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西北地区蕃官名号述略

2022-02-10张向耀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检校节度使首领

张向耀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上海 200241)

北宋西北地区主要是吐蕃、党项居住繁衍之地,吐蕃自“仪、渭、泾、原、环、庆及镇戎、秦州暨于灵、夏皆有之”[1],还广泛分布于熙、河、兰、会、巩、洮、岷、成、阶、叠、宕、湟、鄯、廓、积石军及河西走廊等地区;党项居“灵、夏、绥、麟、府、环、庆、丰州、镇戎、天德、振武并其族帐”[2]。这些地方“各有首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3],宋人习惯统称为蕃部。然而,当党项首领李继迁聚众举起反宋大旗,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宋夏(党项)矛盾就成为北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对蕃部进行笼络联合并管理、利用其对抗党项西夏政权是摆在宋廷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其中“酋其首领”,授封官职,推行蕃官制度,是北宋治蕃方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在前人对蕃官研究的基础上[4],以西北吐蕃蕃官名号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期对北宋西北蕃官做更全面的研究。

宋初,官制继承隋唐、五代旧制,对中央旧有官僚机构予以保留,并增设新的机构,留用的大批旧官员只是干领俸禄不掌职事,使之新旧机构、官员相互牵制,便于皇帝掌权。同时选派有才干的文臣京官出任知州、知县,以夺节度使、团练使等武臣掌控的地方之权,从而使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武官职变为虚职,仅享受丰厚的俸禄,而无实际职事权,其官职名变成武臣迁转之贵阶。这样形成官与差遣相分离的北宋前期官制特点,即“官”(指省台寺监等官司正官,无实际职事),“差遣”(临时委任的职务名,为实际职事),另外又有“职”(文学高选,用作内外差遣所带荣衔),是为“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5]。原来的省台寺监等官成为闲散官或阶官,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治本司事,造成机构重叠,品秩紊乱,名不符实,官员滥多。针对北宋前期官制的混乱和种种弊端,宋神宗于元丰五年(1082年)颁布《元丰官制格目》进行官制改革,制定《元丰寄禄格》。元丰改制后的官制,结束了“官”与“职事”分离的局面,“职事官”实掌职事;文臣则以“寄禄官”(决定文臣京、朝官的官品与俸禄,“寓禄有阶”)取代北宋前期的“官”;“寄禄官”与“职事官”相分离;“职事官”与“差遣”相统一;罢文武散官阶(蕃官带散官阶依旧)。从此,“寄禄官”与“职事官”相分离的格局直至南宋灭亡。宋代阶官按种类先后分为散官阶、本官阶和寄禄官阶,按官种又分为文、武、内侍、伎术官。此外,还有爵、勋及功臣等名号。

北宋对西北蕃官除授情况有“其大首领为都军主,百帐以上为军主,其次为副军主、都虞侯、指挥使、副兵马使,以功次补者为刺史、诸卫将军、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6]大中祥符时,泾原都钤辖曹玮创设熟户蕃部除授原则为百帐以上大首领授本族军主,次授指挥使、副指挥使;百族以下的,均授本族指挥使。宋廷广行封授蕃部首领,至康定初“泾原路熟户万四百七十余账之首领,各有职名”[7],将其纳入职官管理系统,使其团结所率部族,并统所辖之兵以为藩篱,为我所用。由泾原一路蕃官除授情况,大体可以推测陕西秦凤、环庆、鄜延三路也均已除授大量蕃官。随着宋廷对西北地区的重视程度和对蕃部经营的日趋加强,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蕃官体系。

宋廷往往根据蕃部各大小首领的归附、朝贡、族帐多少、功劳大小、实力强弱、威望影响及与宋朝紧密重视程度等因素授予大小不同的官职。

一、军职名

军都指挥使,军职名。北宋汉官军都指挥使即军主,军一级编制的长官。蕃官为都军主的上一级军职,《摛文堂集》卷五载有“瞎木沁札实锡喇卜策进奉人大首领都军主奔巴凌阿衮转军都指挥使制”。该部族居住地不详,从这则材料上看,军都指挥使应在都军主之上,有待进一步考证,暂且将其地位置于都军主之上。

都军主、副都军主,军职名。北宋汉官军职中无都军主职名,授予蕃部大首领。天禧元年(1017年),因秦州修大、小洛门两寨,将献地末星族蕃官郢城斯纳由军主升迁为都军主。[8]元祐四年(1089年),授邈川大首领温溪心子觉勒玛斯多卜(即温逋奇之孙)为本族都军主,“遵博斯吉为本族副都军主”。[9]此次推恩封授的原因是温溪心素与阿里骨不和,不追随阿里骨、鬼章作乱,又拒绝同西夏往来,遂派人向宋廷通风报信,请求附和,故是有命。《南阳集》卷十八,有“马藏族蕃官副都军主尾可本族都军主制”,[10]说明蕃部副都军主可升任都军主。

军主、副军主,军职名。军主是北宋禁军军(厢下设军)一级编制长官都指挥使的别称,又称为军都校;无副军主一职,军一级编制单位的副长官称为军都虞侯;每军为十指挥。蕃官军主仅次于都军主,授予百帐以上的部族首领。宝元二年(1039年),秦州筚篥城蕃部唃厮波等内附,授补本族军主[11];熙宁五年(1072年),知熙州王韶言,招纳“穆楞川东抹邦一带大首领温布察克罝等及所部首领三百八十七人,各补副军主等职名,仍第支料钱”[12]。此外,副军主可以升迁为军主,军主可以升迁为副都军主。

都虞侯,军职名。北宋汉官军一级编制单位的副长官,简称军候,在正任官防御使之上。蕃官都虞侯在副军主之下,可以升迁为副军主、军主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十“元祐元年六月戊申”条,熙河兰会路经略司言:“汪洛施族蕃部斯多格等,探报西界(按:指西夏)信实,携老少前来归顺,乞与推恩。”诏准斯多格为副军主,鄂鄂尔为都虞侯。

指挥使、副指挥使,军职名。北宋汉官指挥一级军事编制的长官为指挥使,副长官为副指挥使,指挥是军的下级编制,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十指挥为一军。蕃官多授予归附、有功的部族首领。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言:“招纳洮、河、武胜军一带蕃部鄂特凌等千余人,乞补都虞侯、指挥使等职名,仍第给俸。”[13]

都指挥使,军职名。都为北宋禁军编制单位,为指挥之下属编制,北宋时“都一百人”。蕃官都指挥使在指挥使、副指挥使之下,一般授予归附、进奉、有功的部族首领。天圣元年(1023)十二月,泾原路副都部署王谦言:“咩迷卡杏家族都指挥使杏友信、都监吹济鄂罗克等三百九十八人纳质子内附。”[14]

副兵马使,军职名。为北宋汉官禁军骑军都一级编制单位副长官。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泾原路经略司言:“治平寨蕃部阿克节探报西界(按:指西夏)人骑烧劫投汉蕃部有实,诏补阿克节为本族副兵马使,仍赐绢二十匹。”[15]治平寨蕃部因与西夏接界,阿克节本人利用地缘优势刺探情报,为宋廷所重视,授予副兵马使,并给予奖励,赐绢二十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九十八“元符元年五月庚申”条载,泾原路经略司言:“归顺人部落子萌山,委是心白向汉”,故特授予萌山副兵马使。

巡检使、巡检,军职名。北宋汉官由 门祗候(从八品)以上大使臣至诸司使、将军或内侍充任带“使”名,供奉官(从义郎,从八品)以下小使臣任巡警之职,不带“使”,直称巡检。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唃厮啰率其帐来归秦州,宋廷见其势力衰微,只授予“渭州蕃族首领唃厮啰为殿直、充巡检使”[16]这样的小官,给予田土作为俸用。殿直为小使臣(左班殿直与右班殿直均为正九品),授予唃厮啰殿直充巡检使,可能是北宋前期对蕃官职序不太明确有关。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宋神宗发动熙河之役后,董毡掀起反宋斗争,派鬼章不断侵扰河、洮、岷地区,使宋军疲于应付。于是,宋廷发出榜谕,凡“诸人及生熟蕃部得鬼章首来献,授左藏库使,赏钱五千缗,与本族巡检使。”[17]左藏库使为诸司使列正七品,充任本族巡检使,可见宋廷为擒鬼章,开出的条件是很有诱惑力的。元符元年(1098年)五月,熙河兰岷路经略司言,“归顺部落子大首领威明约默,乞特补西头供奉官,带本族巡检”,从之。[18]西头供奉官为小使臣列从八品,带本族巡检,负责本族巡警。

都巡检使、都巡检,军职名。北宋汉官都巡检使职责与巡检使相同,带“都”字,有增重使名和优宠的意思。或以隔州、隔县、隔山、隔水,于“往来接连合相应援处”,置都巡检使;或以数州,或以路分,或以官资高,而带“都”字。[19]数州(二三州至八九州)有都巡检,由三班使臣充任。咸平六年(1003年)二月,西凉府六谷蕃部首领潘罗支遣蕃官吴福圣腊等来贡,并言潘罗支“已集骑兵六万,乞会王师收复灵州,愿改一官,又量给衣甲。”[20]宋廷认识到凉州六谷蕃部已成为抵御党项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被潘罗支的忠心所感化,及时给予加封和物资支持,“以潘罗支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四面都巡检使,仍遣使赍国信赍铠甲锡之。”[21]授予其灵州四面都巡检使,大概因为灵州陷落于党项,凉州在灵州西相距不远,等待时机以图收复灵州之故。元符三年(1100年)三年,宋徽宗在京师接见陇拶、瞎征等大小首领,封授大首领四人:“陇拶舅瞎里结为礼宾副使,充本族都巡检;瞎征长男瞎毡溪角厮彪邦篯、妻侄沈兼篯、故边厮波结下婿彪抹并为内殿承制、本族都巡检。”[22]陇拶是原青唐主,宋廷从河湟重要地位及对西夏的战略出发,授予陇拶部下礼宾副使(诸司副使列,从七品)、内殿承制(大使臣列,正八品),充本族都巡检等职,期望他们能够发挥余热,为稳定河湟发挥一定的作用。

同巡检,军职名。北宋汉官为巡检或都巡检副手,协助巡警本部事务,由三班使臣充任。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熙河路经略司言:“蕃官赵思忠乞与李奇崖印信,及洮西安抚司请以李奇崖为部落本族同巡检”,并说明“堪会奇崖有功,前已推恩”[23]。朝廷则认为李奇崖有功劳应当奖励,可以充本族同巡检,但应从经略司保明闻奏,不可因其他蕃官保荐而充职,以立私恩。

都监,军职名。宋代作为地方兵官的兵马都监有路分、有州府军监、有县镇、有城寨关堡,广为设置。州府以下兵马都监,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熙宁五年(1072年)十一月,“河州首领瞎药等来降,诏以为内殿崇班、本州蕃部都监,仍赐姓包名约。”[24]瞎药(即包约)是木征的支持者,并将其妹嫁给木征。瞎药于木征在河州抗宋失败后来降,被授予为内殿崇班(大使臣列,正八品)、本州蕃部都监。“本州”应为河州,他应负责河州蕃兵的屯驻、兵甲、训练、差使等事,但宋廷令其在熙州听命,他的都监一职可能为虚职无实职事。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洛苑使、英州刺史刘绍能为鄜延路都监,子永年补本族巡检,并依汉官例衙谢。”[25]刘绍能为保安军蕃官,因累战有功,升为鄜延路都监,由于他战功显著的缘故,其子也被授予本族巡检。

二、文、武散官阶

宋代文武散官阶名,沿袭唐制。文散官阶共二十九阶,从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到将仕郎(从九品下);武散官二十九阶,从骠骑大将军(从一品)到陪戎副尉(从九品下),武散官阶不常用。散官阶主要关系章服,“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绯,九品已上服绿”[26]。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正月,诏“文武散官阶,除化外人依旧除授外,余并罢”[27],仅蕃官可带散官阶。

起初,唃厮啰归附秦州时,宋廷只授予其殿直(正九品)、充巡检使这样的小官。景祐二年(1035年),元昊向河湟地区发起进攻,经宗哥河一战,唃厮啰战败元昊军队一举成名,唃厮啰政权也日益强盛起来,成为抗击西夏的重要力量。宋廷先后授予唃厮啰保顺军节度观察留后,保顺军节度使,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等,康定时,已有众多头衔,如“西蕃邈川首领保顺军节度、洮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尉、使持节洮州诸军事、洮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三百户”[28]。其中,金紫光禄大夫,为文散官二十九阶之第四阶,正三品,属于文散官阶中的高级别。熙宁三年(1070年),河州刺史木征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29],享有很高的荣誉。后来,随着宋廷复河湟,断西夏右臂战略的实施,熙河拓边的矛头首先指向河州的木征,关系进而恶化。

元祐三年(1088年),阿里骨依夏抗宋失败后,累遣使进贡谢罪,宋廷对其进行加封。元祐四年(1089年),又对其亲属进行封授,封阿里骨妻溪尊勇丹为安化郡君,子溪邦彪篯、弟苏南纳支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充本族都军主。[30]银青光禄大夫为北宋前期文散官二十九阶之第五阶,从三品,仅次于金紫光禄大夫,在文散官阶中亦属高级别。尽管在元丰五年(1082年)改制后汉官已不再除授文武散官,但蕃官依旧实行。

阿里骨手下大将鬼章,于元祐三年(1088年)被授予陪戎校尉[31](此时已被宋军俘虏),北宋前期为武散官二十九阶之第二十八阶,从九品上。可以说,鬼章被授予的武散官阶是比较低的,与曾在董毡、阿里骨时期叱咤风云,权倾一时的地位确实不相符,但享受的待遇很高,准其在秦州居住,给官屋二十间,每月食料钱三十缗,春、冬衣绢各给十匹,冬衣绵三十两,给时服、马及粮食等。[32]被授予武散官阶较高的也不乏其人,如凉州六谷蕃部首领潘罗支被害后,追录其子失吉为归德将军,并厚赐器币。[33]归德将军为北宋前期武散官阶二十九阶之第五阶,专授蕃官,从三品,将此官授予原六谷联盟政权首领之子,显示出其地位之显赫。

三、武官阶

北宋武臣寄禄官阶,以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颁布的《改武选官名诏》为标志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称为旧名号,后期称为新官号。虽然新旧名号不同,但高低组成层次不变,由高到低为正任官、遥郡官、横行官、诸司正使、诸司副使、大使臣、小使臣,及殿侍以下无品、不系磨勘之杂阶。武阶为武臣与内侍通用,武阶等级的划分决定俸禄的多少,一般无职事。

(一)正任官

正任官与遥郡官相对而称,包括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政和七年改名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正任官不系磨勘,原以待边境立功者,殊不易得,有“贵品”之称,俸禄优厚。

节度使,正任武阶最高一阶,无职事,不必赴任,正三品。唃厮啰迁徙青唐后,势力逐渐壮大,尤其宗哥河战败元昊后名声大振。宝元元年(1038年),宋廷加封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兼邈川大首领,后累加恩兼保顺河西节度使、洮凉两州刺史,又加爵、勋、检校官、功臣等名号。[34]宋廷授予唃厮啰从节度使到加封爵、勋等名号,对其团结笼络部族,提高个人威望,稳固青唐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唃厮啰死后,传位于第三子董毡,宋廷准董毡嗣为保顺军节度使、检校司空,宋神宗继位后,加董毡太保,进太傅,后改授其为西平节度使。[35]董毡死后,其养子阿里骨继位,袭河西军节度使、邈川首领。[36]阿里骨之后,其子瞎征袭河西军节度使、邈川首领,[37]后又加瞎征检校太傅、怀远军节度使。[38]宋廷授瞎征之后的青唐主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并赐姓名为赵怀德。[39]元符三年(1100年),王厚复湟、鄯后,赵怀德赴京师,拜感德军节度使,封安化郡王。[40]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授陇拶后的赊罗撒(即小陇拶)为西平军节度使、邈川首领。[41]从以上宋廷授予唃厮啰政权历任青唐主为节度使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保顺军节度使、西平军节度使、怀远军节度使、感德军节度使和河西军节度使等。

节度观察留后,正任武阶第二阶,仅次于节度使,无职事,正四品。赵思忠即前文提到的木征,随着熙河开边的实施,宋廷将矛头指向河州的木征,在木征反宋失败归顺后,于熙宁十年(1077年)被授赠为镇洮军节度观察留后。[42]

观察使,正任武阶名,位次于节度观察留后,高于防御使,无职事,正五品。西北党项李继迁反宋,宋太宗曾几次用兵失败后,宋廷开始实施“以夷制夷”政策,授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但李继迁已在前一年(990年)接受契丹册封的夏国王的封号,并不接受宋廷的招抚,宋太宗晚年对李继迁的作乱是一筹莫展。宋真宗继位后,于咸平四年(1001年)颁布凡西蕃诸族有能“生擒李继迁者,当授节度使,赐银彩茶六万;斩首来献者,授观察使,赐物有差。”[43]可见,宋廷为消除李继迁这一隐患,不论其生死,均有奖赏,生擒授节度使,正三品,斩首授观察使,正五品。从这方面来看,只要是对朝廷有功有用之人就可授予官职,包括节度使、观察使,使其享受很高的待遇。从凉州六谷部首领潘罗支授封一事亦可看出端倪,咸平六年(1003年),吕蒙正言:“啰支今为盐州防御使,请以观察使授之”,宋真宗认为只要潘罗支真心备御党项李继迁,何惜此虚名,最终授予潘罗支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四面都巡检使,比观察使的武官阶还要高。

防御使,正任武阶名,从五品。潘罗支在抗击党项李继迁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早在咸平四年(1001年),宋廷就授予潘罗支官职问题开展讨论,知镇戎军李继和主张授予潘罗支刺史,仍赐廪给。张齐贤则请求封潘罗支为六谷王、兼招讨使、灵州西面都巡检使。宋真宗让群臣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最终形成的一致意见为“潘罗支已酋帅,况藉其戮力共讨继迁,傥授以刺史,则名品太轻,未付节旄而加王爵,则典制非顺,招讨使号不可假于外夷,请授防御使,俾兼都巡检之职”[44]。此时,授于潘罗支的官职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咸平六年(1003年)又授其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四面都巡检使。

团练使,正任武阶名,从五品。明道元年(1032年),宋廷授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45]元祐二年(1087年),授西蕃首领心牟钦毡为银州团练使,温溪心为瓜州团练使。[46]元祐六年(1091年),授阿里骨子溪邦彪篯为化外庭州团练使。[47]宋廷授蕃部首领为团练使的蕃官不少,不再一一枚举。

刺史,正任武阶名,宋初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为正四品上,下州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为从五品。在正任六阶中,处于最后一阶。此武阶名授予蕃官的亦不少,如董毡为唃厮啰第三子,为乔氏所生,深得父母厚爱,从小就被作为唃厮啰的接班人来培养。董毡幼时,“择蕃酋子年与董毡相若者与董毡游,衣服饮食如一,以此能附其众”,时年九岁,应其父所请,被授予会州刺史。[48]可见,正任官无职事,小孩子也可以授予刺史,仅显示尊崇身份而已。后来,董毡在熙河之役抗宋失利后,便入贡修好,宋廷表示欢迎,熙宁十年(1077年)授董毡手下名将鬼章为廓州刺史,其养子阿里骨为松州刺史。[49]元丰二年(1079年),董毡又派遣首领景青宜党令支贡方物,“以令支为珍州刺史”。[50]

(二)遥郡官

节度观察留后(政和七年改为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五阶各兼领诸司使或横行使(政和二年后改为大夫、郎)者,总称为“遥郡官”。遥郡官与正任官一样,无职事,仅表官阶,虽然位低于正任官,但有“美官”之称。

前文提及的蕃官刘绍能,在升任鄜延路都监前的官阶为洛苑使、英州刺史。洛苑使为诸司正使,正七品,刘绍能为洛苑使带英州刺史,即为遥郡。熙宁十年(1077年),录蕃官皇城使、荥州团练使包顺子东头供奉官结逋脚为内殿崇班。[51]包顺为皇城使(诸司正使列,正七品)带荥州团练使,也为遥郡。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己酉,熙河兰岷路经略司言:“本路蕃官东上 门使、登州防御使、岷州一带蕃部钤辖包诚昨赴泾原陷殁,有子一十三人”。[52]东上 门使为横行官,正六品。包诚为东上门使带登州防御使,亦为遥郡。等等。

(三)横行官

横行官不列入武臣磨勘迁转之列,依特旨除授。北宋前期横行官包括: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 门使、西上 门使、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 门副使、西上 门副使。[53]政和二年(1112年)后改为大夫、郎,政和六年(1116年)又进行增设,至南宋,共分为二十五阶,从通侍大夫(正五品)到右武郎(从七品)。

阿里骨继任青唐主后,在执政初期欲借西夏之力收复被宋朝占领的熙河六州,元祐二年(1087年)遂派鬼章父子占领洮州。宋廷派游师雄主帅事,调兵遣将,向鬼章发起进攻,蕃官包顺、包诚、赵醇忠等在此次收复洮州,俘获鬼章军事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为彻底粉碎阿里骨收复熙河失地的企图发挥了重要作用。役毕,宋廷对汉蕃官员进行封赏,其中授予“西上 门使、阶州防御使包顺为四方馆使,皇城使、登州防御使包诚为东上 门使”,人赐银、绢各五百,“皇城使、通州防御使赵醇忠为西上 门使”。[54]包顺由西上 门使(横行官列,正六品)迁转为四方馆使(横行官列,正六品),实升2阶;包诚由皇城使(诸司正使列,正七品)迁转为东上 门使(横行官列,正六品);赵醇忠由皇城使(诸司正使列,正七品)迁转为西上 门使(横行官列,正六品)。

(四)诸司正、副使

北宋前期诸司正使有东、西班之分。西班构成了武臣(及内侍官)迁转官阶序列,共五等二十一资,与之对应的副使也构成了五等二十一资,正、副使属于两个不同等次序列,副使序列在正使之下,正使为正七品,副使为从七品。正、副使等次序列分别为:一是皇城(使、副使);二是宫苑、左骐骥、右骐骥、内藏库、左藏库(使、副使);三是东作坊、西作坊、庄宅、六宅、文思(使、副使);四是内园、洛苑、如京、崇仪、西京左藏库(使、副使);五是西京作坊、东染院、西染院、礼宾、供备库(使、副使)。[55]政和二年(1112年),改诸司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各八阶,共十六阶。

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等言:“岷州近为羌兵所隔,势甚孤危,西京左藏库使包顺、内殿承制包诚婴城拒敌,保全其州。”特诏包顺、包诚二人各迁二资,各赐绢与金带。[56]包顺为西京左藏库使为诸司正使列,正七品,位次崇仪使,此次通过战功升二资应为如京使(诸司正使列,正七品),并有赏赐。至元丰二年(1079年),洮东安抚司言:“皇城使、荣州团练使、岷洮州蕃部都巡检使包顺乞用南郊赦书封赠父母。”宋神宗谈到,包顺自熙河开拓之初便率众归附,秉心忠义,战功卓著,虽然南郊敕书封赠父母无前例,亦可特依所请,连同其妻一起封赠。[57]可见,包顺从熙宁六年(1073年)至元丰二年(1079年)短短六年间,已从西京左藏库使(诸司副使列,从七品)升为皇城使,皇城使官阶属于诸司正使列,正七品,共升十五资。诸司正使带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为遥郡,故包顺皇城使、荣州团练使、岷洮州蕃部都巡检使官阶中的荣州团练使为遥郡。

宋廷开拓熙河地区,首先重点要降服木征、瞎药等蕃部首领。熙宁五年(1072年),宋军在王韶的指挥下,进攻武胜城,吐蕃部卒纷纷逃散,瞎药弃城逃跑,木征也从巩令城败走。木征弟结吴延征举其族二千余人并大首领李楞占、讷芝等出降,宋廷诏结吴延征为“礼宾副使、镇洮河西一带蕃部钤辖”[58]。礼宾副使为诸司副使列,位次西染院副使,从七品。王韶再次攻克河州,招纳岷、洮等州首领内附。熙宁六年(107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宋廷授予“岷州都首领瞎吴叱、洮州都首领巴毡角并为崇仪副使,董谷为礼宾副使,瞎吴叱岷州、巴毡角洮州、董谷河州蕃部钤辖。”[59]崇仪副使为诸司副使列,从七品,比礼宾副使高五资,为一迁。结吴延征(即赵济忠)、瞎吴叱(即赵绍忠)、巴毡角(即赵醇忠)、董谷(即赵继忠),还有巴毡抹(即赵存忠)皆为木征(即赵思忠)弟,共兄弟六人,为瞎毡之子,唃厮啰之孙。因诸司正、副使各五等二十一资,合为十等四十二资,等资较多,故仅举几例说明。

(五)大使臣

通常以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为大使臣,正八品。如前文所述,西京左藏库使包顺、内殿承制包诚婴城拒敌,保全岷州,宋廷于熙宁六年(1073年)特诏包顺、包诚二人各迁二资。包诚为内殿承制,属于大使臣列,正八品,因守城有功升二资,即为礼宾副使,进入诸司副使列,从七品。又如熙宁五年(1072年)十一月,“河州首领瞎药等来降,诏以为内殿崇班、本州蕃部都监,仍赐姓包名约。”[60]内殿崇班为大使臣列,正八品,位次内殿承制。

(六)小使臣

小使臣即三班小使臣,北宋前期包括东头供奉官(从八品)、西头供奉官(从八品)、左侍禁(正九品)、右侍禁(正九品)、左班殿直(正九品)、右班殿直(正九品)、三班奉职(从九品)、三班借职(从九品)。

熙宁五年(1072年),宋廷授予“青唐大首领俞龙珂为西头供奉官”[61],俞龙珂即包顺,因其仰慕包拯忠诚朝廷,被赐姓名包顺。西头供奉官为小使臣列,从八品。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包顺迁升的历程,熙宁四年(1071年),“初授殿直”,[62]不论是左班殿直还是右班殿直,均为小使臣列,正九品;熙宁五年(1072年),被授予西头供奉官(小使臣列,从八品);熙宁六年(1073年),为西京左藏库使(诸司正使列,正七品),此年,因战功升二资应为如京使(诸司正使列,正七品);元丰二年(1079年),为皇城使(诸司正使列,正七品)、荣州团练使、岷洮州蕃部都巡检使,荣州团练使为遥郡,“美官”;元祐二年(1087年),为四方馆使(横行官,正六品)、阶州防御使,带遥郡“美官”。当然,这个梳理是粗线条的,不完整的。从蕃官包顺个人一路升迁的历程来观察,北宋十分重视蕃官在西北地区拓边治理中的作用,诚然,这是包顺所立下的功劳密不可分。正如宋神宗所评价:“(包)顺自熙河开拓之初,率众来附,又秉心忠义,前后战功为一路属羌之最”。[63]

(七)无品杂阶

武臣无品、不入流杂阶,授予初入仕而未出官的武人。元丰六年(1083年),熙河兰会路制置司上左侍禁杨吉等募蕃兵过河讨西贼(指西夏)功状,诏赐吹凌密为三班差使,策木多格为下班殿侍。[64]三班差使和殿侍即属于无品杂阶。北宋初至政和二年(1112年)前,未入流杂阶为三班差使、三班借差、殿侍、大将、正名军将、守阙军将、甲头、公据。

四、爵、勋、功臣、检校、宪衔类

下面,我们主要以唃厮啰被授予的勋衔官职为例,简述爵、勋、功臣、检校、宪衔类名号。唃厮啰系“推诚顺化忠亮翊戴功臣、西番邈川大首领、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洮州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番落等使、特进、检校太尉、使持节洮州凉州诸军事、洮州凉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食邑九千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65]

(一)爵

北宋前期爵有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嗣王、开国郡公、县公,后不封)。宋神宗时为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宋哲宗时为十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66]授爵的同时授食邑,以增户数为等。加食邑为虚封,丞郎、翰林学士、刺史、大将军以上封爵授食邑一千五百户以上者,有食实封,每食实封一户,月俸增给二十五文钱。唃厮啰勋衔官职中的“武威郡开国公、食邑九千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即为爵、食邑、食实封。武威郡开国公,开国公为北宋前期十二等爵中的第六等;食邑九千户为虚封;食实封二千四百户,因唃厮啰为“西番邈川大首领、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节度使有食实封,且食实封二千四百户,如按标准计算,仅食实封一项月俸理应增加60贯钱。蕃官的俸禄往往支付其急需的物品,如宝元元年(1038年)十二月,除授唃厮啰“保顺军节度使,每年支大彩一千匹,角茶一千斤,散茶一千五百斤。”[67]凉州六谷联盟首领潘罗支遇害后,“赠罗支武威郡王,遣使赠恤其家”[68],郡王为北宋前期十二等爵中的第三等,足以显示宋廷对凉州六谷联盟的高度重视和对其首领的尊崇,因王(包括嗣王、郡王)只封皇室、宗室,北宋徽宗朝以前无异姓生封王爵者。

(二)勋

北宋前期勋制沿袭唐制,共分十二等,上柱国正二品,柱国从二品,上护军正三品,护军从三品,上轻车都尉正四品,轻车都尉从四品,上骑都尉正五品,骑都尉从五品上,骁骑尉正六品上,飞骑尉从六品上,云骑尉正七品上,武骑尉从七品上。“自从七品推而上之,至于正二品,三岁一迁,必因其除授以加之。”[69]政和二年(1112年),罢文武臣带勋,仅存蕃官除授。唃厮啰勋衔官职中的“上柱国”,即是勋衔,正二品,勋为虚衔,无职事,无俸钱。

(三)功臣

功臣之号,是对文武臣僚的嘉奖,亦为美名,刺史以上正任,勋高者或可获得赐功臣名号。元丰元年(1078年)罢文武臣带功臣号。其中,授予皇子、皇亲、文武臣僚、外臣的功臣号有推诚、保德、翊戴、守正、亮节、同德、佐运、崇仁、协恭、赞治、宣德、纯诚、保节、保顺、忠亮、竭诚、奉化、效顺、顺化。[70]。唃厮啰勋衔官职中的“推诚顺化忠亮翊戴”皆为功臣名号,二字为一组,共四组八字,纯系美名。唃厮啰子董毡赐“推诚顺化功臣”,[71]为两组四字功臣名号。

(四)检校

北宋沿袭唐制,自检校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至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共十九阶。元丰三年(1080年),只保留检校太师、太傅、太保与检校太尉、司徒、司空六阶。政和二年(1112年),改三公、三少名,检校三公为检校太师、太傅、太保,检校三少为检校少师、少傅、少保。[72]唃厮啰勋衔官职中的“检校太尉”,即为检校官名,北宋前期检校官十九阶中的第二阶。景德三年(1006年),加厮铎督“检校太傅,其族帐李波逋等四十九人为检校太子宾客,充本族首领。”[73]检校太傅为北宋前期检校官十九阶中的第三阶;检校太子宾客为十七阶,除授 门通事舍人、内殿崇班以上,蕃官除授可能具有灵活性,一次性授四十九人为检校太子宾客。治平四年(1067年),加邈川首领董毡检校太保[74],检校太保为北宋前期检校官十九阶中的第四阶。元丰八年(1085年),又加董毡为检校太尉[75],此为元丰三年改革后检校官六阶中的第二阶。熙宁三年(1070年),“以河州刺史瞎欺丁木正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76]检校刑部尚书,为北宋前期检校官十九阶中的第十二阶。元祐四年(1089年),封阿里骨子溪邦彪篯、弟苏南纳支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充本族都军主。[77]检校国子祭酒,为北宋前期检校官十九阶中的第十八阶,蕃官加恩可带此检校官名,蕃官除授未受元丰、政和改革的影响,一直保留。

(五)宪衔

宪衔也称兼官,宋初军制以御史官为品秩(带衔),武臣内职、军职及刺史以上,都带有检校官、兼宪官(兼官),兼官有御史大夫、中丞、侍御、殿中、监察御史。元丰三年(1080年),罢授宪衔。唃厮啰被授予的勋衔官职有检校太尉兼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宪衔首阶。元符元年(1098年),授瞎征儿子“溪嘉斯博邦贝昌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充本族副军主。”[78]监察御史为宪衔末阶。

综上,我们试分析唃厮啰勋衔官职的全称“推诚顺化忠亮翊戴功臣、西番邈川大首领、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洮州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番落等使、特进、检校太尉、使持节洮州凉州诸军事、洮州凉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食邑九千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79]“推诚顺化忠亮翊戴”为功臣号;“西番邈川大首领”为吐蕃大首领;“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为官衔名,在政和二年(1112年)前除授节度使冠此衔,如带功臣号、散官阶等名号,即将“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提前置于功臣之后、散官阶之前,而“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则置于散官阶之后,因此,“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洮州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番落等使……使持节洮州凉州诸军事、洮州凉州刺史”为唃厮啰的节度使衔;“特进”为北宋前期文散官阶之第二阶,正二品,仅次于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检校太尉”为检校官名,北宋前期检校官十九阶之第二阶,仅次于检校太师;“御史大夫”为兼官,宪衔首阶;“上柱国”为勋级名,北宋勋级之第十二转,最高一等,正二品;“武威郡开国公”,开国公为爵位名,北宋前期十二等爵中的第六等;“食邑九千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授爵的同时授食邑,加食邑为虚封,授食邑一千五百户以上者,有食实封,每食实封一户,月俸增给二十五文钱。

五、外命妇名号

北宋前期封授臣僚之妻或母(表姑从之),外命妇名号有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政和二年(1112年)改为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原为“室人”,政和三年改为“宜人”)、安人、孺人。封母,夫人需加“太”字,如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君为郡太君、县君为县太君。

宝元二年(1039年),宋廷为缓和唃厮啰与长子瞎毡和次子磨毡角之间的矛盾分别对其二子进行封赏,并赐其前妻安康郡君李氏紫衣,封其妻太原郡君乔氏为永嘉郡夫人。[80]安康郡君、太原郡君、永嘉郡夫人均为北宋前期外命妇名号,加封唃厮啰现任妻子乔氏由郡君为郡夫人。熙宁五年(1072年),木征弟结吴延征出降后,授封其母实垒卒为永安县太君,并赐以器币,[81]永安县太君即为外命妇名号。元祐四年(1089年),温溪心妻辖苏南扶麻特封为县君,月给绢彩茶各有差。[82]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在东京接见陇拶和瞎征等人,并对诸夫人进行封赐,以契丹公主锡令结牟为国太夫人,夏国公主金山、回鹘公主青迎结牟,董毡姊瞎比牟并为郡太夫人,董毡姊党征丹、瞎征青属大母掌扒令并为郡太君,董毡女结成丹、瞎征妻尊宁、夏国公主女瞎衫并为郡君,瞎征女藏安哥、妇瞎毡溪角厮彪邦彪篯妻尊溪结、边厮波结妻结施心拶把拶、沈兼篯妻瞎毛巴、女厮鸡并为县君。[83]纵观宋廷授予西北吐蕃大小首领妻(姊、女)、母为国太夫人、郡夫人、郡太夫人、郡君、郡太君、县君、县太君等外命妇名号,均是利用吐蕃大小首领在其部族、地域的政治影响,笼络人心,使其帮助朝廷处理蕃部各类事务,有效地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和战略需求。

小结

北宋建国初期,对西北吐蕃部族只是采取一般的羁縻怀柔政策,“置于度外,存而勿论”。当来自党项的压力增大后,特别是元昊时期西夏军事实力达到鼎盛,宋廷明显加快笼络联合西北吐蕃的步伐,通过政治上册封扶植,经济上回赐与互市,军事上设置镇砦,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控扼体系,从而达到钳制党项(西夏)的目的。随着西夏对宋朝军事压力的减弱,神宗朝开始改变对西北吐蕃笼络联合的政策,转而改为武力开拓与经营,欲断西夏之右臂。熙宁五年(1072年)发动熙河之役,收复熙河六州,拓地三千里,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余万帐。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攻下青唐城改名西宁,唃厮啰政权宣告解体。从凉州六谷联盟首领潘罗支、厮铎督到青唐主唃厮啰、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小陇拶,出于钳制党项(西夏)的目的,宋朝对西北吐蕃诸部族展开了持久的经营,其中一项最重要举措是对诸部族大小首领授予官职,封授蕃官,纳入朝廷管理体系。蕃官名号涵盖军职名,文、武散官阶,武官阶,爵、勋、功臣、检校、宪衔类及外命妇名号等方面,成为构成北宋职官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察西北地区蕃官名号,是全面深入了解北宋职官构成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对北宋西北蕃官名号的论述比较粗浅,也有遗漏(如钤辖、郎将等不再一一列举),不妥或错误之处希望方家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检校节度使首领
雁首领的信
相机畸变的混合模型迭代检校法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基于场景模型的双目相机动态检校方法
明朝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册封及其演变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传播技术变革时代检校工作新对策
检校之道“三悟”
唐末至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及其僚属的兼官与带职
A house in the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