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022-02-10甘肃宁县早胜镇清华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审题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李 振(甘肃:宁县早胜镇清华小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当代学生应当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必备品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都与学生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数学知识,可知数学也是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还需融入素质教育,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结合时代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科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在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的核心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教学效果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对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学习中快速思考问题,进而增强积极动脑的意识。这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小学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不仅要牢牢记住,还需结合数学知识思考问题。这样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新课标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提高其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养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促使其未来的成长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有利于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因此,实现教育体系的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实行教学改革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可以促使数学教学顺利开展,确保教学效果,进而实现新课标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

二、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方法

(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生由于其成长特点,尚不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需提高其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才能确保其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生活元素、游戏、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以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为例。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规则以及认识四边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介绍四边形的相关应用,并组织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之后,引导学生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组成特点,并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形式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组成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生活实际,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自主研究数学知识,其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二)基于学生创新能力明确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强调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数学学科而言,教师需深入分析数学知识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拓展数学知识,促使学生把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内容时,教师在讲解该部分知识以后,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有乘法分配率,会不会也有除法分配率?”这时会有学生回答“有”,教师于是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运算公式自主研究除法分配律运算规则。不难想象会有学生给出除法分配率的公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给出的答案写到黑板上,询问学生是否正确,肯定会有部分学生产生怀疑的心理。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如何验证这个公式是对是错?”并与产生怀疑的学生一起对该计算公式进行验证,由产生疑虑的学生给出验证数字,多次举证验证证明,这个除法分配律运算公式并不成立。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知识不能仅仅依靠固定思维模式,还要敢于大胆猜疑并设法验证猜疑是否正确,从而提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总结习惯,使其在增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基于学科素养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要有效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审题是重要前提。只有弄清题干表达的意思,才能够细致地对问题进行解答。审题也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否则就很难保证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小学数学题目非常考验学生的审题水平,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审题困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细化题目内容,一步步引导其理解题目,以此降低学生解题的难度。学生充分体会到审题的快乐以后,就会更加仔细认真地审题,以此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进而强化自主审题意识。例如,在传授学生分数内容时,这部分数学题干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如,将一支铅笔锯成两段需要2/5分钟,如果将铅笔锯成10段则需要几分钟?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以后,可以轻松地计算出结果,却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含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锯铅笔的时候,如果锯成两段需要锯几次?题目中提示锯两段需要2/5分钟,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若是锯10段又需要锯几次呢?通过这样简单的问答,学生能够再次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答案。这样,既缓解了学生审题思维难度,也能够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促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决定学生解决问题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其审题水平以及阅读材料的效果。实际上,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审题就是对数学题的一种阅读,是一项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阅读,良好的审题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学生在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数学知识会不断积累,审题能力也越来越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会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计算规律和公式,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就要设置相应的数学练习以巩固其课堂所学知识。对数学学科而言,一定的练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种类型习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要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数学练习。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当设置一些基础数学问题,比如计算公式和法则掌握练习等;对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设置比较困难的练习,同时还应当包括基础数学知识。制定从简到难的练习目标,既可以起到巩固学生课堂基础数学知识的作用,也能够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是一种一举两得的练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层次性、合理性原则,科学和合理设置练习量,在保证练习效果的基础上,避免题海战术、练习量过多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另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多元化的练习形式。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一味地采用同一种练习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练习兴趣,而不同的练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方式提高其参与数学练习的欲望。如在学习整数加减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红帽故事教学:假设小红帽要去看外婆,准备去超市为外婆购买礼物,买了5根香蕉用了10元钱,又买了5个苹果用了7元钱,问小红帽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积极运算的兴趣,提高练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渗入教学中,促使教育体系不断更新优化。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学习意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其既保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基于数学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全面提升其创新能力,基于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数学练习培养计算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审题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
“三招”学会审题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