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教学例谈基于问题探究的项目式学习

2022-02-10顾超群江苏睢宁县高铁商务区学校

小学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材情境探究

◇顾超群(江苏:睢宁县高铁商务区学校)

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式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或项目为驱动,引领学生在持续探究、问题解决和完成项目的体验式学习实践中,敏锐地洞察,创造性地思考,实现对学科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更深刻理解,习得和掌握重点知识与技能,激发深度思维,获得生长性经验,培育和发展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可持续能力,生长学科素养。

下面以《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为例,谈谈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策略。

一、聚焦核心知识,确定学习项目

项目式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抓手,项目成为知识的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科学素养获得自然生长的机会。教师在实施项目式学习时,应基于项目载体价值,优化项目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学习项目。科学课堂涉及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如果把握不当,容易出现课堂教学主题不集中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对科学教学内容的解读,梳理并把握教材知识逻辑,聚焦科学核心知识,确定高价值的学习项目。

《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影子形成的条件,了解了光源的概念,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对影子形成的原理并不了解,具有探究意愿。从教材上分析,教材将本课教学与上节课教学有机结合,意在引导学生将光的传播特点与声音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借助既有经验展开辨析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进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光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揭开光是怎样传播的。围绕本节课核心知识,我提炼的学习项目是“将你带进我的世界”。项目学习的具体要求是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再利用光的传播特点,让幕后说话的人进入我们的世界,出现在我们眼前。

学习项目提炼时,要紧紧围绕教材核心知识,以此将多个知识点进行关联。同时,学习项目又要与教材内容保持高度一致,让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材编者意图有机对接,以提高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效能。

二、尊重客观规律,设计问题链条

问题是促进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方式,问题要产生显著的驱动效果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包括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问题设计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要以一个真实世界中的情境为出发点,并与科学学习内容和项目活动有机关联,持续推动项目进程,并引领学生根据探究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在持续思考中激活深度思维,在获取富有创造性的成果中,培育和发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围绕“将你带进我的世界”这一学习项目,我设计了主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如何利用光的传播特点将幕后的“你”带进我的世界?围绕主问题,我又设计以下几个子问题,形成有机的问题链条。

问题1:我们为什么能够听到幕后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他的人?这一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调动声音传播的学习经验,猜测并探索光的传播特点,为项目式学习提供经验支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问题2:为什么只能看到学生黑影?猜测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结合教材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测。这个问题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光的传播现象进入光的传播本质,先提出自己的猜测,进而开展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建构。

问题3:通过实验,你发现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在让幕后的“他”来到我们的眼前?试着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试一试。这个问题给学生创造了实践运用的机会,驱动学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特点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

问题4:光的传播特点在生活中具有怎样的运用意义?试着提出一个创造性构想。这个问题对教材和学习项目进行了延展,引导学生将学习视野转向生活,发挥创造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科学是人类不断实践的产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场景。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应根据科学的学科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调动学生的自驱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教学情境创设应综合考虑多重因素,要与科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情境有助于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教学情境还应考虑学情,尽量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素材,将情境素材有机组合,让学生对项目式学习产生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情境创设时进行结构化设计,将现实情境和媒体情境有机结合。现实情境采用场景建构法,让一名学生隔着幕布发出声音,然后让班级学生猜猜他是谁。结合创设的现实情境,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听到幕后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他的人?学生不难答出: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借助空气进行传播,不能看到幕布后的学生,是因为幕布的遮挡。

在创设现实情境基础上,我又借助多媒体创设第二重情境,展示生活中光传播的图片,包括阳光穿过云层、舞台的聚光灯等。借助创设的问题情境,我提出第二个问题:结合这些现象,再想一想为什么只看到学生的黑影?猜测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结合教材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测。

两重教学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情境创设的机会。通过听声猜人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第二重情境则从现实情境向生活情境转变,扩展了情境展现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光现象从特殊走向一般,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四、组织探究活动,落实项目式学习

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科学知识的获得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活动支持。活动是深化学生体验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问题解决、推动项目式学习走向深入的现实诉求。探究活动设计应紧扣设计的问题链条,不断创新探究活动形式,确保探究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高度一致,与学生需求有机对接,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得以维持,为项目式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我重点设计了以下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小组实验

实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各个小组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实验操作的基本目的和实验操作流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微课。结合教材和提供的微课,再出示实验材料。各个小组设计与策划实验,实验前进行组间交流,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实验中的注意点,各个小组提出意见并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最后,各个小组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做好实验记录,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成果汇报

各个小组结合科学实验展示实验成果,主要针对实验前的猜想进行汇报。在成果汇报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我又针对学生的汇报提示重点问题: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上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如何解释?通过成果汇报,明确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三)深度比较

结合成果汇报活动,学生再围绕声音的传播和光的传播进行比较学习。为了促进比较探究,我让各个小组再设计一个声音传播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的科学知识融会贯通,科学素养也在系列化探究活动中得到较好培养。

五、设计跨界问题,引发学习创造

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科学项目式学习应根据新课标理念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设计跨界问题,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融通,让科学教学向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延展。跨界问题设计需要打破课内和课外的界限,引导学生进一步放开思维。同时,教师应基于生活之源,连接课堂和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跨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问题1:怎样才能让幕后的“你”来到我们的眼前?结合光线直线传播的特点,设计一个方案让幕后的“你”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结合设计的方案,绘制光线传播图。为了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我给学生提供了“光的反射”知识链接:光的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是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结合链接的资料,学生很快想到借助镜子成像和反射现象。通过跨界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突破科学教材的束缚,向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扩展,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

问题2:光的传播特点在生活中具有怎样的运用意义?试着提出一个创造性构想。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同样借助一段链接资料,包括光的直射、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光的散射概念和相应的现象、应用案例等,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跨界问题设计时,指向科学实践与运用,将科学学习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跨界问题设计时,又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学生了解了光的几种现象,既丰富了知识,又给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支持,让学生具备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实现深度学习和获得学习力的持续发展,培育核心素养是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教师在实施项目式学习时,应将项目式学习和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项目式学习建立在问题探究基础上。这样既可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集中度,让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能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只有这样,项目式学习才能在问题驱动下深入开展,让所有学生完成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活动,从知识建构走向知识迁移,让科学问题探究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有益滋养。

猜你喜欢

教材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