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与西藏高校“四史”教育路向

2022-02-10王少明普布次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四史西藏

王少明 普布次仁

(①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②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西藏拉萨 850000)

一、引言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历史的产物,传世的历史书写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共同想象提供生命之源。当然,历史的规定性不在于记忆和想象,而是史实与公共知识。[1]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史实书写与公共知识图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完整展现了近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逻辑,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深刻诠释了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开展“四史”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正确的中国历史观,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培养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不容忽视的是,历史叙事中的真实性缺失、史实的随意裁剪与解构、思想性迷失、政治立场移位、知识逃避等,不可避免造成历史虚无主义在民族理论、民族认同等领域的泛起与扩散,对处在人生拔穗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于网络广泛传播的英雄人物污名化、“精日”言论、美化殖民侵略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重新评价”等等,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大都源自高校。可见,高校深入开展“四史”教育,以历史经验与历史规律的诠释,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已刻不容缓。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党和国家始终对其保持警觉并持续性开展批判。学界众多学者,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因[2]、流变[3]、表现[4]、本质[5-7]、动因[8]、传播[9]、方法[10]、影响[11]及治理[12-15]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但在新时代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的边疆叙事下,历史虚无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研究尚浅,需要深入与重视。显而易见,边疆民族地区场域带出下的个别群众中华民族认同缺失,跟历史虚无主义散布不无关系。在边疆民族地区,历史虚无主义除具有鼓吹宣扬西方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攻击马克思主义,虚构、歪曲、捏造、否定、抹黑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污名党的领导人等一般特点外,还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历史特殊化特点,比如解构完整的中华民族史,宣扬和夸大本民族历史、贬低其他民族历史和文化,不认同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切割等特征。历史虚无主义之论调能够与民族优越性心理产生契合,并借助新媒体短视频等进行软性、隐匿传播,极易对青年学生产生误导和迷惑,值得高度警惕。本文试图就历史虚无主义之于西藏民族历史的典型表征进行批判,并就西藏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提出针对性对策,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征与“中国”多民族主体性

众所周知,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有极少数藏族历史学者、个别学者不认同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承认西藏自元朝始是中国的一部分,认为吐蕃在元朝以前的历史是吐蕃自己的历史,不是中国的历史。这种隐匿历史中国的完整时空与主体,把中国历史碎片化,把本民族历史与中华民族历史切割、解构、遮蔽的做法和言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征,须予以坚决批判。

正确理解西藏与祖国关系基本前提是要准确把握何谓“中国”。界定“中国”不易[16]。“中国”是一个内涵非常多元的概念,其本身具有延展性,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不断衍生。众所周知,中国古人的“国家”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国家的概念。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经历了一个时间久远的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国”意涵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范围及界限,是我国近代鸦片战争之后才形成的。更准确地说,“鸦片战争以后的初期还没有形成,基本上到晚期时候才形成。”[17]就“中国”而言,她是历史完整时空中的演化体,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直到清朝,“中国”开始有了明确的疆域指向和界限,“天下”与“中国”出现了重合的倾向。“最迟到康熙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称呼,中华各民族也由此开始以一个主权国家——中国的身份活动于世界舞台。”[18]理解指向现代国家意义的“中国”,需要从“中国”的历史出场中去把握。

早期“中国”的叙事,是古人“天下观”的产物。古人认为,天行有道,天下万物都应服从天道的安排,万物亦应遵循“天”的旨意。《尚书·商书·盘庚》有云:“予迓续乃命于天”,西周大盂鼎铭“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表达的是不管商的统治还是周的统治,都是受命于天,是天命的安排。古人的“天下”有着广阔的空间想象。《诗经·小雅·北山》明确的表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而这成为古代“天下观”的经典描述。

古人天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把“天下”等同于或者限定于“中国”。在“天下观”的思想中,“中国”虽居“天下”之中,但绝不是天下之惟一。《礼记·礼运》篇说:“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中国”不过是“天下”的一部分,“四夷”与“中国”共处“天下”,因此以“中国”为中心建构了“五服制”的完整图像。《国语·周语》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华夷之间虽然因为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明程度存在区别,但这些区别没有明确的界限,“四夷”与“中国”不存在血缘上的隔离,而仅以文化为标准,变华则华、变夷则夷,夷夏彼此以文化实现转换。通过文化吸引与政治的碰撞,蛮夷戎狄的不断融入使得“中国”以及华夏民族的不断地向外扩大。王珂深刻地指出,不是“天下思想”带来了“中国”的多民族性质,而是“中国”的多民族性质带来了多民族共存为前提的“天下思想”。[19]

在“天下观”的思想指导下,秦朝的“始皇帝”和郡县制为“大一统”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实现“天下一统”的现实政治基础。至汉,汉武帝即位初期在出兵百越处理紧张的边疆民族问题时指出:“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此则陛下深计远虑之所出也。”[20]之后,汉武帝击单于、统南越、灭朝鲜、出西域,积极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对后世产生直接影响,使得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政权当政,都有“一统天下”的政治愿望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作为广泛认同的一种先进文化范式、政治制度、政治秩序和伦理道德体系,“中国”不是哪一个传统王朝国家的专属,很多“夷地”政权都纷纷以“中国”自居。无论在统一时期还是在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往往自称正统,把实现天下一统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实现“大一统”的政治使命,古代各个政权包括中原王朝、民族政权在竞相获取“正统”的过程中,各民族政治的互动、经济文化的交往、战争与和亲的叙事,就构成古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动的历史谱系。

三、在完整历史中理解“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

正确理解“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需要把握时空“中国”的具体意涵。时空不同,意涵就不同,大体有以下三种:其一是由中原王朝所代表和自称、周边民族政权也认同这种自称进而形成共喻的“中国”;有王朝国家不同时期古人观念中的“中国”;也有今人今日“中国观”下的“中国”。以“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举例,这里的“中国”既不是由中原王朝所代表的那个“中国”,也不是吐蕃人、唐人、宋人观念中的那个“中国”,是今人今日“中国观”中的这个“中国”。“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与“西藏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部分”意涵是明显不一样的。

正确理解“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需要科学把握中华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在统一连续的时空中,不仅历史“中国”的出场由中华民族建构,过程演化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今日“中国”依然在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由包含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推动发展。“中国”演化的逻辑是由中华民族推动,并由中华民族呈现。今日之“中国”与不断融动的中华民族于历史之中统合,须臾不可分割。中国史,就是中华民族史。在历史中,中国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史中的任一民族历史,也都是中国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不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在历史时空中的统合关系,就无法科学把握边疆民族与中国的正确关系。

有学者言“在唐朝的时候,吐蕃两次占领长安,我们就不能说那时的吐蕃王国是中国唐朝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可能对今天中国管辖的边疆地区说‘自古以来’。”[21]这种“前文”能得出所谓的“后语”,实则犯了把唐时之“中国”等同于今日之“中国”的错误。唐朝的时候,唐朝自称“中国”,吐蕃以及周边政权也都称唐为“中国”,唐朝的“中国”与“吐蕃”是并立的两个政权。但今日“中国”与“唐朝”时期的“中国”内涵并不一样。以今日“中国观”观“中国”,中国在历史中就是中华民族。众所周知,藏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积极吸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周边种族作为族源,在先秦时是古羌人的支属,到秦汉属西羌支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蕃人”,在隋唐形成了“吐蕃”,在元朝时形成了“乌斯藏”,到明清时期形成“吐蕃”“西蕃”“藏”[22],藏民族的形成发展伴随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发展演化而融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持续推动“中国”演化的西藏各民族由古而来,现在还在,从未离开,“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基于史实的科学表述。

还有学者说:“不要再陶醉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不要再用模糊的大一统来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而应该面对21世纪的现实。”[23]强调“自古以来”并不是满足所谓的“虚荣心”,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情感的真实表达,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与记忆,也是对历史各民族共同融入中华民族体推动“中国”演化的肯定与负责态度。同时,强调“自古以来”也不在于“应该有明确的时间界限”,[24]而是对外在国际强权政治中彰显基于民族情感和公理的中国价值准则,以区别于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对内唤起记忆,强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肩负起中华民族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之责。

中国是完整历史时空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国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藏民族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西藏各民族自古以来也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民族书写历史,西藏各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西藏的历史全部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基于史实的科学表述。随意解构中华民族历史、把各民族历史随意切割并自外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错误言论必须予以澄明。

四、全面把握西藏高校“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向

历史教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四史”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各族群众奋勇书写的壮丽史诗,饱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在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开辟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经过民主改革,西藏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新西藏取得了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飞跃。西藏的历史不容“虚无”,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容歪曲和切割。在西藏高校开展好“四史”教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树立鲜明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导向,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渠道,坚持知识灌输与实践浸润相统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具体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就是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史、中国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等具有科学的方法论价值。比如,科学认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历史,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完整并且全面地把握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放在中华民族史、人类发展史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认识,防止用历史的支流替代主流,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看清问题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在历史的认知中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二)鲜明导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史观是史学的灵魂。“四史”教育既是为“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5],也要使全体人民敬畏历史、尊重历史、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26]开展“四史”教育,必须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民族领域的“魅影”,历史虚无主义在民族地区往往表现为夸大本民族文化,突出本民族文化、贬低其他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切割中华文明史和中华民族史,严重扭曲和模糊各族青年学生对历史的科学认知,严重弱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进行批判。西藏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要尤为注意和把握西藏历史叙事的整体性、人民性、阶级性,坚决反对虚化、切割中华民族历史的做法,反对只讲达赖、不见人民的做法,教育各族青年学生全面完整系统掌握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科学认识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贯穿主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伟大斗争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历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是西藏实现“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发展进步的历史。在西藏高校开展好“四史”教育,要贯穿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这条主线。因为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这条主线,必须一以贯之。众所周知,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和原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首都北京签订了西藏发展和进步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人民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伟大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文明、发展的光明大道。西藏和平解放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势力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为推翻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创造了条件,开辟了西藏社会制度伟大跨越的崭新时代。由于旧西藏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直到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仍然处于极度封闭落后的状态,生产力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广大农奴饥寒交迫,生存维艰,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实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更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和广大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适时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完成了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通过民主改革,西藏社会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西藏发展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改变。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西藏工作时指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西藏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是西藏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根本之路。西藏的发展进步,西藏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和幸福安康,跟我们党、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跟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不可分。这些历史必须让各族青年学生了解、体认和内化,必须明确这些光辉成就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取得的,而不是宗教或者十四世达赖给的,以教育引导他们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淡化宗消极影响,坚决与十四世达赖和达赖分裂集团作斗争。

(四)聚焦焦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在西藏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同样要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因此,“四史”教育除了普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公共知识外,还要注重挖掘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交流交往史在西藏的叙事与建构,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引导各族青年学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积极践行和投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五)主要渠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四史”教育是应有之义。在西藏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必须通过课堂主渠道定向精准滴灌,同时,也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浸润和涵化。首先,要强化教师主导,提升教师“四史”知识储备厚度和教学能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7]“四史”的历史性、整体性、厚重性、辩证性、规律性等特点,均要求教师有着较为宏大的知识储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及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素养。目前,西藏高校思政教师整体上存在人员短缺、水平参差不齐、党史背景人才不多等问题。因此,对于“四史”教学,教师首先要主动丰富知识储备,积极开展“四史”研究,以科学研究支撑课堂教学,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提高“四史”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四史”的兴趣。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四史”问题意识,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特别是要注重开发具有西藏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和故事进行生动活泼地讲授,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史实的历史判断和价值判断,进而在学习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再次,要突出实践育人,在实践教学中涵化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认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积极挖掘利用各种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以空间符号的价值赋予,发挥实践教学资源对各族青年学生的精神涵养作用。[28]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各民族学生嵌入式交往的校园文化大环境,积极利用“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五·四”青年节、雪顿节等重点节庆日宣传“四史”,在各族青年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提升强化共同历史记忆和情感依归,增强“四史”感知与认同。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鲜明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9]民族历史关切民族叙事与民族记忆,为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正确的民族观能够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错误的民族历史观弱化消解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内核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完整历史的裁剪和遮蔽,必须高度警惕并针锋相对地予以批判。西藏高校“四史”教育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各族青年学生的影响,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主题鲜明的目标导向、客观详实的史料资源。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关键问题,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历史学习与追思中让学生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四史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队史连“四史”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