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策略

2022-02-10李晓耘广东湛江市霞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小学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核心科学素养

◇李晓耘(广东:湛江市霞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其最本质的教育理念与主张就是教师应担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工作。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培育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为主旨的社会启蒙学科,力求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逐渐领悟科学知识的实质,从而培养其尊重科学知识、探究求真的社会责任感。当下,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是我们需要研讨的方向。经过探索,笔者总结出几个较为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小学生对身边的所有事物怀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接触好玩和新奇的东西。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从而在思考与探索中形成核心素养。

比如,在讲授“饮食在身体的旅程”这部分内容时,四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消化吸收系统,对消化吸收器官的认识是朦胧、零碎的,可能还会把身体其他一些器官错认为消化吸收器官。根据这种情况,以学生已有经验为起点,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感受食物在身体里的“旅程”、了解消化吸收器官的功能与饮食消化吸收的顺序、认识在饮食消化吸收的流程中各个消化吸收器官的功能,以及通过探究如何促进饮食消化吸收上升到健康话题。本课所探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内的器官,可是由于人们无法从外界直接观测体内消化系统,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视频、照片、文本、食物等,学生可以采用自我模拟实验、整理表达、阅读解析等方法掌握基础知识,并内化所学内容。课后,我还让每个学生对“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吃得快,咽得忙,伤了胃口伤了肠”等俗语加以分析,并利用所学知识对它们的真实性进行鉴别,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不断进步,教育载体也日益多样化,教师应顺应趋势,把信息技术和科学教育有效结合,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技术资料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让科学教学“活”起来,使科学教学更富年代韵味、更接近日常生活,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平时比较关注央视的纪录频道和科教频道,随时用手机将一些可能有益于教学的片段录制或下载下来,作为上课时使用的素材。

例如,在讲到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时,我从互联网上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运行,以及航天员空中作业、太空行走等激动人心的过程下载下来,在课堂上播放,同时激励学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科技领域的又一个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又一个伟大里程碑。你们想不想在不远的将来在太空也留下足迹呢?”“想!”“请大家从现在就刻苦学习,争取将来的航天事业中有你们的身影。”这节课后,学生开启了“好奇宝宝”模式,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当航天员需要什么条件?航天员在太空里吃什么?他们怎么睡觉?他们怎么洗澡?太空有四季吗?我鼓励学生自己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给自己的问题找答案,并且拿到课堂上相互交流。从那节课开始,班级里、学校里掀起了一股航天热潮。

三、给予体验机会,完善科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通过微课、出示有结构资料等手段减轻学生探索科学真相的困难。他们似乎体验了完整的科学知识探索历程,但没有探索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了解科学真相后面科学家需要进行的重复试错行为,也难以获得完整的科普知识。我们必须赋予他们探索道路中错误登场的机会,让他们以最真诚、最真实的态度投入科学探索,正视问题,由此推动反思。这样,他们可以在某些失败的探索后找到思考路径,探索科学路径,了解自然科学本质,发展自然科学理论。

例如,小学上册第1单元“花卉”的开始课,有一个课外作业是由学生自行播种,并仔细观察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我给学生带来了黄豆、凤仙花等实验材料,让他们栽种并加以观赏。一年级学生对“栽培”这一词语已经有些了解,但对完整的栽培流程却并不清楚,对于怎样播种、怎么施肥、怎样浇水,还是有着很多认识与技术上的欠缺。这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正确的栽培技术,只是让他们在栽培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在随后的大约一周中,学校内相继出现了诸如“种子不发芽”“种子腐烂掉了”“植株长不高”“植株长不出叶子”的现象,但请教专家、教师后,学生通过不断实验与纠错,大部分植物重新开始正常生长。学生种植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不会直接告诉他们原因,因为一年级是科学的启蒙阶段,要让他们从一次次的错误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身的科学意识,以换取更为宽广的探索视野和更多有意义的探索,进而提升科学探索意识。

四、开展探究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学校教育强调学生独立探索、自己形成整体认识,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就决定了学校教学实践的主体形式就是研究行为。它的意义与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及合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使他们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可操作性,并对研究热点话题加以延伸。这不但可以使他们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眼界,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生物的多样性”这个单元时,我们可以就本课的教学主题与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与反思进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主题是“敬畏生命,保护自然”。新冠肺炎据说源自野生动物,2003年“非典”在中华大地肆虐也是因为人类大肆捕杀食用野生动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认识生物开始,深入了解生物的种类、习性。要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行为迟早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保护生物多样性多么重要。学生可按照自身的兴趣,自行选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伴一起交流。

五、立足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科学源于自然生命,但必须实践于日常。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意思是教学存在于日常当中,是不可脱离生活的。所以在核心素养的大视野下,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生活经历,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科学教育资源,向学生进行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和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在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灵活运用科学知识,才能为日后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引用学生所熟悉的科学事例,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更多的科普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解析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认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讲授“阳光和影子”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我总结了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远离你”,提出本节课的题目——影子。然后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景下会有影子?影子的出现与什么相关?”要他们留心观察自己的“影子”并思考阳光和影子之间有何关联。

最后,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开展实践,并利用实验证明他们的科学猜想。由此可见,通过紧密结合日常生活进行科学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整体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逐步深化了他们对科技的认识,更深入地感受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动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社区、家庭,都必须提高对科学课的关注。科学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综合素养与教育能力,有效落实科学教育目标,积极推进课堂变革,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从而全面带动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科学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发挥课堂上主体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科学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