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认识星座”教学中应用SNP模式

2022-02-10朱潮海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恒星建构概念

◇朱潮海(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

一、SNP模式及其融入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思考

SNP模式(Science Negotiation Pedagogy,简称SNP)是美国提出的一种整合建模和论证过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它基于学科核心概念提出问题,采用口头论证、写作与反思论证等方式,围绕模型建构,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过程,将建模和论证有机融合,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加深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

模型建构和科学论证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将模型建构和推理论证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的要素。

科学论证是运用科学证据证明科学主张的过程,包括科学主张、科学证据和科学推理等。主张是对问题的回应或观点;证据是针对主张,将资料变为有意义的解释;推理是利用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以证实或证伪主张。

科学模型是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用实物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实物形式的模型,即实物模型,是人们观察、实验的直接对象。思维形式的模型一般为抽象概念、理论模型或数学模型,是人们开展理论分析、推导和计算的对象。它在人们对客体已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是进一步研究原型的起点。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学生根据研究问题和情境,在对客观事物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构建易于研究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的理想模型、理想实验和科学概念的过程。模型建构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关键要素,加深对概念、过程和系统的理解,形成系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小学生用动手实践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借助具体的事物开展思维活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形成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课中,科学模型从实物模型向思维模型发展,但其思维载体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操作与实践活动。比如,建构光是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借助实物模型指星笔,抽象形成思维形式的抽象概念。在教学中应用SNP教学模式,整合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形式,形成合力,以促使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

二、基于SNP框架的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SNP教学理论框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师生以大概念为指引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分小组开展建构模型和科学论证活动,尝试解答问题,在集体论证的过程中修改模型和论证,最后咨询“专家”以修正模型和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研究过程开展反思并写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特别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具有时间长远性和空间复杂性,需要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察、建构模型、推理论证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建构模型和科学论证等思维方法,研究实际问题。

下面以“认识星座”为例,说明采用SNP教学理论开展科学论证与科学建模整合的教学活动。

(一)分析课标概念要求,确定问题,驱动认知需求

SNP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核心概念。“认识星座”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同时指向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5—6年级学生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星座,了解划分星座的意义。根据课标和教材,确定驱动问题是“北斗七星在星空中是怎样分布的”。

(二)小组初步建构模型,展示主张,指向科学概念

在确定驱动问题以后,学生借助简图、图表、数学关系、模拟、物理模型等方式,构建模型表征核心概念。科学模型只有按研究的问题和目的,与原型在本质属性方面有相似性,才具有价值。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七颗小珠子和一张泡沫塑料板,用材料支持学生构建一个北斗七星的实物模型。同时教师提供思维支架,以帮助学生思考模型与大概念的联系:“七颗小珠子、泡沫塑料板和观察者在模型中分别代表什么?你们的模型是怎么解释恒星在星空中分布的?”

科学模型能将复杂、抽象、不可见的现象表征为简化、具体、可视化的对象。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暴露出对星空认识的初始概念,平面实物模型展示大部分学生的主张是恒星与地球的距离相同;立体实物模型展示小部分学生的主张是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

(三)小组初步构建论证,寻求证据,支持科学模型

这一阶段,小组围绕科学模型,创建由主张、证据和推理组成的科学论证,并完成书面论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单中提供思维支架,指引学生做出论证,思考实物模型得到哪些证据的支持,初步构建论证。“恒星在天穹中的分布,你们的观点是什么?你们这样说的证据是什么?你们是如何构建模型为你的观点提供支持的?”根据投影北斗七星图片,学生观察到天权很暗、天枢比较亮,推测恒星有大有小,亮度也是不同的,提出恒星距地球远近不同的观点,并构建星座的立体模型。

在小组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模型与论证的关系:“关于恒星在天穹中的分布,你认为还有其他模型吗?你们的模型能支持你们的观点吗?”

(四)全班开展集体论证,反思重构,修正科学模型

基于各小组的模型和论证过程,开展面向全班的集体论证,通过分享、补充、质疑、辩驳等社会化的活动过程,建构核心概念。首先,小组学生呈现观点、证据和模型,重点说明论证的过程、模型对观点的支持。其次,学生关注各组的模型,做出比较,发现模型是不同的。最后,学生互相质疑辩论,在修正模型的过程中,科学概念得到发展。

根据亮暗判断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是很有价值的,而质疑活动更能反映学生思考的辩证程度。学生在论证中修正模型,同时对另一个提出质疑,引发其他学生对模型的思考。

(五)咨询“专家”,支援学生构建模型与论证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引入教材、参考书、刊物、视频、互联网资源等“专家”信息,为学生的模型和论证提供支持,相当于图尔敏论证模型中的“支援”。学生将其模型与论证和“专家”资源进行比较和关联,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构建和改进模型与论证,以建立科学大概念。

在集体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关注到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而北斗七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则需要得到“专家”的支持。教师引用“拓展”中的恒星信息,学生的学习得到“专家”支持。

咨询“专家”,教师搭建思维支架,促进学生建模和论证能力的发展,促进核心概念的发展。教师提问:“根据我们刚才提供的资料,我们的模型与‘专家’的模型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怎么来改进自己的模型和论证呢?让我们再来做做模型吧!”

从平面模型到立体模型的发展,可以看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的发展,并意识到观察者在不同位置观察实物模型时看到的图像不同,由此推理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六)反思性写作,监控科学思维过程

反思与评价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写作能力是科学家的重要素养,科学家在研究后表述分享研究成果,以得到科学家团队的评价与检验。通过写作,学生内隐的想法转化为外显的语言,思维活动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

教师提问以激发学生反思:“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建立模型,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什么经历使你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建立模型有什么作用?”学生有机会思考模型、论证与“专家”三者关系,理解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认为,第一次模型是平面的,以为恒星到地球的距离是相同的;第二次模型是立体的,认识到恒星到地球的距离是有远近的;第三次借助星空图像和“专家”资料,制作星座模型,经历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建立模型能更好地认识恒星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

因此,反思性写作能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认识过程,认识概念的转化与理解进程,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策略,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

三、SNP模式对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启示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

科学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指向一个人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SNP教学模式整合科学论证和模型建构,以深化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模式的核心体现了融合的思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各个分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而且要站在发展的视角,将各分目标巧妙地融合一起,形成整体,以培养“三观”正、能力强的学生。

(二)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外显行为是各种探究实践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的内在支持是各种智力活动,而科学思维是科学智力活动的核心。因此,小学科学学习活动强调动手动脑学科学,用大脑来指挥探究实践活动。2022年版课标将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突显了科学思维的重要价值。在小学科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学习科学,利用模型或建构模型展示核心概念,利用资料论证模型的合理性,具备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关注学生科学写作水平

SNP模式设计了反思性写作阶段。在我国的课标中,相关的目标描述为探究实践能力中的制订计划、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要素,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科学教师可以与语文教师协作,鼓励学生围绕科学教材中的研讨问题进行科学写作,提升学生的科学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恒星建构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18)刺杀恒星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幾樣概念店
恒星的演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宇宙射线诞生于恒星爆炸