到中产阶级水平,而且退休金丰厚,待遇优渥。工人自信感和荣誉感极其饱满,如剧中奥尔斯塔德厂工人辛西娅购物时都“以出示自己的工会卡为荣”(Nottage,81)。然而,后工业时代大型工厂改革带来的失业危机阴影笼罩着鼎盛期工业城市雷丁的大批蓝领工人。

后工业时代科技现代化进程加快,大型智能机器的广泛使用降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依赖性,机械化操作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少,多数工人面临朝不保夕的失业危机。随时会被抛弃的不安全感如影随形,劳资矛盾异常尖锐。工厂厂房工作环境恶劣,充斥着油污粉尘和臭味,高温下空调年久失修,老板冷漠贪婪,只为追求利润,“与其改善工作环境,不如让自己腰包赚钱”(Nottage,25)。工人斯坦因公致残,“没有任何管理阶层打电话询问,或者说抱歉”(Nottage,36)。他任劳任怨工作一辈子,机械故障导致其腿部受伤,最终只剩下“什么都不是”(Nottage,37)的残疾身体。

2008年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施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实现了自由贸易,美国资本家乘机将工厂移至国外,利用墨西哥工人的廉价劳动力,降低薪资支出,国内重工业迅速衰落。剧中雷丁市不可避免地遭遇了“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工厂机器外移,磨粉机以及过半机器都已被移至国外”,大批工厂工人“没有了机器,没有了工作”(Nottage,73)。实际上,危机袭来之时并非毫无征兆,然而只有极少数工人对于个体现实危机能有及时反应。辛西娅意识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劳动灵活性政策会对奥尔斯泰德厂产生影响,她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的本质,进而提醒其他工人:“因为这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他们(管理者)明天早上就可以把全部工厂都搬到墨西哥,在那里类似你这样的女人,挣的钱还不及你挣的一半,但是她们非常乐意一天工作16个小时。”(Nottage,65)然而久处安逸之境的工人反应茫然,女工特蕾西根本不懂:“这个该死的NAFTA 是什么?听起来像Laxative(泻药)。”(Nottage,31)由于知识匮乏,她混淆为与其发音相似的单词,令人哭笑不得。导致可悲境遇的原因是,工厂工人只是“全神贯注于产品细节工作,无法也无权参与对他们正在加工产品的任何决定或改变”(Ha Sang-Bok,2013:55)。斯坦工作经验丰富,关注报纸和电视新闻中的工厂安置状况,热心提醒工人关于裁员和闭厂的消息,然而多数人的反应是集体漠视危机,缺乏前瞻眼光的蓝领工人更无力实行自保措施。

二、消费文化中美国社会的失序危机

消费(consume)一词有“摧毁、用光、耗尽”的含义,传统社会中货物的经济价值是基于短缺和需要的前提概念。消费文化(consumer culture)中消费观念与欲望、快感、浪费、失序等紧密相连,“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的主要动力和目的。“消费文化”强调商品符号化的过程,把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相结合,使商品供给需求、资本竞争和市场操纵等在消费者生活中发挥作用。《汗水》展示了失业危机笼罩之下,深陷消费文化陷阱而不自知的穷困蓝领工人众生态。如剧中在索尼店外彻夜排起长队的几百人只为购买第一代游戏站(PlayStation);女工辛西娅多年在工厂底层辛苦劳作,导致手指麻木、脚趾生疮,晚上回到家都拿不动锅铲,却舍得花大价钱购买昂贵的热带鱼缸;辛西娅的儿子克里斯,本打算攒钱支付学费,但是看到耐克、乔丹等名牌球鞋,立刻把存下的工资花得精光;特蕾西的儿子杰森省吃俭用,目的只是为买一辆哈雷摩托向外人炫耀……由此可见,消费主义侵蚀下,过度花费与节俭穷困之间形成异化的消费观。

消费文化中商品符号的表征性和象征性远超过,甚至覆盖了社会实用性,索尼游戏、热带鱼缸、名牌球鞋、哈雷摩托等符号产品全方位控制着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在“符号消费”过程中,消费品本身只是次级衍生物,主要消费产品实为其符号化的内涵、意境、美感、品位、情调和气氛。消费者通过商品消费来表达自我个性、生活品位、兴趣方式、阶层地位和身份认同等。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是商品符号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符号化的消费文化刺激浮躁的社会风气,传统美德的摈弃导致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引起个体破产、社会失序、经济动荡等系列连锁反应。

《汗水》中辛西娅的热带鱼缸最终被吸毒的丈夫偷去卖掉了;有明确学业追求的克里斯由于过度消费耽误求学进程,卷入暴力事件后被捕入狱,对未来失去信心,人生尽毁;杰森购买摩托之后不久遭遇失业,无所事事中打架斗殴导致锒铛入狱……蓝领工人群体频现道德沦丧、盗窃斗殴、抢劫凶杀的社会失序状态,究其缘由,消费主义侵蚀难辞其咎。消费文化刺激了异化消费观,导致社会危机发生,更可怕的是,功利化消费文化削弱了个体对抗经济危机的能力,进一步导致国家整体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下滑,后果不堪设想。

三、新的经济政策下美国工人群体解体危机

美国新的经济政策撤销了关于价格利率、最低薪酬、企业创立限制等法律条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刺激了美国劳动外包,工厂外迁,国内工人就业机会减少。移民涌入抢占工人就业市场,加剧了工人阶级不同种族、阶层、年龄之间的矛盾。

《汗水》中辛西娅、特蕾西和杰西三位不同肤色的女性有着相似的工作经历,其配偶、子女都在工厂工作,因而最初建立了超越种族差异的坚固共同体。然而,昔日和谐融洽的工人共同体遭遇严重的内部冲突。辛西娅在工厂结构调整和裁员政策中保留岗位并被提升,为着家庭生计,她摈弃曾经的姐妹承诺,忍受指责,劝说特蕾西等工人“接受工厂支付的60%薪资等不合理合约”(Nottage,83)。不愿妥协的特蕾西和杰西却面临被解雇的凄惨结局,昔日捍卫蓝领权益的誓言不攻自破。白人特蕾西认为辛西娅能得到监督岗位是因为她“黑”(Nottage,61),辛西娅为资本家谋求利益,转换身份成为工人对立方,变成对抗白人工人的“傀儡”(Nottage,60)。被解雇后的特蕾西穷困潦倒,曾扬言决不接受工会救助的她,最终只有“少得可怜的商品券和救助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Nottage,89)。特蕾西等工人不仅失去就业机会,更丧失了个体身份、归属感和安全感。工人阶层内部矛盾被激化,蓝领工人阶级的解体意味着美国工人运动的破产及去工业革命的失败。

美国新的经济政策消解了工人阶级的“坚固性”,美国不仅将产业转移到有廉价劳力可供剥削的国家和地区,还借助移民政策引入国外少数族裔廉价劳力来获取最大利润。这些廉价劳力因其外来移民身份而遭受排斥,如白人工人特蕾西鄙夷拉丁裔临时工人奥斯卡,称给有色人种派发传单为“耻辱”(Nottage,69),甚至教训奥斯卡“工作是给你们这种人安排的吗?”(Nottage,98),认为他们挤占了本土工人的就业机会。工人奥斯卡只能隶属于打杂的临时工劳动阶层,并无机会进入正式职位,他工作时谨小慎微,仍遭受特蕾西等白人工人的歧视和排挤。特蕾西的儿子杰森不满工作岗位被抢,因琐事殴打他人,周围工人却默许暴力行为,导致更激烈的种族冲突。杰森被捕入狱后,纹上标志“白人至上”的文身,反映了美国社会更为深刻的种族危机。

资本家有了巨大的盈利空间和更充分的剥削工人的理由,低薪高税的工厂管理措施激发了老员工之间的内部岗位竞争,员工争夺的矛盾转移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资矛盾。如剧中美国国内工厂资方采用解雇资历较薪酬高的老员工,招募薪资低廉的少数族裔临时工的无情手段,降低资本投入。老员工如想保留一份工作,只能被迫同意领取原工资的“百分之六十”。资本家本质是追逐利益最大化,并不是看重或解决外来少数族裔移民的就业问题,他们用远低于老员工的薪酬雇佣临时少数族裔工人,迫使老员工放弃福利,激化少数族裔与本土白人工人之间的矛盾,打破了本就脆弱的平衡关系。同时,资本家掌握舆论主导权,刻意而为的不公待遇导致种族对立。这样一来,劳资矛盾被弱化甚至被忽视,资本家成为矛盾对立的局外人。美国国内主要矛盾立刻就变成了白人与其他种族之间的矛盾,美国社会种族、性别和阶层之间的冲突加剧。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自建立以来,一直试图追求多元主义的“大熔炉”。然而时至后工业时代,种族、阶级、性别等群体之间矛盾不断涌现,导致难以融合的“沙拉碗”社会问题凸显。

四、结语

后工业时代轰轰烈烈的科技现代化、工业全球化的浪潮与新的经济政策并行推进,实际上,美国经济的表面繁荣只是建筑在危机四伏的沙滩之上,繁荣昌盛难以掩盖美国社会危机四伏的动荡和混乱。《汗水》的戏剧舞台展演了美国社会阶级对立、文化沉疴及族群矛盾等种种危机表征,戏剧落幕留下开放性结局,观众因此得以在洞悉危机缘由和表征基础之上,更加深刻地反思问题并积极探求危机解决的方案。

猜你喜欢

辛西娅汗水工人
“严肃”的“戏仿”——从《普特迈瑟故事集》看辛西娅·奥兹克的“礼拜式”叙事
青春汗水,在扶贫路上挥洒
汗水湿透衣襟
基层关工人的梦
华雷斯街头的“天使”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不请自来的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