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内容
2022-02-10甘肃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学校
◇张 钰(甘肃: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学校)
一直以来,科学技术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而人正是应用科学技术的关键载体,但要想将科学技术优势真正发挥出来,需要人类本身具备超强的科学素养。面对这一特征,小学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对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特别注重。尤其是小学科学课程更应承担这项教育重任,因为该课程的教育根本是引领小学生认识和了解身边的自然现象以及科学问题,并使之通过接触各种科学知识与方法,逐渐形成科学态度与探究意识。所以,为更好地落实学科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将该课程教学价值充分彰显。
一、科学课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高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而选择不同的方式其所收获的学习效果也有明显差异。但无论运用哪种方式学习,只有学生本身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其才能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并进而获得良好学习成效。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一些课程教学主要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甚至容易使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严重抵触情绪。随着学科素养理念日渐深化,教师如果以此为目标选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就会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落在实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参与、操作和实践过程中,亲自动手探究总结,充分体验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和提炼过程。如此,则不仅可使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更为突出,同时也能让小学生在趣味性教学方式引导下,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探究活动,这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
(二)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养成
从本质上讲,小学科学教学更看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态度。而为更好地利用该课程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形成,教师可组织其参与各项科学实验,通过这一训练过程,小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和记忆更多理论知识,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也能随之提升。另外,通过在科学实验中探索科学规律,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必然也会有明显增强,而该项能力对其后续学习化学、物理等实验性特征明显的课程知识也十分有利。总体而言,当学生拥有灵活的科学思维能力后,其在分析和理解某些知识内容时会更加轻松,并且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二、科学课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高的现存问题
影响教师利用科学课程增强小学生主体学科素养的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课程教学吸引力不足。分析小学科学教材可以发现,该课程中包含生物、物理和地理等诸多常识性内容,所以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但是有少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未能将该课程的趣味性充分展现,仅是片面化地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对其实验探索和创新却多有忽视,这样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影响,更会束缚其科学素养发展。其次,科学实践缺乏。要想使学生快速形成科学素养,需要有充足的实践训练作为支撑,然而因受外部条件限制,部分教师无法设置较多的科学实践活动,这也是导致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欠缺教学评价。该问题的主因是科学课程非主要课程,加上“双减”政策因素影响,以至于有少数教师陷入了“只教不评”的教学局面,这样也就难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
三、科学课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高的实践
(一)注重预习环节
新课标要求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突出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真正回归于学习身边,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组织预习并布置相应的作业,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前学阶段,科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着手,做到“预习”“自学”“内化”“质疑”,以实现“教”的目标。
比如在准备《做一个罗盘》这一课时,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学生把这门课程和以前学过的有关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再把《我们知道的磁铁》和《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两本书提前推荐给学生传阅,并安排一些自学任务。首先,教师提前告知学生预习内容,让其“温故知新”,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搜索能力,从网络上搜集罗盘的制作过程和所需资料,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罗盘,从而提高其知识水平。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预习到的和积累下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共享,根据学生的学习信息,科学地将《做一个指南针》中的探索性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学生共同完成预习作业,并对预习作业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合理地凸显和反馈,让学生体验预习和收集学习资料对于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以激发其能够养成主动预习、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探究情境
创新科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小学生在学习中特别需要有一个合适的问题探究情境,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转变以往的讲授方式,改而以启发、引导为主,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与科学实验活动相适应的探究情境,包括多媒体、问题等,让学生在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之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在情境创设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科学中的一些内容虽然贴近生活,但是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却比较抽象,比如《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一课,仅靠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出相应的动画场景,就能够化解这一难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演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分离的对象。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所见、所思,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问题情境,比如“水和盐能否分离”“水与盐的有效分离”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环境中,使其在思考、观看、动手做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引导学生实践探索
以往教师所使用的“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授课模式较为固化和机械,在该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难以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立足学科素养培养这一要求,教师应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要将自身的角色转变成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训练机会和自主思考空间。另外,教师也要结合学生主观需求和认知能力,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在实践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可对翻转课堂加以运用,将“学”放在“教”的前面,待学生提前了解了所学知识后,教师即可引导其围绕某一实际问题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以《溶解和分离》为例,教学该知识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早饭期间观察在稀饭或牛奶中加入糖会产生什么变化。随后在课堂上,教师即可将提前准备好的豆子、食盐和水等多种物品分发给学生,鼓励其尝试混合不同物品并观察能否在混合后的物品形态中找出原本的物品样子。通过该方式可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而这一实践过程则是小学生提前学习该知识的主要环节。当学生自行实践后,可鼓励其提出相应的疑惑或未能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再针对这些问题实施教学。借助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既能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一定帮助。
(四)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科学内容大多与实际生活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时,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课堂中,而要主动联系实际生活,带领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诸多科学问题。教师除了可利用生活中所获取的科学素材传授科学知识外,也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设计一系列有较强生活化特征的科学探究作业和待探究的问题,这样既能将科学知识以更直观、具体的形式呈现,也能让小学生围绕真实生活开展实践调查活动,以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意识和探索能力。例如在讲解《校园里的植物》时,为让小学生对植物生长状态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鼓励其结合自身喜好在班级或家中种植一盆植物,并要求其利用手绘或拍照的方式对植物发芽、长高、长叶和开花的实际过程进行记录;也可以同时栽种两盆植物,将其分别摆放在向阳和阴暗的环境中,对比观察两种植物生长状态和速度是否相同;还可将塑料瓶的瓶身交错剪出几个小口,随后将其套在植物上,观察植物最终能否从洞口处长出来。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探究活动,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球,不仅有助于拓展小学生的科学知识面,也有助于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爱心与责任心。
(五)优化教学评价
为保证小学生学科素养顺利和有效养成,教师应定期针对其素养发展实情做出评价,这样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缺陷,从而指导其有效地加以改进。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学习评价时,要以科学实践为主。换言之,就是对学生组织科学实践活动,让其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实践任务,而教师则要围绕知识运用、实践态度、实践活动和最终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此外,在完成教学评价后,教师也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其制订学习方案,通过对症下药式地引导,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强化科学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主体学科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设定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为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探究情境、优化教学评价等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促使小学生在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同时,让其主观思维、综合能力都获得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